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慧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 文化傳媒學院,吉林 長春 130052)
清代東北流人詩文研究現狀及展望
董曉慧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 文化傳媒學院,吉林 長春 130052)
清代流人詩文是清代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并沒有引起國內外學者足夠的重視,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其文學史意義。研究他們的詩文可以充實清代文學研究體系,重樹東北流人的文學史地位,對我們深入研究東北地域文化大有裨益。
清代;東北;流人;詩文
清代流放文人是清代文學創作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從他們的詩文中,我們認識到了清代東北各族人民的勤勞、各地山川的雄渾。這些正是研究清代文學史、東北文學史、東北文化史的重要依據。
國內最早研究東北流人的專著是謝國楨先生的《清初流人開發東北史》(1948年由開明書店出版)。謝國楨作為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對清初東北流人史有很深的研究,但此書只是對少數幾個作家如函可、吳兆騫等作了介紹,并未觸及更多流人。李興盛先生于1990年出版的《東北流人史》,對整個東北流人史按歷史時期進行了劃分。最早研究清代東北流人詩的選注本為張玉興教授的《清代東北流人詩選注》(1988年)。該書的不足之處在于所研究的流人詩數量有限,且不包含流人文賦。學術界評價較高的文學史專著是嚴迪昌先生的《清詩史》(1998年)和劉世南先生的《清詩流派史》(1995年),但這兩部著作均未對東北流人詩文作專章介紹。劉世南先生的《清詩流派史》于2012年再版,對此內容也未進行增補。朱則杰先生的《清詩考證》(2012年)雖對東北流人進行了研究,但相關內容不足5萬字,未成體系。2011年,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東北流人文庫系列叢書,文庫分兩個部分:流人文獻系列和流人研究系列。第一批共8卷,分別是《何陋居集·甦庵集》、《浮云集·拙政園詩馀詩集》、《吳兆騫集·耕煙草堂詩鈔》、《千山詩集·不二歌集》、《寧古塔山水記(外七種)》、《述本堂詩集》、《松鶴山房詩文集》、《吳兆騫研究資編》。此項研究為國內首創,填補了東北流人詩文研究的部分空白。方氏一門、函可、吳兆騫、陳夢雷等在東北流人群體中屬于成就比較大、影響比較深遠的作家。比如方氏一門,祖孫五代在東北都有流放經歷,方拱乾在流放期間創作了近千首詩。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人外,還有約近百位文人曾被遣戍東北,并留下了創作的足跡。他們對當地的文化發展和東北文學史的完善也起過很大作用,如李呈祥、季開生、陳之遴、郝浴、丁澎等人,但目前還沒有關于他們的系統研究。
近三十年來,中國大陸共有清代東北流人研究論文40余篇。這些論文大體分為四類:第一類屬于概述式介紹,即對東北流人作總括式闡述,如張永江《試論清代的流人社會》(2002年)、李德新《清代東北流人問題研究評析》(2013年)。第二類屬于文獻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流人方志方面,如馬麗《清代東北流人方志文獻資料特點分析》(2013年)、刁書仁《清前期東北流人編撰的幾種方志及其史料價值》(2007年)。第三類屬于文學研究,如麻守中《試論清初東北流人詩》(1984年)、劉國平《清代東北流人詩歌創作的精神特質》(1999年)。第四類屬于流人與區域文化關系研究,如廖曉晴《試析清代東北流人文化的內涵》(2010年)、黃松筠《論清代東北封禁與流人文化》(2002年)。
東北流人詩文也引起了臺灣學者的關注,嚴志雄教授先后發表了《函可流放詩中的鳥獸》、《流放、帝國與他者——方拱乾、方孝標父子詩中的高麗》等論文。他在《吳兆騫流放初期的創傷記憶與文學、宗教的追求》一文中指出:“流放是時間、空間、身份、文化的多重斷裂,而記憶是流人賴以維持自我完整、統一感的重要心理、精神機制。”該論斷道破了文學創作是流人維系其流放生命的依托,是其流放生涯中重要的生存方式。
