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慧
鄉鎮是我國五級政府體系的基層組織, 是財政管理體制的基礎環節,是國家財政支農政策貫徹落實的末端,是財政服務“三農”、落實惠民政策的窗口。如何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更好地發揮鄉鎮財政的職能作用,使公共財政的陽光灑向最廣大農村,是新形勢下鄉鎮財政工作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是鄉鎮財政預算管理不規范,涉農資金不能及時發放。縣級對鄉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規范,對涉農專項資金以及村級財務監管滯后,導致出現鄉鎮財政資金使用上的監管漏洞,影響資金使用效益;二是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辦法和工作流程設置不科學。部分鄉鎮財政工作制度脫離實際,流于形式,執行時隨意性很大,缺少科學性;三是資金使用反饋機制不健全和不完善。對每年安排用于鄉鎮的大量“三農”資金使用情況和效益如何,缺少追蹤問效和信息反饋;四是鄉鎮財政人員缺乏系統的業務培訓,專業知識缺乏,業務素質良莠不齊,與新形勢下的財政資金監管工作不相適應。
一是鄉鎮財政對大量的種糧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資金監管措施不到位;補貼的發放只是根據農民的土地面積進行補貼,對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具體是否種糧以及實際種了多少畝,由于核實工作難度較大而導致監管乏力;二是對項目資金無法監督,一些涉及農業、林業、水利、教育等部門負責實施的項目,實行縣級報賬制,項目實施單位只對縣級主管部門負責,作為項目實施地的鄉鎮財政無權過問, 有些項目甚至不知情,無法發揮就近熟悉情況監督的作用;三是精細化管理不到位,監管方式粗放,在管理意識上存在“重項目申報、重資金分配,輕使用監管、輕績效評價”的觀念。資金使用過程中存在“跑、冒、漏、滴”現象,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一是由于客觀上財政下撥到鄉鎮的資金審核、撥付需要一定的時間,縣、鄉、村三級落實有關政策需要時間,使得從鄉村采集初始補貼信息到補貼資金發放到農民手里存在一定的時間差距;二是劃撥資金信息滯后。市縣鄉信息數據溝通不暢,鄉鎮財政對某些資金資料信息不能共享,影響了資金執行和政策落實進度;三是公開公示、抽查巡查情況沒有制度化規范化,記錄不完整,不符合信息收集、整理、歸檔要求。
一是會計崗位設置隨意性大,崗位不明責任不清; 二是財務管理人員專業素質不高,業務處理能力較低,不能較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鄉村兩級財務管理要求;三是財務管理不規范,做賬不及時、不規范,或無經手人;四是票據管理不規范、支出不合理。記賬憑證所附原始憑證不完整、不合規,存在白條抵庫現象等;五是資產管理存在漏洞。大部分鄉鎮沒有對固定資產進行統一管理,沒有建立固定資產明細賬,許多鄉鎮產生了資產賬實不符的現象,容易造成鄉鎮國有資產的流失。
做好財政管理基礎工作和基層財政建設,要明確職能劃分。一是強化鄉鎮財政所職能,明確負責編制所在鄉鎮財政預決算和預算執行、預算調整的具體工作;負責鄉鎮預算內外資金的收支管理;負責鄉鎮政府預算單位財務核算和監督;負責各項農民補貼的核定兌付; 負責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負責村級資金的專戶存儲、核撥和監督管理。二是強化鄉財縣管中心(辦)職能,明確負責核定縣對鄉鎮的預算管理體制,建立規范的縣對鄉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指導鄉鎮財政預算、決算的編制,審核匯總鄉鎮政府上報備案的預決算;監督鄉鎮政府的預算執行,監繳鄉鎮預算收入,核撥鄉鎮預算資金;指導鄉鎮各項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 指導鄉鎮監督管理村級財務; 負責鄉鎮財政管理的規章制度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
