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莉
(常州工學院師范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常州錫劇在清乾隆年間已盛行,由常州灘簧、無錫灘簧合流而成。早期稱為“花鼓戲”“花鼓灘簧”“常錫文戲”等,新中國成立后,定名為“常錫劇”,1953年始稱“錫劇”。錫劇是華東三大劇種之一,曾風靡上海劇壇,輝煌在滬寧線上。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生活的豐富,這一劇種和中國其他鄉土音樂一樣面臨著日益加劇的生存危機。要想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保護錫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只有推陳出新,才能使錫劇走上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才能為錫劇在現代文化大舞臺中爭得一席之地。
在這一創新思路下,常州錫劇從改革開放初期就不斷涌現出好的作品,這些作品融入多元文化元素,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不僅將傳統劇目進行改編創新,同時積極創作現代新劇目,使常州錫劇界呈現出蓬勃生機。198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振興錫劇”的口號,并成立常州市振興錫劇領導小組;1989年組建了常州市青年戲劇團;1994年起,以振興錫劇從青少年抓起為指導思想,全力開展錫劇的普及活動,先后編撰了錫劇音樂教材,錄制了音像資料,在全市中小學先后開設錫劇音樂課程。同時,以傳統錫劇曲調為基礎,結合現代題材的新錫劇創作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本文以80年代至今創作的常州新錫劇為研究對象,對新錫劇的創作素材、伴奏形式、表演形式以及舞美設計等方面進行梳理和歸納,探究常州現代錫劇在傳統錫劇唱腔與現代化元素融合方面的創新以及常州新錫劇的創作現狀。
錫劇,是江蘇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是常州的地方戲,在清乾隆中期(1756—1772)發源于當時常州府治地(俗稱“常郡八邑”,范圍包括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和靖江),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錫劇最早稱“花鼓戲”或“花鼓灘簧”,后來形成“常州灘簧”(含宜興灘簧,俗稱“常幫”或“常班”)、“無錫灘簧”(含江陰灘簧,俗稱“錫幫”或“錫班”)兩大主流,是常州灘簧和無錫灘簧、常州文戲和無錫文戲逐步融合的產物。常州灘簧是在常州山歌小調、宣卷、唱春、南詞等基礎上,吸入鳳陽花鼓的一些表演元素,并吸收了蘇南一帶采茶燈中的舞蹈,逐漸發展完善的。常州灘簧的演員對白、曲調以及早期演唱的內容,都與常州地區的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由灘簧到常州文戲,經歷了對子戲、小同場戲、大同場戲三個重大演變過程。1921年,常州灘簧改名為常州文戲。1925年,常州灘簧與無錫灘簧合流,統一改稱常錫文戲。新中國成立后,定名“常錫劇”,1952年,常錫文戲改稱常錫劇,到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后,開始統一稱“錫劇”。
錫劇音樂是屬于曲牌板腔綜合體,其曲調可分為三類:一是基本曲調,有[簧調]、[大陸調]和[鈴鈴調]三個基本調腔系;二是輔助曲調,從鄰近劇種吸收來的;三是江南民歌和說唱音樂等。錫劇的三個基本調,各有個性,又互為補充。[簧調]深沉委婉,旋律起伏較大,節奏平穩;[大陸調]剛勁豪爽,旋律較平易,節奏變化大,多表現激越之情;[鈴鈴調]柔美平緩,旋律多級進,節奏寬疏,適于表現細膩的情感。
錫劇曲調源于江南的山歌、小曲,深受道情、蘇州彈詞和“說因果”的影響,其唱詞通俗易懂,詞匯和句格與江南長篇敘事民歌相似;唱腔旋律和江南民間曲調接近。在后期的發展中,為了適應表演藝術的要求,逐漸地戲曲化。
