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嚴青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揚州225000)
劉少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方法論特色
于嚴青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揚州225000)
劉少奇在新中國成立后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研究綜合運用了唯物分析的方法和辯證分析的方法,具體來看,這些方法論包括: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方法、實踐論、人的主體論、辯證否定方法、系統整合法、矛盾分析法。因此,劉少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既是珍貴的理念,同時也彰顯了優秀的馬克思主義者對于方法論的綜合運用。
劉少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法論;唯物分析;辯證分析
文化建設是劉少奇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其在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理論,對于當時中國的文化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同時也給當代的文化建設提供了一定啟示。劉少奇對于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跟隨著中國社會革命和發展的脈絡,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以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內的任務為反帝反封建,與敵人反抗和斗爭,因此當時的文化建設尚處于黨的工作的次要位置,劉少奇當時的文化建設思想主要體現在提升中國共產黨人的修養方面。1937年7月,劉少奇作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演講,以期通過提高共產黨人的修養來加快革命取得成功的腳步。
第二階段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至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時期。隨著國內經濟、政治建設逐漸走上正軌,劉少奇對于文化建設更加重視,這個時期也是其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初步形成的時期。在此期間,他重視文化革命和教育改革,在1958年“八大”的政治報告中明確提出:“文化教育事業在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①并具體提出要掃除文盲,擴大小學教育,重視知識分子,尤其是勞動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的作用,而且對作家的修養問題,以及新聞宣傳的發展也進行專門論述,他極具前瞻性地對中外文化、中外新聞宣傳工作進行辯證的分析,倡導吸收國外資本主義的優秀文化。
第三階段是1956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劉少奇重視文化對于鞏固社會主義新政權的重要性,強調教育對于人的發展以及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先后解決了“工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矛盾,提出勤工儉學的必要性,并創造性地提出了“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這是切合當時中國現實國情的教育舉措。
關于劉少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主要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化建設理論,可以說,這既是理論,也是方法,并且后者具有更大的研究和運用價值。通過研究劉少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研究老一輩革命者的文化建設理論,另一方面可將方法論運用到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實踐中去。集合劉少奇所提出的文化建設理論內容,可以分析出該理論中蘊藏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兩方面的方法論特色。
(一)“文化建設從實際出發”的方法論特色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方法。因此,劉少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中無處不彰顯著該唯物分析方法——立足中國國情來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只有堅持從實際出發,才能保證文化建設工作不變質,保證效率。
對于文化教育工作,劉少奇根據我國存在著很多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的情況,提出要向他們學習,但不能讓他們的資產階級思想和小資產階級思想侵蝕無產階級隊伍,要“幫助他們轉變為同勞動人民密切結合的新知識分子”。在文藝工作改革中,也根據中國實際,提倡文藝工作與多種經濟成分結合,不需要全部改為國營,從而讓文化團體存在競爭,充分調動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
在文化教育方面,當時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教育發展不平衡,中學教育尚未得到普及,只實行一種教育制度不能普及教育,國家和家庭仍然負擔不起,在這種環境下,劉少奇創造性地提出了“半工半讀、亦工亦農”的教育思想,即實行“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通過半工半讀的教育制度和勞動制度,擴大當時中國受教育者的范圍,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工人、農民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在這一方法上,劉少奇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并將理論聯系實際,雖然這一制度在現在看來存在空想的成分和色彩,對于“全日制學校不再增加”的要求也是過急、過快的表現,但不可否認劉少奇對于這一制度的提出是結合當時中國實際,在教育理論上和新中國教育發展史中有獨特價值和貢獻及其現實意義。