為了加強鄉鎮財政監管,財政部下發了《關于切實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充分發揮鄉鎮監督管理支農資金作用的意見》 等文件,各地結合本地實際也制定了具體監管辦法,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加強鄉鎮財政監管起到積極作用。要進一步完善鄉鎮財政監管制度體系,為鄉鎮財政監管提供依據,有效規范各項監管措施。
一是因地制宜推進“鄉財縣管”。在堅持鄉鎮政府管理財政的法律主體地位不變、鄉鎮資金所有權和使用權不變、鄉鎮政府享有的債權和承擔的債務不變、財政審批權不變的前提下,實現鄉鎮財政與縣級財政“預算共編、賬戶統設、集中收付、采購統辦、票據統管”的管理方式,由縣級財政部門直接管理并監督鄉鎮財政收支。二是推進“村財鄉管村用”財政改革。逐步建立鄉村債務動態監控制度,及時、全面地掌握鄉村債務變化情況,建立健全債務控制和化債工作制度。鄉鎮財政既要尊重村級組織資金安排使用的自主權,也要加強對村級組織財務的管理。對上級部門補助村級組織的專項工作經費進行專賬核算。加強對鄉村資產的管理,建立健全鄉村資產購建、驗收、保管、使用、處置等管理制度,做到資產實物管理和價值管理相統一。三是通過財政網、農聯網等網絡平臺,構建縣鄉村一體化的財政監管網絡體系,將信息化技術更多地運用到鄉鎮財政監督工作中,實現對鄉鎮財政資金的全面監管。四是加強對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目標考核,考核內容包括:財政收支、涉農補貼資金發放、內部監管、黨風廉政建設、財政資金安全管理、重大資金審批、資金使用公示、項目驗收結算、資金監管績效考評等內容。對目標考核優勝的鄉鎮財政進行獎勵,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對縣鄉財政部門各類綜合考評和單項考評的主要依據,獎懲并舉,推動監管工作有序進行。
一是加大縣局各股室與財政所的溝通與聯系,搭建鄉鎮財政資金信息溝通渠道。縣財政局及相關部門在下達資金、指標文件及鄉鎮所在地的縣級報賬項目時,明確鄉鎮財政所的監管職責。二是及時公開、公示補助政策和補助對象信息,確保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將村委會上報的補貼對象、補貼依據、補貼標準、補貼金額、聯系電話等信息通過“村務(財務)公開欄”進行公示,加強社會監督。三是認真核實補助信息。對比較容易發生變化的在校學生人數、寄宿生生活補助人數、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補助人數、五保戶供養人數、優撫對象人數、低保救助人數、補貼面積等,鄉鎮財政要有重點地派人到現場進行清點抽查,并將抽查結果及時向上級財政和主管部門報告。四是扎實做好補助信息的基礎管理工作。做好本鄉鎮范圍內補助資金相關基礎數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類、報告和建檔等臺賬工作,適時對有關信息進行補充和更新,確保基礎信息完整、真實、準確。
一是要按照鄉鎮實際情況合理設置會計崗位,明確崗位職責;二是會計人員必須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同時要按規定參加財政部門的后續教育與培訓; 三是加強農村財會人員培訓,使其了解會計工作規范化要求,掌握會計業務技能,提高業務水平和責任意識,推動了村務公開工作;四是要依法建立會計核算制度,制定會計核算流程,實施會計電算化;五是建立財務收支審批制度,嚴格審批權限和責任;六是建立財產清查處理制度,確保財產的完整性。
加強鄉鎮財政人員培訓工作,制訂鄉鎮財政人員培訓規劃,建立健全分級培訓機制。要按照財政部“每三年將所有的鄉鎮財政干部輪訓一次” 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鄉鎮財政干部進行培訓,對他們進行業務技能、窗口形象、網絡平臺等方面的業務培訓,建立起有財政特色、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訓機制。同時,要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做法,多與兄弟單位聯系,多向外省市先進單位學習先進經驗,引進先進做法。通過培訓與交流,逐步優化鄉鎮財政干部的知識結構,提升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