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如何理解“三個進一步解放”?
《決定》提出,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三個進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的目的,三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有機統一。強調“三個進一步解放”,目的就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努力營造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解放、有利于一切生產要素活力充分釋放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進一步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第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和原動力。改革開放偉大決策,發軔于35年前的那場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這是一場強烈呼喚我國社會主義新時期偉大變革的思想解放運動,使全黨從“兩個凡是”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恢復了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沖破了長期以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沖破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一些錯誤的、僵化的思想認識,為改革開放偉大歷史轉折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可以說,沒有全黨的思想解放,我們黨就不可能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那種困難局面下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偉大決策,開啟我國發展的新時期;沒有全黨全社會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就不可能有效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因此,思想解放是最根本的解放,是一切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總開關。當今社會發展步伐加快,新科技新知識日新月異,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全黨全社會進一步解放思想,同時也需要通過全面改革進一步沖破各種思想觀念的束縛,不斷以思想解放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活水。
第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目的和歸宿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我們黨成立90多年來的一切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目的就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我們的一切奮斗目標的實現,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乃至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都建立在社會生產力充分發展基礎之上。雖然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奮斗,我國經濟社會得到極大發展,但就社會生產力水平來講,還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生產力比重不大、布局不均衡,落后生產方式大量存在,社會整體生產效率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集中精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位。強調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目的也是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創造更好條件,而且最終也要體現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上來。
第三,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也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沒有社會活力的充分釋放,解放思想就不能真正轉化為社會進步的動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會失去堅實的社會基礎。社會主義要在與資本主義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并最終取代資本主義,靠的就是社會主義在實現人的解放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能為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提供便利。全面深化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緊緊圍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全面深化各領域各環節的改革,努力創造有利于社會活力充分激發的社會環境,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
5.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什么?
《決定》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 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6.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是根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戰略任務來確定的。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方談話中提出,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決定》在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戰略目標基礎上,進而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豐富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目標的內涵和要求。
第一,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黨帶領人民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為了更好發揮制度優勢,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效能。兩者一脈相承、有機統一。國家治理體系實際上就是我國經濟社會管理制度體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的制度安排、體制機制。治理能力則是我們運用這些制度和體制機制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發揮治理體系的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繼“四個現代化”后我們黨提出的又一個“現代化”戰略目標,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對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來講,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力的集中體現。我們黨已經在全國執政64年,無論是在制度建設還是在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許多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充分說明我們黨在制度建設和管理經濟社會事務上的智慧和能力。但我們也要看到,相比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當今世界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在制度建設和管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還有許多亟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特別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黨的執政能力越來越多體現在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既改革不適應實踐要求的體制機制,又不斷構建新的制度和體制機制,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方面制度和體制機制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推動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能力。
第三,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我們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把治理能力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長期以來,我們十分重視制度建設,通過不懈努力不斷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和體制機制,但在如何發揮好制度效能方面重視不夠。很多制度都已建立起來,很多體制機制看起來也很完善,很多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就擺在那里,但就是落不到實處,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管理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許多問題尚未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因此,一方面要求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另一方面要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把各方面制度和體制機制的優勢轉化為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實際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