(二)“立足實踐、循序漸進”的實踐論特色
“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是馬克思著作中最具標志性的名言之一,它宣誓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轉向。實踐論,即要求立足實踐,從實踐出發去發現真理、檢驗真理。劉少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彰顯著實踐論的方法論特色,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劉少奇就提出“共產黨員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革命斗爭實踐中進行各方面的修養……而修養的唯一目的,又是為了人民,為了革命的實踐”②。這是劉少奇最早將黨員修養與實踐結合在一起,提出修養要源于實踐,修養的目的又是為了指導實踐。在革命取得勝利,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劉少奇又將“修養”從黨內擴展到黨外,對于文學作家的創作活動提出要求,他十分強調作者體驗生活要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從社會實踐中獲取素材,突出了實踐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沒有到農村去領導過或辦過合作社的人,自己一點經驗也沒有,要描寫農業合作化,那總是困難的,寫矛盾、沖突也沒有辦法寫”③。因此,劉少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中實踐論的方法論特色,要求文化創作者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做馬克思和列寧的好學生,即使在各種艱苦的環境中,也要樹立共產主義的世界觀,立足實踐,腳踏實地地進行文化創作。
(三)“源于人民、服務人民”的人的主體論特色
劉少奇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特別重視人作為歷史發展主體的能動創造作用,他進一步認識到文化對于人的重要性,人民只有具有文化素養和科學知識,才能夠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更好發揮能動作用,他提出:“必須使我們的工人、農民有文化,而且是有相當高的文化,我們這個國家的整個面貌才可以改變,才可以逐步消滅三大差別,將來才有希望進入共產主義。”④
除了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劉少奇還將人民群眾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深刻體現了人的主體論中對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要求。對于作家,他要求文化創作要立足群眾生活,作家要加強多方面的修養,思想上要有社會主義熱情,要用人民的觀點、思想感情和趣味去描寫和塑造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使人民得到教育和啟發,陶冶人們的情操。對于記者,他強調新聞媒體要和人民群眾生活在一起,需要反映群眾的利益和呼聲,關注群眾反對什么,擁護什么,要求什么,對記者明確提出:“我們要了解群眾,向群眾學習”,“黨依靠你們的工作,指導群眾,向群眾學習”⑤。因此,不難看出,劉少奇既要求文化建設要立足群眾,又要求文化作品能反過來指導群眾生活,他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始終把人作為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一)運用辯證否定規律闡明了中外文化的關系
劉少奇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辯證對待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中國媒體與西方媒體的關系。
首先,對于中外文化,劉少奇認為,“自己好的要保持、發揚,國外好的也都要吸收”⑥。體現了其對待文化辯證吸收的觀點:對于外來文化,他反對全盤否定和全盤肯定,“世界各國的電影都要搞進來,包括美國的。一種是進步的,一種是無害的。無害的,能幫助了解情況的,也可以進口。有害的,不要進口”。由此可見,劉少奇在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提倡批判吸收外來文化成果,對于當前文化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次,在關于黨和政府對于作家、作品的干涉上,劉少奇也認為要辯證對待,他提出:“黨與政府采取政治上的干涉,有的是應當的,就是干涉得對的;但是也有的干涉是粗暴的,或者干涉錯了的。”因此,黨和政府對于文化作品的干涉有好處也有不足,因此“干涉”需要有正式決定,出示正式文件,絕不可以口頭發表意見,作者有權表示不同意,可以將正式文件連同意見一同寄到中央或相關部門。
再次,對于中外新聞傳媒的工作,劉少奇在對華北記者團談話和聽取新華通訊社匯報時,都倡導要向西方的通訊社學習,辯證看待外國資本主義的通訊社,學習他人的先進之處。他對通訊社提出要求:“你們可以互相學習,也可以看國民黨的報紙,看外國通訊社的報道,人家有許多東西不比你們寫得差,甚至還好些。”⑦“新華社要學習塔斯社,同時也要學習資產階級通訊社。”⑧在建議通訊社學習西方的同時,更要求中國的通訊社要報道客觀的、真實的、公正的、全面的新聞,樹立威信。
劉少奇這種文化辯證分析方法有利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有著異曲同工的意義,同時,對于當今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交流借鑒優秀外來文化也有著重要指導作用。
(二)以系統整合方法研究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建設的關系
