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網絡作家匪我思存的小說為例陶虹飛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論網絡言情小說的“悲情”寫作
——以網絡作家匪我思存的小說為例陶虹飛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大眾傳媒時代,網絡言情小說受到追捧,隨著當代年輕人在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下苦悶情緒的日益顯現,“悲情”寫作成為網絡文學中的寫作主流之一。匪我思存是網絡言情小說“悲情”寫作的領軍人物,在其精致婉約筆觸的渲染下,“悲情”主題凸顯的同時,“悲情”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尤為成功,特別是那些由性愛分離到深陷情感圍城的女性和在欲望、仇恨中不能自拔的女性身上“悲情”色彩更為濃厚。
網絡言情;匪我思存;悲情;主題;女性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促進了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我國文學大家族里迅速崛起了一種新的文學形態——網絡文學。在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推動下,網絡閱讀已成流行趨勢,網絡作家及其作品也從不知名的草根華麗轉身為時尚前沿和熱門追捧的對象。愛情是女性所特別看重的,受瓊瑤、亦舒等言情小說家的影響,現代女性熱衷于看言情小說,因而網絡作家也最樂意從事言情小說的寫作。同時,網絡言情小說的作者主要也是女性,她們在寫作中灌注了女性意識,把當代女性的生活情感、欲望、思想等反映出來,引起廣大女性的共鳴,其市場前景一片光明。
近年來,網絡上流傳的“四小天后”(藤萍、桐華、匪我思存、寐語者)和“六小公主”(辛夷塢、顧漫、繆娟、金子、李歆、姒姜)是網絡言情小說的佼佼者。新生代網絡作家匪我思存以寫“悲情”女性見長,與中國傳統流行的嬉笑怒罵式愛情故事不同,她另辟蹊徑,在網絡文學界開辟了“悲情”寫作先河,從而引領了一股“悲情閱讀”的潮流,她也被冠以“悲情天后”的美稱。匪我思存,如今已是19部網絡小說的作者,10部電視連續劇的原著者,更有多部作品印刷成書,并一版再版,暢銷之勢不亞于國內知名精英作家。她的“佳期如夢”系列、《千山暮雪》、《寂寞空庭春欲晚》、《來不及說我愛你》等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上至四十歲左右的婦人,下至十八歲的青春少女都是她的粉絲,她已儼然成為國內原創網絡言情小說的領軍人物。
通讀匪我思存的作品,她的文字華麗精致,偏紅樓風格,故事感性而悲情,她筆下的故事大都描寫因為性格的差異、宿命的安排、外人的阻撓或陰謀、仇恨、壓迫等,深愛對方的男女主人公最終失之交臂,留下一世的遺憾。在她的小說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識很強,但在感情、欲望的漩渦中輪回打轉,最終上演的都是一幕幕悲情人生。
匪我思存的小說,女性身上往往體現出“悲”的情愫,這種“悲”稱之為“悲情”。為什么她的小說帶有“悲情”意味而不能稱為“悲劇”呢?
首先,西方美學理論中就有悲劇美學這一說法,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悲劇概念,“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聲,分別在劇中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又譯凈化)”①。他認為“悲劇的主角之所以陷入厄運,不是由于他為非作惡,而是由于他犯了錯誤”②。之后隨著席勒、黑格爾、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對悲劇理論的不斷修正,悲劇由神壇走向普羅大眾,由個體延伸到社會,悲劇人物觸及到普通百姓、小人物,悲劇的結局不再僅限于死亡,生活中遭遇的各種不幸、掙扎、痛苦都可以與悲劇產生關系。雖然悲劇概念已平民化,“悲情”也是脫胎于“悲劇”,但悲劇更為沉重,往往從中體現出一種崇高與偉大,在悲的程度上,“悲情”是不及“悲劇”的。
