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龍
(延安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延安 716000)
腰鼓的軍事用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消失,如今的安塞腰鼓已經由過去的戰爭和祭祀功能逐漸向健身、娛樂功能轉移,成為人們逢年過節或者農閑時由群眾自發組織的娛樂、健身、觀賞等融為一體的體育活動。從為《黃土地》、《延安頌》等50余部影視作品配鏡表演,到農運會、亞運會、世博會、迎香港回歸、建國60周年慶典活動,腰鼓打出了陜北傳統文化的豪氣,充分展示了黃土情元素。2006年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安塞腰鼓的傳承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層,發展的步伐與同為陜北傳統體育運動的秧歌等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本課題擬通過分析制約延安地區安塞腰鼓中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的因素,探討促進安塞腰鼓發展的途徑,并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設性意見,對延安地區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保護和推動當地社會文化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安塞腰鼓是在特定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沉潛著厚重的一種活態的文化。學校這一陣地既教育培養著人,又傳播著文化,安塞腰鼓的發展離不開學校教育平臺。2007年安塞縣委出臺了一條保護安塞地方文化的決定,要求安塞縣所有中小學校“腰鼓進體育課,剪紙進手工課,農民畫進美術課”,這無疑對安塞地方文化的發展是有益的。[1]但是,除了安塞縣這一腰鼓走進中小學課堂執行的比較好之外,其它的延安市縣中小學,甚至陜北地區中小學的腰鼓校本課程開發并不樂觀。在走訪調查中,除安塞縣中小學外,陜北75%的中小學沒有將安塞腰鼓納入體育校本課程開發。

圖1
首先,延安地區中小學對校本課程開發認識還較低,中小學還停留在傳統教學體育中,雖然新課程改革已有10余年,雖然90%以上的體育教師認可安塞腰鼓進入校本課程,但是領導對學校體育功能等認識存在著誤區,難以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沒有認識到課程改革的長遠意義和作用。其次,體育經費投入較少,師資缺乏,場地、器材、設施簡陋。最后,現有的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中有很大一部分體育教師是兼職的,或者是其他學科老師兼帶的,即使有部分專業體育教師師資隊伍,由于多是從專業院校或者師范院校畢業,讀書期間就沒有學過,工作后學科地位較低,出去培訓機會較少,加之體育教師引進、招聘較少,現行體育師資年齡結構較大,導致67%的體育教師也不會打腰。
在校本課程開發經費投入上得知,71%的學校的體育經費緊張,更何況進行校本課程開發開發經費投入上,受經費短缺因素影響,很多老師自從工作至今都沒有出去參加過培訓。在與體育教師訪談中了解到,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的偏遠農村鄉鎮,對體育經費投入更少,開運動會都難以進行,更何況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學校領導說是支持,而實際是空喊口號,或者說空頭支票,久而久之,職業的挫敗感讓體育教師對自身職業的倦怠,導致對教學工作的放任自流。建議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要切實看到校本課程開發的重大現實意義,要建章立制,以實際行動來促進、支持校本課程開發。
參加安塞腰鼓鍛煉者在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得以釋放與減輕,對心理狀態起到調整的良好作用,在實地走訪中得知,延安地區90%以上的教師認可,說明在學校進行推廣、普及傳播具有可行性。然而75%的延安地區中小學沒有將安塞腰鼓納入校本課程開發體系。經過走訪、調查得知,有以下幾個方面制約著安塞腰鼓的校本課程開發。

表1 中小學對安塞腰鼓校本課程開發面臨問題情況(N=1916)
調查發現(見表1),“經費缺乏”是制約安塞腰鼓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場地設施不足”、“沒有人組織輔導”和“宣傳不夠”。實際上就是對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的資金投入和組織、宣傳問題。體育經費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特別是在我國西部學校體育中,學校體育經費一直是一個突出問題,而陜北地區是革命老區,經濟、文化環境落后、封閉,雖然認識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價值,而受困于經費問題也是一個常理,也與地域環境和學校領導的認識程度有相當大的關系。前面的調查研究中也提到,很多教師不會打腰鼓也沒有什么機會參加培訓,所以,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強職能管理,協調相關學校組織培訓,進行有效、廣泛宣傳,推動安塞腰鼓校本課程開發有著積極的助推作用。
安塞腰鼓運動要得以普及和傳播,其前提之一是要有有效的學習途徑。[2]現在安塞縣的腰鼓技藝大多是靠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來傳承的,也有一部分是通過學校學習而獲得的,[3]當地學校2007年將安塞腰鼓納入體育課堂與課外體育活動中,使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得到豐富,為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安塞腰鼓的普及渠道。通過這種方法學習安塞腰鼓的技能技術,其成效顯著,其他任何途徑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這幾年利用假期舉辦安塞腰鼓培訓的場所越來越多,成為安塞腰鼓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2]
使非遺項目回歸歷史、回歸民間、回歸生活,是傳承和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最為有效的方法。而高等院校無論在道義上,還是條件上都應該是民族優秀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先行者。要使非物質文化發揚光大,除安塞本地人對這一文化的傳承保護,還要尋求更多的傳播途徑如通過高校等。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處于安塞腰鼓文化圈內的延安大學,在研究、繼承、傳播這一非物質文化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熟知當地地理、風俗、民風、民情等文化研究的比較系統,可以利用學校儲備的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如民俗學、歷史學、考古學、體育運動學、生理學、音樂等,[4]從而把安塞腰鼓運動的研究上升到一個較高層次,深挖出安塞腰鼓的精髓和文化底蘊。
地方高校既可將安塞腰鼓這一項目設置為普通專業的體育課選項課(公共體育課)、普修課,也可在設置為體育院系的專業選修課。這樣一來,使得其參與人數、普及范圍以及影響范圍等都加深了安塞腰鼓運動推廣,在培養此方面人才上更具集中性、時間性、組織性、紀律性和專業性。高校大學生畢業以后,奔赴祖國的五湖四海,走上不同的崗位工作,同時也把安塞腰鼓的技藝和文化傳播開來,為安塞腰鼓輻射性傳播起到積極作用,[4]為安塞腰鼓的發展、培養、奠定大量的后備人才。

