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開展“兩服務”培育發展新動力
——湖南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發展紀實

湖南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立于2001年11月,是經國家科技部同意,省編委批準成立,隸屬于湖南省科技廳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2006年被科技部認定批準為“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近年來在扎實開展自身建設的同時,注重發揮科技服務核心載體作用,在服務產業集群、服務基層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逐步成長為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創新服務機構。
黨的十七大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發展戰略的核心、提升綜合國力的關鍵,湖南省“兩型四化”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確立,為生產力促進事業科學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如何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期,我們的判斷是:
1、重點省行動試點為我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發展提供了新機遇。2010年4月,我省被科技部列為第三批生產力促進中心體系建設重點省行動試點,試點時間雖然只有兩年,但對我們來說既是一個發展契機,又是一個工作考驗,如何保質保量完成科技部的試點任務,又乘勢而上發展我們自身的事業,是我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
2、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為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提供了新空間。利用科技手段探索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實現形式,為生產力促進中心事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3、全省科技型企業的創新需求為生產力促進中心提供了新機會。截止2013年,湖南省通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700家,還有大量成長發展中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支持、人才培訓、市場開拓、創業輔導、管理咨詢、資金融通等多樣化的創新活動需求,迫切需要生產力促進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支持。
4、加強基層科技工作對生產力促進中心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推動下,湖南省基層科技工作發展成效顯著。但是,我們也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形勢:全省123個縣(市、區)還存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落后縣市,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有近20個縣級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已經撤并,基層科技工作創新的平臺、載體缺失弱化,區域創新能力下降,客觀上為生產力促進中心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如何扎實有效推進“兩服務”行動的深入開展,湖南省中心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住一條主線
在“兩服務”行動中,牢牢抓住科技產業與基層科技的創新發展這條主線。依靠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瞄準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中小微型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加快縣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服務民生、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創業服務能力提升。這既是我們“兩服務”行動的出發點,也是我們的落腳點。
(二)突出兩個重點
1、穩步推進體系建設
一是不斷完善生產力中心組織體系建設。組織召開全省生產力促進中心體系建設暨“兩服務”行動推進工作會,幫助政府出臺《關于加強湖南省生產力促進中心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基本實現省、地、縣級行政區劃全覆蓋。在此基礎上,重點支持省級示范中心30家。全方位服務中小企業,充分發揮系統資源優勢,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共享,事業雙贏。
二是著力加強生產力業務能力建設。以生產力體系建設重點省行動試點為契機,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為目的,以市場化運行機制為基礎,圍繞特色產業等方面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務類型,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擴大服務范圍。
三是創新生產力促進中心服務手段和方式。支持與完善各級中心的平臺建設,建立和完善湖南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工作網和省生產力促進協會網,使之不僅成為宣傳全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工作的窗口,而且成為業務服務的專門服務平臺。
2、深入開展“兩服務”行動
一是延伸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服務職能。省中心在充分整合資源以及現有公共服務的基礎上,搭建網上和網下的公共服務平臺,同時與現有產業及服務體系進行有效對接。
二是轉化一批創新成果。基于生產力促進中心多年服務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的經驗和運營模式,圍繞園區、基地骨干企業和優勢企業,加強產學研聯合攻關,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在基地實現產業化。
三是做大做強一批企業。發揮生產力促進中心的科技服務優勢,做大做強一批基地內現有企業。加強對生產力中心服務的重點企業監測,協調解決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集聚優勢資源向重點企業集中,促其盡快做強做大。
(三)強化三項措施
一是加強對各類園區基地和基層的調研。二是加強對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調研。三是加強自身建設。
截至目前,全省從事生產力運營的機構共有113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中心7家,省級示范中心17家。生產力促進中心體系建設與“兩服務”行動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經成為我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適應全省科技創新創業的良好格局。與此同時,湖南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在服務能力方面也取得了明顯提升,不僅在咨詢培訓數量上取得突破,而且在開展企業診斷、成果嫁接、科技金融服務,開發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方面也取得了成效。
(湖南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