其次,“悲劇”理論發展到現在,它不僅指人生的悲,更多指向的是社會的、歷史的悲。而“悲情”多指個人或少部分人悲傷的感情或情懷,它的定義往往是人生的糾結、痛楚和無奈。所以眾多的網絡言情小說中的“悲”往往不主要是社會造成的,而是現代社會的人們苦悶情緒的一種情感外泄,這種情緒體現在作品中就會升級、加劇,附加在小說人物身上,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安排,在凄凄慘慘戚戚的敘述中突出人物的悲慘遭遇,從而觸及讀者的心靈底線,給人以不能自拔的悲傷情緒。
因而綜觀匪我思存的小說,其“悲情”主題的一再渲染,我們認為一方面是來自作者自身情感的投放。許多網絡作者不是專門的文學寫作者,網絡寫作只是他們工作之外的一種愛好,也可以稱為一種生活的調劑品。匪我思存本身非文科出身,而偏愛《詩經》、《紅樓夢》、花間詞等古典文學,所以在她骨子里就有一種花間婉約細膩的柔情,這樣的女人追求完美,就像林黛玉般充滿才氣,內心又不愿屈居于別人之下,尤其是渴望得到男人的肯定,在男權主流意識形態中力求自己能夠脫穎而出,女性主權能夠得到認可。也許這樣一位作者或她身邊的女性,在生活、工作中,和別人的交往,尤其是與男性的交往中遇到大大小小感情上的波折,各種壓力、苦悶、不滿等等消極情緒,都被作者外化在小說的寫作中,變本加厲地賦予在小說人物身上,使得她小說中的女性雖然有著如花似玉的容顏,卻個個被打上了“悲情”的標志。可以說小說的“悲情”一定程度上是作家悲觀情感的外放,這也應和了“為情而造文”這一說法。另一方面,網絡寫作是一種互動的寫作方式,作家寫什么都要與閱讀者或者說粉絲有一定的交流,作品的面世要有人去讀去評,并且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才能暢銷,所以,作者洞悉當今紛繁復雜的社會,物欲橫流,人心急躁,人們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遇到種種困難,來自工作的、家庭的、感情的等等,人們意欲通過一種方式去宣泄苦悶,或尋求一個共鳴點,以得到心靈上的安慰。這時,作者和讀者的境遇是相同的,作者在作品中設置“悲情”元素正是迎合了大眾的閱讀心理,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切合自己意愿的審美趣味和情感共鳴。故而,傾力打造的“悲情”滿足了各方的需求,并且成為一種寫作潮流。
康德曾說過:“女性是最美麗的性別。”在社會約定俗成的各種規則中關注愛情成為女性自覺或不自覺的選擇,尤其對于小說,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言情小說中,作家著力塑造的各種為愛而生而死的女性形象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最讓人記憶猶新的當屬臺灣女作家瓊瑤筆下的女性。當代網絡言情小說寫作者大多是看著瓊瑤、張愛玲等作家的作品長大的,受這些大家的影響,網絡言情作家筆下的女性身上多處可見“悲情”的烙印。如桐華小說《步步驚心》中的穿越女若曦,從現代穿越到古代,在男權統治的社會中,即使她的現代自我意識再強,終究在封建男權中被一點點消磨、扼殺,最終悲苦離世。又如瞬間傾城的《未央、沉浮》(改變為電視劇《美人心計》)中的竇漪房具有獨立意識,但在男權社會里,不能擁有理想中的完整愛情,親情也在權利的欲望下蒙上了陰影,雖然幫助帝王打下了江山,卻注定孤苦一生……在目前受歡迎的網絡言情小說中,匪我思存筆下的“悲情”女性形象尤為突出。
(一)由性愛分離到深陷情感圍城的女性