圖2
眾所周知,非遺保護的重點是傳承,核心和關鍵是對傳承人的保護。在高校中引入安塞腰鼓這一充滿陜北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首先是要了解安塞腰鼓的文化特點、藝術價值并掌握它的技能技巧。教師經過安塞腰鼓的學習培訓,再回來培養學生,從學習者成為了傳播者,成為安塞腰鼓在陜西校園和全國傳播的“二傳手”,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近幾年,西安理工大學派教師去西安工業大學、渭南師范學院、西安市和閻良區等陜西多所大中小學以及省外高校教授安塞腰鼓,[5]在使安塞腰鼓得以更廣泛的傳播與開展的同時,也培養了又一批掌握這一技能的體育教師,對以后培養和傳播這一活動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
現代體育項目多以采取課堂教學、課外習練、課后考核的方式進行傳承。而民族體育活動絕大多數是鄉土性的、經驗性的,因此其標準多是主觀性的、非標準性的,如何解決現代體育課程標準化與非遺項目非標準化的矛盾是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問題所在。而新的課程標準實行了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管理,這就給安塞腰鼓進入高校課堂提供了平臺。在安塞腰鼓引入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各類活動,凡是全程進行了學習并參加校園表演活動的學生在獲得相應學分的同時,還可以獲得課外鍛煉學分。延安大學腰鼓大講堂就是一個很好的推廣模式,對腰鼓文化以及傳承、保護都起到了推進作用。
遵循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與其價值和審美特點,通過學校弘揚民族優秀的文化。必須要有課程創新意識,必須因時、因地、因人地選擇、開發和引進優秀的民間、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體育文化,進而培養高素質的傳承者,實現非物質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任務,使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在新世紀更好地為人們的生活服務。本研究經過調查研究分析,構建了一個現行安塞腰鼓傳播、傳承、學習模式。(見圖1)
調查走訪中得知,從中小學學習這一傳播、傳承學習模式,只有在安塞縣得以較好實施,而在其它中小學開展并不樂觀,從高校學習這一模式來看,學科情況也不好,其中在延安大學全校公共選修課中選修情況很不好,人數較少,課都難以正常開展,只有在延安大學體育學院將其列為限選課進行開展。
現階段我國學校體育正在深入進行新課程改革,以滿足學生健身、健心以及身體全面發展的需求,因此,在陜北地區中小學及高校推廣、引入安塞腰鼓,不僅可以豐富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為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注入新的內容和活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彌補當前體育課的缺陷。在不同學習階段針對學生特點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除青年腰鼓外,還有少兒腰鼓、老年腰鼓,女子腰鼓等。[3]打破安塞腰鼓地域性的發展模式,有利于豐富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做到教學內容多樣化、靈活化和個別化,有利于改善學校體育教材結構體系,做到教材結構的多元化和鄉土化。在安塞腰鼓的繼承和發展中,應舍棄一些不符合科學原理的動作,借鑒現代體育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根據中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對安塞腰鼓中一些特色鮮明、健身效果明顯的技術動作進行創編和改造,提高它的娛樂審美性,增加它的健身性,使之既富于時代性,又保持地方特色,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走科學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6]
為了解決安塞腰鼓的師資培養問題,可以采用“置換”方式來進行,也就是利用延安大學體育學院大四學生實習時機,將中小學指導老師置換出來進行腰鼓培訓,我們的學生在實習中不但要進行基本專業技能的學習,還要在課余時間輔導學生打腰鼓。形成學生學,實習教師教,被置換出來的老師到安塞縣腰鼓協會、延安大學體育學院免費培訓。也可以派人到各個實習點進行培訓,解決中小學體育經費不足問題。利用3~4年時間,實現整個陜北地區實習點教師置換培訓腰鼓工程。切實解決腰鼓課程開發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也對腰鼓的傳播、傳承、推廣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見圖2)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獨具特色的體育內容,應加強保護、繼承、弘揚和創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提高民族體育的整體發展水平和融入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雖然,在傳承保護中存在經費支持、場地設施、領導重視程度等各種制約因素,但是,安塞腰鼓體育文化不斷傳承下去,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納入教育體系。希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各種非物質文化管理機構,能夠充分認識到安塞腰鼓在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問題,通過教師置換方式等措施,進行陜北中小學腰鼓師資培養,推廣、宣傳安塞腰鼓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而且通過實踐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使之成為簡單易學、教育功能強、鍛煉價值高的課程。進而對全國進行推廣,各級學校適當開發、引入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課程,使青少年能夠繼承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以及繼承與發展也具深遠意義。
[1]樋口聡.社會體育里ア一卜(art)教育的作用[J].體育學刊,2007(9).
[2]王軍棉.安塞腰鼓的發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價值工程,2011(36):293-294.
[3]馬紅偉.安塞腰鼓運動發展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的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4]王耀全.地方高校發展安塞腰鼓運動的優勢分析[J].內江科技,2010(3):52,56.
[5]許萬林,曾玉華.安塞腰鼓在高校的傳承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2(4).
[6]楊彩萍,杜春斌.安塞腰鼓進課堂的可行性及實施策略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