錫劇曲調旋律優美抒情、悅耳動聽、婉轉流暢,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三個基本調的曲式都是上下句結構,上句叫“起板”,下句叫“落板”;在兩句之間,可以穿插或長或短的[清板],[清板]旋律簡單,近似朗誦,容易聽清演唱的唱詞內容。錫劇基本調風格清新,具有大眾化的特點,因此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并被廣為傳唱。
“常錫文戲”時期的錫劇,音樂發展迅猛,在[簧調]腔系里,新增了[說頭板]、[行路板]、[滾板],并創造了第一個行當唱腔[反弓老旦調];吸收了其他劇種的調腔,如[玲玲調]、[南方調]、[大陸調]、[三角板]等;還借鑒了京劇中的鑼頭和曲牌。
常州錫劇藝術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出現了持續發展的新局面。1951年,常州專區文聯(籌)組建新華實驗常錫劇團,作為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和戲改工作的實驗基地;1953年,華東文化部批準常州市文聯新華常錫劇實驗劇團為民營公助的劇團,改名為常州市實驗錫劇團,從而成為常州地區錫劇藝術的中心①。這一時期曾留下一批經典劇目,涌現了吳雅童、楊企雯等多位具有獨特藝術流派的著名表演藝術家。
改革開放后,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振興錫劇”的口號,并成立常州市振興錫劇領導小組。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和創新,常州市錫劇劇目創作和藝術生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紅樓夜審》被攝制成彩色電影,《攀弓帶》《杜鵑紅》《七步橋》《老銃》等先后獲省錫劇節優秀演出獎、省“五個一”工程獎,《煙村三月》被拍成戲曲電影,并入選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少年華羅庚》連演一千多場,經久不衰,成為金壇錫劇團的保留劇目。與此同時,常州市業余錫劇活動也出現了日益繁榮的景象。民間職業、半職業劇團和一些小型演出隊紛紛崛起,群眾性錫劇演唱活動精彩紛呈,成為常州城鄉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
然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錫劇藝術已無法再吸引人們的視線,尤其是現代年輕人,對于傳統錫劇的喜愛程度降低很多,錫劇面臨著日趨衰落的生存境況。
面對這種現象,常州市采取了很多保護和搶救措施,將錫劇列為常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重新挖掘整理改編傳統劇目,同時進行現代新錫劇的創作與排演。這些取材于現實生活而創作的現代戲,無論從思想上、藝術上還是視聽效果上,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改革開放后,常州錫劇受到重視,劇團建設、劇目創作和藝術生產工作日漸加強,創作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得到發揮。先后創作了《紫羅蘭》《春風萬里》《紅樓夜審》《十里荷塘》《狠心奶奶糊涂娘》《母子星》《杜鵑紅》等一大批優秀劇目,這些新錫劇劇目,有些作品是傳統劇目的創新改編,有些作品則是以傳統錫劇曲調為基礎,以現代生活內容為題材的新錫劇創作,這些劇目不僅繼承了傳統,同時還不斷拓展思維空間,加強創新意識,賦予了常州錫劇新的時代氣息和活力。
如由馮玉萍導演、王星南作曲的新錫劇《山花俏》,于1991年7月1日由常州市青年錫劇團在常州紅星大劇院首演,獲得好評;由陶聽導演、楊顯慧作曲的《小康人家》,1990年在溧陽演出;《孔繁森》由陳正文導演和作曲,1995年6月由武進市錫劇團首演;《母子星》于1986年由常州市錫劇團首演,并參加江蘇省第二屆錫劇節演出,獲劇本二等獎、優秀演出獎等;《杜鵑紅》于1993年由常州市青年錫劇團首演,獲江蘇省第四屆錫劇節劇本二等獎、演出一等獎、優秀音樂設計獎等十一項大獎。
此外,常州市青年錫劇團分別在1991年創作了《水土情》;1992年創作了《徐廠長建房》《水淋淋的太陽》等;1995年創作了《孔繁森的故事》。金壇市錫劇團在1990年創作了《雷鋒》;1994年創作了《王茂生送禮》和《治病》等。
常州現代新錫劇的發展是以繼承傳統錫劇為基礎,從傳統的土壤中汲取養分,融入現代元素的一種創新。