在傳統的言情小說中,男女之間的愛情是主線,然而“很少正面提及性愛及與性愛有關的字眼,女性的性愛觀還是傳統的,理性的,她們遵循著傳統倫理道德對女性性別角色的規定來談情說愛”③。而在當代網絡言情小說中,這種傳統的談情說愛方式已被逐漸打破,性愛分離的女性在作品中比比皆是。
在匪我思存的小說中,女性之所以會處在一個性愛分離的狀態,是由于在男性的強權中,女性自我主權意識得不到實現,又對男性沒有發自本能的愛情,在與男性的糾葛中只能通過性愛分離的方式讓自己存活下去,卻不知像拔絲香蕉一樣在長期的與男性的撕拉牽扯中自己深陷情感圍城而不能逃脫。
比如“佳期如夢”系列之《海上繁花》《今生今世》中的杜曉蘇、葉慎守,還有《千山暮雪》中的童雪都是由性愛分離到深陷情感圍城的女性。《海上繁花》中本是麻辣小娛記的杜曉蘇冰雪聰明,古靈精怪,卻在與她情投意合、兩情相悅的未婚夫邵振嶸在大地震中死去后,和他的哥哥雷宇崢在家庭、情感、身體等各方面產生角力。杜曉蘇與邵振嶸認識之前在一次醉酒中無意與雷宇崢發生一夜情。邵振嶸死后,杜曉蘇又以購買邵振嶸生前的房子作為理由,出現在雷宇崢面前,在沒有感情的基礎上,二者以性作為牽扯不清的紐帶,在性愛分離的狀態中,杜曉蘇得到了心理上打擊和報復雷宇崢的快感,卻又在沉浸于舊時光的緬懷中矛盾痛苦,最終在一次次的折磨、糾纏中,杜曉蘇深陷情感漩渦,愛上雷宇崢,卻仍與其針鋒相對,又怕背叛已逝的愛人,以致身心交瘁,失去往日的光彩,最終選擇離開傷心地。《千山暮雪》中的童雪,從其上大學時厄運就已來臨。在她還沉浸在大學美好的初戀中時,由于父親在金融上的錯誤,導致莫家破產,家破人亡。男主角為了報復童家,把仇恨發泄在青春美麗的童雪身上,這位花樣女子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中,身心備受摧殘,她同樣選擇了性愛分離的方式來對待這個如禽獸般的男人。殊不知,在多年的朝夕相處、相互折磨中,她也深陷情感漩渦不能自已,面對他的折磨,恨得牙癢癢,看到他憂傷的表情時,又萬分心酸。傷痛與仇恨已經匯集到同一條血管中連到心里,長到肉里。所以縱使傷心得死去活來,也只能一個人默默地承受。
在匪我思存的筆下,男性有著絕對的權威,他們大多是有權、有錢、有勢的富二代或官二代,所以女性在這樣的男性主權的社會圈子里,注定會遍體鱗傷。匪我思存的小說中,女性都處在一個花樣的年齡,都有著花樣的容貌,即使素面朝天,也如梔子花般淡雅迷人。這些女性在與男性的周旋中,開始選擇性愛分離的方式處世,以為是對社會和男性的反抗和挑戰,身體上失守了,她們要在精神上自立自強,不為男性所左右,即使身體相合也不等于對男性的理解和接納,她們以為采用這種方式就能使自己獲得安全感,其實這種沒有性和愛互動、性愛分離的方式最終會使女性“陷入切斷感情、角色游離以及靈與肉分離”④的處境,所以女性會經歷許多磨難,縱使努力逃脫卻仍一步步走向迷惘,一步步走進情感的圍城,終究陷入“第二性”的囹圄中出不來,這是女性的悲哀。因為在男權社會中,男性從沒有把女性當作一個有尊嚴和人身自由權利的人,女性欲取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生活實踐中使自己成為女強人,在經濟上獨立,要求得到男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又以性作為手段取得男人的認可,因而這必然會惹怒男人,他們就會自衛。然而女性在男性主權意識形態下,所謂的反抗就顯得力不從心,她們就會為自己的曖昧處境尋找借口,就會認為造化弄人,就會產生受虐感,越虐越淪陷,不斷地向現實和傳統妥協,在各種矛盾、壓力下齟齬而行,不知不覺深陷圍城。她們身上就此打上了深深的“悲情”烙印。這在匪我思存筆下的女性身上體現得更明顯,她們在經濟上比不上男人富有,甚至逃不出男人的權勢范圍,她們像《亂世佳人》中的郝思嘉一樣,自主意識很強,縱然在為自我崛起的理想的道路上蹣跚而行,企圖通過性愛分離的方式抵抗,也終逃不出性的被奴役,甚而在精神上的失守。也許會在傷害和傾軋中產生真愛,可這樣的愛終究失去了純潔的底色,偶爾想起時心會不會隱隱作痛呢?