目前,國外尚未出現專門研究東北流人詩文的論文和著作,僅在一些書籍中可找到相關流人的年譜和事跡。但可以肯定的是,研究東北流人文學最好的是日本學者。日本學者青木正兒的《清代文學評論史》中關于東北流人的闡述最多。美國學者A.W.Hummel主編的《清代名人傳略》中收錄了釋函可、方拱乾、吳兆騫等人的作品,美國學者謝正光所著《清初詩文與士人交游考》也些許涉及流人交游的內容。
總體而言,關于東北流人詩文研究中的一些問題,如東北流人詩的版本、流人詩與文化的關系等已有了確切闡述。但有關東北流人在流放期間寫了多少作品、被貶之后文風有何變化的問題還沒有確切闡述。
300多年前,東北大地上出現了方拱乾祖孫、釋函可、吳兆騫、李呈祥、戴梓、顧永年、孫旸、郝裕、陳夢雷、陳之遴、季開生、丁澎、左懋泰等人。他們來到東北后創作了大量的詩文,這些作品是清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研究現狀來看,東北流人詩文并沒有引起學者足夠的重視,因此深入研究下去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其一,可充實清詩流派研究體系。迄今為止,清代文學是文學研究體系中投入最少、成果積累最薄弱的領域。清代文學中的很多問題沒有被深入研究,其中就包含清詩流派問題。清代詩歌地域文化特征明顯,詩歌風格相近的流派數量眾多。東北流人是具有鮮明反抗意識和民族意識的創作群體,他們有著共同的經歷、相似的命運、近似的結局,其作品往往體現出剛健、激進、悲愴的風格。當我們翻閱今人關于清代文學的研究成果時,并沒有發現這種提法。劉世南先生在《清詩流派集》(2012年)中引入了18家詩派,唯獨沒有東北流人詩派。其他學者在研究東北流人詩時,也從未將東北流人作為一個群體進行考究。事實上,從作家數量和作品數量上來看,清代東北流人詩完全可以被確立為一個文學流派。東北流人詩派的確立有利于在理論上確立東北流人的文學史地位及存在價值。
其二,可完善中國貶謫文學研究體系。貶謫文學在中國流傳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清代貶謫文學研究可作為一個命題,使中國貶謫文學研究體系更加豐滿。據李興盛先生《東北流人史》考證,東北流人始于西漢時期,清代流放人數約為150萬,在數量上達到歷史頂峰。貶謫文學發展到清代,呈現出與以往朝代不同的特征。除了自我堅持和救贖外,貶謫文學中的反抗意識增強了。從東北流人文學的成就入手,通過研究流人詩文風格來考察中國貶謫文學史的演變過程,可在理論上完善中國貶謫文學研究體系。
其三,可填補清代東北流人文賦研究空白。從國內研究現狀看,目前還未出現一部研究東北流放文人文章的專著。事實上,流人在流放期間確寫過一些書信、隨筆,這些都可歸為流人文賦一類。比如,流人吳兆騫曾兩次寄信給自己的好友顧貞觀,還寫了賦,這些作品都被收集在《秋笳集》當中。關于吳兆騫書信及賦的文學性研究,目前國內還很少有人提及。
其四,可為東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理論支撐。東北地域文化產生的歷史時期可追溯至清初,長白山是滿人的祖居地,今日的沈陽被滿人稱為“盛京”,足見滿人對這塊發祥地的情愫有多深。流人來到東北后,接觸到的是眾多階層、民族的人民,通過與當地人民的交往,了解到當時的東北人民真實的生存狀態,充分領略到了塞外這片沃土的獨特魅力。在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之地,在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險灘,流人用其敏銳的思想、開闊的眼界、強烈的感情、精警的筆墨將東北最原始的生態用文字保存了下來。同時,流人體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不屈不撓的斗志使他們雖身在異鄉,卻樂于投入當地的生產、戍邊。謝國楨先生的《清初流人開發東北史》就清初流人對東北地區開發的貢獻作了概說,此處不加贅述。總之,清代東北各民族人民的勤勞、各地區山川的雄渾正是東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東北流人詩文,立足于東北流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有助于拓展東北地域文化研究。
東北流放文人的文學成就、詩文風格、歷史地位,社會影響等,決定了東北流人在清代文學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當今通行的《中國文學史》幾種主要版本中,如袁行霈版、章培恒版、游國恩版都未對其地位給予充分肯定。這說明從文學史角度審視清代東北流人的歷史地位還未進入更多學者的視野。