2011年大型原創交響錫劇《天涯歌女》,由常州市委宣傳部、常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常州日報社與北京好風好雨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江蘇常州錫劇院等六家院團聯合演出,以常州籍文化名人、“金嗓子”周璇與嚴華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其個人軌跡折射社會變遷,是一部以地方劇種錫劇為核心,融合魔術、雜技、現代舞、現場交響樂伴奏、合唱團伴唱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的綜合舞臺劇。
從劇本創作開始,《天涯歌女》嘗試以年輕觀眾以及海外觀眾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為關注點,改變傳統錫劇的音樂手法和舞臺空間;在音樂創作上,它尊重傳統錫劇的曲調特點和劇種特色,在伴奏樂器上以西洋管弦樂為主,融入交響樂創作元素,打破傳統錫劇的結構方式,彌補了傳統錫劇音樂零碎、伴奏樂器音色局限性太大的不足,是一次融匯中西音樂元素的極具意義的嘗試。2011年11月,在北京上演,獲得好評。這個劇目是53年來常州錫劇首次晉京演出,展現了常州錫劇在現代創作新路上的成功探索。
2014年1月19日下午,由溧陽市錫劇團創排的大型現代錫劇《天目湖之戀》在常州武進鳳凰谷大劇院首演。該劇由作品多次獲文華劇作獎、優秀編劇獎的知名編劇陳明創作劇本,國家一級導演蔣宏貴執導,江蘇省錫劇團國家一級作曲吳忠良擔任唱腔設計,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倪同芳擔綱唱念指導。這部現代錫劇展現了溧陽天目湖翻天覆地的巨變,折射出時代的印痕。
2014年6月,由常州市文廣新局策劃、常州市錫劇院創排的《紫薇樹下》,在第四屆全國地方戲(南方片)優秀劇目展演閉幕式上,作為壓軸大戲在錫劇的發祥地江蘇省常州市首演。
這些原創錫劇的創排,為常州市錫劇界帶來了生機,它們不僅從劇本內容上進行創新,在唱腔設計、舞美設計以及表演形式上都有著較大的改革。
在音樂素材上,常州新錫劇充分尊重錫劇的劇種特色,采用常州的山歌小調和傳統錫劇曲調。不同于傳統錫劇之處在于,以傳統錫劇曲調為基礎,大膽借鑒西洋交響樂的音樂結構形式,融入江南小調、合唱和舞蹈音樂等元素,將傳統曲調進行中西融合,達到了良好的視聽效果。
《天涯歌女》劇目的開場是以管弦樂連續奏出八個重音為前奏,緊接著,女主人公周璇的音樂主題出現。這個主題源于江南小調《四季歌》的曲調,旋律處理得更加細膩豐富。開場曲對這個主題進行了多次展開,用豐富的音樂發展手法擴充主題音樂。
除了江南小調的加入,《天涯歌女》的創作素材還運用了電影音樂中的《夜上海》旋律,由薩克斯吹奏,給劇目帶來了新鮮感,也賦予了音樂現代化的時代氣息。此外,整個劇目還加入了《無錫景》《月圓花好》等人們熟悉的小調,以獨唱、合唱和重唱的形式與傳統錫劇曲調唱腔相融合,不僅豐富了創作素材,在音樂表現形式上也獨樹一幟。
《紫薇樹下》,是我國第一部聚焦“空巢老人”現實生活的戲曲作品。該劇的創作素材以[簧調]、[大陸調]、[玲玲調]三大基本調為主,輔以太湖流域的“小調”,如無錫景、九連環、“道情”等曲調,并充分運用脫胎于《拔根蘆柴花》的主旋律,營造一種舒緩、情緒飽滿、“非常美”的意境。
早期的錫劇伴奏樂器僅為一把二胡,后逐漸增加主胡、副胡和琵琶;發展到后期則以江南絲竹為主,有二胡、高音二胡、中胡、低胡、琵琶、揚琴、三弦、蕭、笛和嗩吶等;后來又加入西洋樂器,如大提琴、小提琴、打擊樂器和西洋木管樂器,來彌補民族伴奏樂器音色和音區的不足。
《紫薇樹下》的樂隊伴奏共用了29件樂器,按民族樂和聲配置,將其配器手法運用到錫劇當中。而《天涯歌女》不同于傳統錫劇的最大亮點,是創新了音樂伴奏的形式,舍棄江南絲竹,轉而與交響樂團合作。交響樂的氣勢、豐富的音色以及音區的合理性為這部劇目更好地渲染了氣氛。
錫劇音樂傳統的伴奏風格,受江南民間音樂的影響較大。在劇種形成與發展時期,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音樂伴奏形式。托腔伴奏、隨腔伴奏是傳統錫劇常用的伴奏方法。托腔伴奏,是錫劇主胡伴奏的總稱。主胡在托腔中,以唱腔旋律作為主胡的伴奏旋律,以至唱腔旋律和伴奏旋律基本相同。錫劇音樂的傳統伴奏方法是復調伴奏法,多用支聲復調伴奏。《天涯歌女》每一場的伴奏音樂,曲作者都會用不同的音調旋律和節奏,與傳統錫劇音樂形成對比,每一場的前奏和間奏的樂器使用、曲調運用,也是這部交響錫劇在創作上不同于傳統錫劇劇目的地方。