(二)在欲望、仇恨中不能自拔的女性
著名作家余華說:“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用性格作分析的標尺,不如用欲望。”⑤這是很有道理的。人生在世,因欲望而生。存在主義認為,人的欲望是不斷增長的,而實現的欲望是有限度的,因而這就意味著痛苦。近年來,體現人性欲望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很多,通過無休止的欲望反映人性丑,已經成為對當今快速發展、物欲橫流、日益畸形的社會的一種指控。人的欲望愈多,就愈會迷失自我。網絡言情小說中,欲望的旗幟也是隨風招展,這些小說中的女性在欲望中痛苦,仇恨,以至于變態,在她們身上充滿了濃厚的“悲情”色彩。像《甄嬛傳》中的皇后妃嬪們都是在權力欲望的追逐中,或死或傷,結局悲慘。網絡作家熱衷寫的職場言情小說中,那些白領在職位、感情的欲望中失去自我,害人害己,也以悲劇收場……。在網絡文學界,寫欲望悲情女性比較成功的當屬匪我思存,她的小說《千山暮雪》中的慕詠飛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前面已經說過,匪我思存筆下的女子都是處在花樣的年紀,有著花樣的容顏,那些女子可以是蘭花、薰衣草、梔子花……,即使是個悲情人物,也曾花開絢爛。《千山暮雪》中的慕詠飛也是一朵花,卻是一朵罌粟花或夾竹桃,縱然漂亮迷人,卻陰鷙狠毒。所以當她中意的人走過她身邊時,都不會欣賞她,把她采擷走,只會任她顧自凋零。然而這樣的女子并不安分于始終是朵孤立的花,她渴望有人采下她,渴望自己的命運得以改變。可是她的欲望太強烈了,強烈得讓人不敢茍同。她占有欲強,但又怕威脅、嫉妒,并怕不能積極營造生活而產生焦慮,她利用父親手中的權勢設計讓童雪的父親在賬目上出錯,導致莫紹謙父親的公司破產,家破人亡。又設計使莫紹謙成為自己的丈夫,表面上是幫助莫紹謙重振家業,實際上是要操控這個男人,讓他永遠困守在自己的身邊。她的自我主權意識過于強烈,企圖用自己的有利權勢來控制一個男人,可她只沉浸在自己的欲望中,從不理解男人的心理,所以當莫紹謙和童雪在一起時,她就想盡各種辦法折磨童雪,讓一個優秀的學生郁郁不得志,她還利用各種渠道阻礙莫紹謙重振家業之路。這個女人控制的欲望愈來愈強烈,如雜草狂長,由欲望埋下的仇恨之毒在心中發芽、結果。她耗費了十年的青春等著一個不愛她的男人,又把十年的青春耗費在權利、控制的欲望上,耗費在對別人的仇恨上。你可以說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可她已經病入膏肓,在欲望、仇恨的旗幟下,近于變態,當她看到莫紹謙黯然神傷的樣子,她心中升起一種變態的快感,她恨所有與莫紹謙有接觸的女人,用硫酸去毀童雪的容貌,所有幾乎變態瘋狂的行為讓她快樂又痛苦。在這種強烈的欲望、仇恨的驅使下,她不擇手段,她收不了手,明知自己已不正常,還是一錯再錯下去,沒有回旋的余地,最終落得崩潰的下場。可悲可嘆,這世上,就是有人為了一己私欲,心甘情愿、執迷不悟地飲鴆止渴,卻不會想到結局比凌遲還要痛苦。
此外,在匪我思存的小說中還塑造了其他“悲情”女性,如在男權壓迫下飛蛾撲火的尹靜琬、任素素;在陰謀、仇恨下淪陷的芙蓉簟;在家庭、愛情中進退兩難的尤佳期等等。這些女性身上都有著“悲”的元素,這些“悲”在作家筆下如一股寒流傾瀉而出,碰觸到讀者的心靈底線,在悲嘆的同時,讓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總而言之,雖然人們把網絡言情小說稱為“快餐文學”“膚淺文學”,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調味品,沒有精英文學有深度,不能從中挖掘深刻的人性,也不能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作家的人文情懷,但作為新時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態,它把當代人的某些心理想象和情感方式借助網絡媒體傳達出來,并引起人們的思考,這也是對當今網絡傳媒時代的一種貢獻。網絡言情小說的“悲情”寫作帶來了作者和讀者雙方的互利共贏,這種寫作方式仍具有很大市場,但對于我們讀者來說應理性對待,不能沉溺其中,畢竟生活與小說是有區別的。
注釋:
①②[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古羅馬]賀拉斯:《詩學·詩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19頁,第38頁。
③劉玉霞:《中國當代言情小說女性原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52頁。
④[美]凱瑟琳·巴里,曉征譯:《被奴役的性》,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頁。
⑤江少川:《臺港澳文學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09頁。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古羅馬]賀拉斯.詩學·詩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2][美]凱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M].曉征,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4]劉玉霞.中國當代言情小說女性原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5]江少川.臺港澳文學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孟艷.中國網絡小說影視劇改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7]亓麗.女性主義視野中的當下網絡言情小說[J].文藝評論,2012(1):57-61.
責任編輯:莊亞華
I206.7
A
1673-0887(2014)05-0037-04
10.3969/j.issn.1673-0887.2014.05.08
2014-05-26
陶虹飛(1988—),女,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