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毅志 谷茂恒
(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151)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在不斷改革,在指導思想和觀念上有所突破。從追求體育的形式向追求體育的實質發生轉變,以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能力、社會適應力及身心全面發展為目標,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鍛煉、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
學校體育興趣俱樂部形式教學就是有目的、有計劃的開設專項體育課,以每一個運動項目為一個俱樂部。根據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結合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的需要,以培養和建立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掌握1~2項長期從事鍛煉身體的技能和方法,充分發揮個人的體育才能、興趣與愛好,為終身健康奠定基礎的一種以俱樂部形式組織進行的體育課教學,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設多個體育項目,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和體育基礎自由選項上課??稍谌魏我粋€有課的時間里,去上自己選定的課程,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學習、練習的授課方式,并有科學的考核標準和嚴謹的教學計劃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開課前由體育教研室統一組織學生對所設俱樂部及主講教師進行全面介紹,讓學生了解各俱樂部項目的特點,做到心中有數。俱樂部教學根據場館的條件,科學安排活動表。教師根據學生所持的體育上課卡,進行考勤,統計人數,打破傳統的單元授課制,使體育學習和個人興趣、愛好更加貼近,使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技術更為全面,使大學體育教育的目標更加適應學生的發展,最終與培養終身體育的長遠目標相結合。
(1)文獻資料法:針對本研究所涉及的問題,利用圖書館、資料室、中國知網、文件匯編等資源收集相關資料。
(2)專家訪談法:采用深度訪談、結構性訪談、非結構性訪談,體育團隊負責人、部分一線體育教師進行交談、深度訪談,了解高職院校開展體育教學俱樂部的現狀。
為了實現高職體育課程教學目標,體育課程應該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體育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開展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學生課外運動訓練,因此,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開設要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和學生的專業特征,積極圍繞學生專業培養目標,依據技術領域的任職要求,根據社會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升體能與素養。
高職院校的學生參加體育實踐主要形式是體育課。一項運動從了解到掌握再到熟練在一學期內是很難完成的,體育興趣俱樂部成立后,學生可根據自身的素質特點和個人喜好選擇合適的體育項目俱樂部參加定期的訓練,可根據自身的技術水平和今后終身體育的需要選擇一個或多個俱樂部。選擇面較寬,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實際需要,能夠達到掌握多種技能的目的。
從5所高職院校調查結果表明只有湖南大眾傳媒職業學院開設了健美操和體育舞蹈俱樂部,其他4所高職院校均未開設體育興趣俱樂部。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分別有83%的學生對興趣俱樂部的態度“很喜歡”,還有13%的學生認為“一般”也就是說大多數學生對體育興趣俱樂部都是抱著很喜歡的態度來學習的,對興趣俱樂部是相當感興趣的。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們力求探索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引導人們實現遠大理想的第一步。美國教育學家杜威也曾說過,“教師應以學生的興趣為中心,教師的作用是建設、引導和幫助,創造學生喜歡的環境?!斌w育興趣俱樂部的教學形式正好能夠滿足這些條件,能夠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表1 高職院校學生對興趣俱樂部的態度
通過表2,我們可以看出,有67%的學生認為每周進行2次活動,只有11%的學生認為每周3次以上為宜。每周進行1~3次活動對技術水平的提高及理解能達到理想狀態,多實踐、多練習才能達到目的。
部分學生對俱樂部制的性質、意義不了解,缺乏根據個人興趣安排學習生活的能力,上課期間會出現缺課、遲到等現象,使得上課人數不穩定。
對體育興趣俱樂部缺少一個全面、靈活、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的管理機制,各俱樂部內沒有建立對會員的考試、考核制度,對會員在俱樂部內的行為沒有任何約束。選派的教練員的責任心不強,也會影響會員的學習態度。

表2 高職院校生認為每周參加體育興趣俱樂部的活動頻率
高職院校的學生認為實施“體育興趣俱樂部”教學模式是有必要的,深受學生的歡迎。俱樂部制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型體育課教學的單調、乏味的教學形式,尊重學生個體,發展學生個性,使學生擇其所好、行其所能、展其所長,為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條件。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如由專項技術突出的學生擔任教師一職,應參加相應的培訓來提高自己的整體能力和學術水平。
[1]蔣歌聲,甕慧根.“課(校)內外一體化”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建設[J].浙江體育科學,2006(5).
[2]周云飛.高校體育教學推行俱樂部模式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3).
[3]郭開強.普通高校試辦青少年競技體育俱樂部的實證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5(1).
[4]翁慧根,龐正志.高等職業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整體設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