2月13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試行)》,《辦法》一共二十七條,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旨在促進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提高油氣管網設施利用效率。油氣管網放開背后,是油氣產業壟斷門檻逐步降低,對促進更多市場主體進入油氣領域,具有重大影響。
新政
2月上旬,國家能源局在官網上公布了《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試行)》,要求在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有剩余能力時,應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平等開放管網設施,提供輸送、儲存、氣化、液化和壓縮等服務。
一個月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2014全國能源工作會上即提到這一改革。吳新雄在講話中提到:加強對油氣管網等壟斷環節監管,確保準入公平、并網公平、交易公平、價格合理、結算及時。
油氣管網設施包括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道干線和支線,以及與管道配套的相關設施。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油氣管道總里程10 .6萬公里,主干油氣網處于“三桶油”高度壟斷經營的狀態,其中,中石油運營著全國約70%的原油管道及約90%的天然氣管道,而部分省份也出現了天然氣管網由地方企業壟斷經營的現象。
眾多業內人士認為,該《辦法》出臺意味著油氣管網壟斷局面將會改變,其他國企或者民企有了可以介入油氣管網的政策保障。另外,國家能源局正在抓緊制定《辦法》相關合同、信息公開制度等配套文件。
局限
此次國家能源局出臺的《辦法》,某種程度上透露了國家將加強監管力促公平的信號。
“這是打破油氣管網壟斷的重要一步,但這種開放的作用很有限,而且即使有監管,三桶油還是可以用技術問題等理由將其他企業擋在門外。”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
中宇資訊分析師張永浩表示,加強“監管”而非“拆分”,這表明了政府現階段采取的是相對保守的操作方式,但也從側面說明了油氣管網市場化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利好
本《辦法》是油氣管道領域改革的第一步,市場化方向明確。油氣管道經營的市場化方向,也將兩大石油公司置于市場化的環境中,有助于提升其經營效率,同時提升石化行業整體運行效率,繼而將提升石油石化行業整體估值水平。
隨著《辦法》及實施細則的出臺,管網公平開放將提升國內天然氣需求量、產量增速,及管道里程增速。上游供氣企業(包括煤制氣、煤層氣等)對于管輸瓶頸的顧慮消失,投資積極性增強;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管道業務將獨立核算,加之未來新建管道投資可能會引入混合所有制、多元化投資主體的形式,從而有望拉動管道建設投資加速;下游用戶在氣源多元化趨勢之下,對于供氣量的擔憂將逐步消除,需求量有望受此推動。
如目前國內開發方興未艾的頁巖氣產業,其背后頁巖氣的長距離輸送問題不容忽視。由于管網瓶頸的制約,即使民營企業拿到開采權,也很難將頁巖氣輸送至距離較遠的終端用戶,而只能將銷售目標投向氣田附近的客戶。隨著《辦法》在現實執行中進一步推進,有望激起新一輪頁巖氣投資熱潮。
差距
我國油氣管網建設和管理與美國、歐洲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天然氣管網為例,目前我國天然氣管網里程數僅3萬多公里,而美國里程數接近50萬公里,日本為20萬公里。
近年來,我國油氣管道建設投資主體日趨多元化。2012年開工的西氣東輸三線工程首次引入社會資本,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寶鋼集團等參與其中。2013年6月,中石油引入來自保險、養老金、銀行、公益基金等合資方的600億元社會資本,運營西氣東輸西一線西段、西二線西段等油氣管線。
建議
關于油氣管網壟斷問題,多位專家曾提出拆分石油企業管輸業務、成立獨立管網公司的建議。林伯強建議,從體制上參照國際經驗,推動管網公司與石油公司分離,成立獨立運營自負盈虧的企業。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管網建設;另一方面,提高企業對運營安全的重視。不過,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認為,從長遠來看,天然氣管網分離、獨立運營是趨勢,但目前中國天然氣管網處于發展建設階段,還需要靠石油公司的財力來完成,不拆分還是有優勢的。
趨勢
能源局發布《辦法》之前,中石化已宣布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此外,高度壟斷的原油進口格局也逐漸松動,一些企業已取得一定量的進口配額。油氣領域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均指向油氣行業壟斷現實,各方跡象現實,這一趨勢仍在持續發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