劉少奇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研究,始終是與中國經濟、政治建設結合在一起的,立足于當時中國的實際,以系統綜合的方法分析問題,得出理論成果。
首先,劉少奇深刻認識到:“我國人民的共同目標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有強大的工業和農業,有高度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⑨由此可見他重視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認識到只有將經濟、政治、文化統籌協調發展才能建設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非僅僅注重生產力的進步和政治權力的強化,以一種全面、系統的方法把握文化建設和經濟、政治建設的關系。并且他找到了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紐帶,即通過教育來培養一批批具有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先進生產者,帶來新的生產技術,“如果有重大的生產技術的發明,就要引起生產技術的重大改革,帶來生產的巨大高漲”⑩。從而推動經濟進步,帶來整個社會進步。
其次,在文藝工作體制改革中,劉少奇允許文化藝術產業多種經濟成分并存。1956年劉少奇在文化部黨組織作的《對于文藝工作的幾點意見》報告中,對于民間職業劇團是否改為國營進行了論述。劉少奇根據中國國情,客觀提出采取不同的經濟成分發展文化,更能發揮每個文化形式的特色,促進文化繁榮。他認為:“幾千個劇團都國營,會搞掉積極性。這不是促進,而是促退。該搞合作社,而搞了國營,這就是‘左’。”?因此,他認為只要有利于文化產業繁榮、增強文化產業活力,可以采取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發展模式,提倡統籌發展國營、合作社、個體勞動等多種形式,通過系統優化的方式,選擇最優方法處理文化發展和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
(三)以矛盾分析方法解決教育與工業、教育與勞動的矛盾
劉少奇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中,對于教育這一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進行了重點的論述,并且通過矛盾分析方法,解決了“教育救國”與“工業救國”,“勞動”與“教育”這兩個矛盾。
首先,劉少奇以矛盾分析方法解決“教育救國”與“工業救國”的爭論。在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主要矛盾是改變經濟落后的狀態,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將經濟建設作為我國建設的中心。因而工業建設是主要矛盾,教育發展是次要矛盾,所以,在抓工業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還要處理好教育事業,統籌兼顧,不能忽視教育對國家發展的作用,僅有工業沒有教育是不行的。此外,從本質上講,教育的社會屬性是上層建筑,因此,這個爭論實際上也是人們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爭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人們,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另一方,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可以推動經濟基礎的鞏固。劉少奇在此基礎上判定,工業救國和教育救國,不可顧此失彼。工業救國,為國家建設提供物質支持,建立經濟基礎,但是工業發展需要技術支持,而技術支持又依賴于教育事業發展,因此,工業救國與教育救國兩者是相互聯結的,工業的發展需要教育為其服務,從而鞏固和完善經濟基礎。
其次,劉少奇提出了“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的教育改革理論,克服了接受教育就不能參與勞動,參加勞動就不能接受教育的問題,將知識與技能相結合,教育制度與勞動制度相結合,克服兩對矛盾中分別存在的弊端,這是劉少奇文化建設思想中的一個閃光點。
總之,劉少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方法論特色,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運用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而逐步形成的,雖然其中不免存在一些空想成分和過于絕對化的要求,但對于中國當前的文化建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方面啟示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文化建設中,中國人民在進行文化創作中,要從實際出發、立足實踐,以人民為主體,創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大眾文化;另一方面又指導著當代文化建設要在繼承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文化發展不失根基、不移本色,同時又能夠積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處理好傳統與當代文化、本土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在中國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注釋:
①③④⑥⑧⑨⑩?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8頁,第186頁,第469頁,第191頁,第367頁,第195頁,第195頁,第189頁。
②⑤⑦劉崇文、陳紹疇:《劉少奇年譜》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258頁,第399頁,第400頁。
責任編輯:莊亞華
D2-0
A
1673-0887(2014)05-0106-04
10.3969/j.issn.1673-0887.2014.05.23
2014-04-22
于嚴青(1991—),女,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