2013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蔣寅教授申報的題為“清代文人事跡編年考略”的項目被確定為2013年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該項目在前期論證會中將清代東北流人如郝浴、徐燦、丁澎等列入了研究范圍,充分說明國內的專家和學者已經開始關注東北流人。在整個清代文學史中,清代東北流人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他們的事跡必須被寫進文學史。東北流人的流放區域從開始的盛京、鐵嶺、尚陽堡,到烏拉、寧古塔,再到伯都納、卜魁,可謂波及黑、吉、遼三省。他們的遣戍為東北這塊蠻荒苦寒之地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得東北文學史有了肇始之幸。歷史告訴我們,要了解東北文學史,了解清代文學發展全貌,必須將東北流人作為重要的一支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東北流人的行為直接影響了當地的文化構成。如流人釋函可被流放到盛京后,將佛教理念帶入這里,引得盛京內外佛教文化大興,當地人很多都在他的帶領下加入了佛教組織,遼北地區一時間成為了清代東三省佛教文化中心。流人郝浴曾在鐵嶺創建銀岡書院,當時有關東第一書院之稱,是清代著名的五大書院之一。而今,銀岡書院已經成為我們研究東北教育發展史的重要依據,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基地。流人吳兆騫曾在寧安建學堂,開啟了東北封建文化教育的序幕,培養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后生。可見,東北流人曾對當地文化繁榮做出過貢獻,這些事跡在他們的詩文中都有所記載。2000年,研究東北流人史的開拓者李興盛先生發表了題為《關于流寓文化研究與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的論文,指出深入研究流寓文化可以促進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筆者認為不但是旅游,教育、歷史、民俗都受到流寓文化的影響。流寓體現的是人與地域之間最真實的生態關系,能體現出文學史及文化史存在的雙重意義。我們要了解東北流寓文化,最可靠的資料即是流人詩文。一旦將流人詩文與流寓文化的對接點找到,便可打開東北地域文化寶庫,開啟東北文化研究新紀元。
未來的清代文學將越來越注重文學與文化、文學與地域的關系研究。清代流人詩文屬于貶謫文學的范疇。清代貶謫區域主要是在東北,順治年間就有流人被遣戍東北,而新疆地區是在乾隆年間才開始成為流人遣戍地的。由于遭到貶謫,流人們變得更加勇敢,他們的生命力變得更加旺盛。這種貶謫經歷對文人創作到底起了怎樣的作用,他們如何苦中樂、病中吟,在何種環境下完成寫作,是學術研究未來要涉及的內容。
與此同時,流人詩社集會活動在清代又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清代東北流人對清代文學創作功不可沒,這些功績長時間被深埋于東北廣闊無垠的大地,與白山黑水一起正等待著我們去挖掘其存在的價值。如何將這種價值展示在世人面前,讓更多人了解清代東北社會、了解東北地域文化,是未來清代東北流人文學研究亟須解決的問題。
[1]謝國楨.清初流人開發東北史[M].上海:開明書店,1948.
[2]張玉興.清代東北流人詩選注[M].沈陽:遼沈書社,1988.
[3]劉世南.清詩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4]陳致.中國之歌傳統及文本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蔣寅.一種更真實的人地關系與文學生態——中國古代流寓文學芻論[J].中國文化研究,2012(8).
2014-02-13
董曉慧(1980- ),女,遼寧昌圖人,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文化傳媒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I206.2
A
2095-7602(2014)04-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