錫劇在發展到古裝戲為主后,主要參照京劇的表演程式和藝術表現手段,唱、念、做、打,以及載歌載舞是傳統錫劇的主要表現形式。相比較傳統戲劇的表演,《天涯歌女》則做了全新的改革。它在整個演出中,融合了舞蹈、戲劇,甚至魔術等表演形式,以不同于傳統的服裝、道具、舞美等,將錫劇的表演形式進行了翻天覆地的革新。這種創新使傳統錫劇與現代藝術手法完美而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讓整部劇目,不僅好聽,同時更重要的是好看。
第五場中有一幕周璇被流言蜚語所擊倒的戲,出現了四位手捧鮮花的男子,他們團團圍住周璇,當觀眾還不明所以的時候,鮮花突然消失,而四位男子身上的西裝也變為紙質的長袍,笑臉面具瞬間變為可怕的猙獰面孔。這種魔術表演形式的運用,使觀眾眼前一亮,感受到了現代藝術手段與錫劇結合的魅力。
原創錫劇《紫薇樹下》在表演形式及演唱唱詞上最大的特點,是將傳統錫劇中數量極少的伴唱進行了擴容,全劇共設計了20多段,主要作用是交代背景以及劇中人物內心外化,同時以歌隊的形式呈現,對傳統錫劇而言,是一次大膽的創新。
常錫文戲時期,采用的是守舊和一桌一椅的舞臺美術設計。新中國成立后,除部分傳統劇目外,一般多參照話劇的舞美設計,古裝戲化妝兼用越劇小頭面和京劇小頭面②。
《天涯歌女》的舞美設計可謂是讓觀眾大飽眼福。序幕一開場,在交響樂隊現場伴奏和合唱《四季歌》中,周璇的經典劇照和3D影像資料通過多媒體手段不斷閃現,這些現代化的手段更加藝術和直觀地呈現了本劇女主人公的形象。其后有一場,舞臺場景換為百樂門、黃包車、煙販子、身著旗袍的小姐太太們踱步十里洋場的一幕,道具、舞臺燈光以及背景的設計,這些只有電視屏幕上才有的場景,都一一搬到了舞臺上,使人們有種時空轉換的錯覺,猶如身臨其境。這部劇目在舞美設計方面,從年輕人的審美視角出發,每一個細節的設計都力圖精致和現代,是對傳統錫劇舞美設計上的一次挑戰和突破。
《天目湖之戀》在燈光和舞美上也都有創新,尤其在大場面的處理上顯得氣勢非常宏大。這是不同于傳統錫劇的舞美處理,也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使錫劇的舞臺效果達到最佳的一種革新。
常州的現代錫劇創作不斷地涌現出好的作品,這些作品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劇組創作人員將傳統劇目進行改編創新,同時積極挖掘新時代的創作題材,利用現代舞美手段將錫劇打造成視覺和聽覺上的精品之作,使常州錫劇界呈現出改革創新的蓬勃生機。近期創排的《天涯歌女》《天目湖之戀》《紫薇樹下》等劇作,在現代錫劇創作之路上無疑是成功之作,是經典之作。它們以傳統錫劇唱腔為基礎,將交響樂伴奏、新素材的運用、現代化的表演形式和舞美設計與傳統錫劇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傳統錫劇委婉清麗、圓潤悠揚的唱腔特點,使作品煥發出新的活力。
常州的現代錫劇創作在劇本寫作、音樂素材的運用、伴奏樂器的運用以及舞臺美術設計方面的創新邁出了成功的一步。但保護和傳承傳統錫劇藝術任重道遠,我們只有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改革,才能使常州錫劇這一文化瑰寶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注釋:
①《江蘇戲曲志》編輯委員會,《江蘇戲曲志·常州卷》編輯委員會:《江蘇戲曲志·常州卷》,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68-69頁。
②劉廷新、柳飛、李凌燕等:《常州傳統音樂舞蹈藝術》,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3年。
[1] 《江蘇戲曲志》編輯委員會,《江蘇戲曲志·常州卷》編輯委員會.江蘇戲曲志·常州卷[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68-69.
[2] 劉廷新,柳飛,李凌燕,等.常州傳統音樂舞蹈藝術[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3.
[3] 常州市文化局.常州文化志[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4] 邵志強.常州戲劇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
[5] 王染野.灘簧考述:兼談錫劇的總源頭[J].藝術百家,1988(2):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