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吉英
(常州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張太雷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之一,也是黨內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新聞活動家。他出生于1898年,于1927年12月12日在廣州起義中犧牲,在生命的29個春秋中,他為我黨的革命事業和新聞事業均作出了不朽業績。但目前關于張太雷的研究多重在探討其革命成就,對他的新聞實踐及其業績卻鮮有關注。為此,筆者精心搜集相關資料,品評新聞作品,著重從三個方面概括他對我黨新聞事業作出的貢獻。
1918年,張太雷在天津就讀北洋大學法律系時應邀到該校《華北明星報》兼任編輯和翻譯。這項工作讓他更好地了解世界、認識社會,為后來從事我黨新聞工作打下了扎實基礎。五四時期他接觸了大量的進步報刊,如《新青年》、周恩來同志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報》等。在它們的熏陶下,他始終站在愛國運動的前列,站在革命報刊宣傳的前沿。1920年11月,張太雷在天津創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并創辦了以工人為主要對象的日刊《勞報》。該報主要選登有關工人運動的新聞,摘譯共產國際小冊子中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十月革命后俄國政治經濟等改革的文章,報紙雖小,卻色彩鮮明,成為天津第一份報道國內外工人運動消息、傳播馬克思主義進步思想的刊物,影響很大。1921年,他又創辦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機關刊物《先驅》,并積極為《向導》《前鋒》《中國青年》等刊物撰稿。1922年,張太雷和惲代英等人創辦了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并參與該刊的領導和編輯工作。1924年8月從蘇聯回國后擔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的負責工作,并從事國共統一戰線活動。同年8月到年底又成為當時國共合作的報紙——《民國日報》的社論委員與主要撰稿人,在這份刊物上發表了《列寧底死》等多篇文章,積極宣傳我黨的政治主張。同時,他還常為蔡和森、瞿秋白等人主編的中共中央第一份正式機關報——《向導》撰寫文章,并于1924年7月參與該報的編輯工作,主要負責國際政治經濟方面的文章。1926年2月7日,廣東區委機關報《人民周刊》創刊,張太雷任主編。該刊共出版50期,張太雷主編前29期。在其主持下,該刊發行量超過2萬份,成為辦得最好的地方黨委機關報之一。1927年9月,主持出版《廣東省委通訊》,以指導廣東各級黨組織準備起義等。
張太雷主辦的報刊,多為我黨傳播先進思想、宣傳國民革命、指導革命實踐、喚醒民眾的主要工具。因當時社會動蕩,斗爭復雜,條件艱苦,故在辦報時經歷了很多困難,但他都能堅持不懈、并有策略地解決。如1920年張太雷主持創辦《勞報》,旨在研究工人問題、報道國內國際工人運動情況。因革命色彩鮮明,創辦不到一月便被反動當局禁止發行,張太雷便將報名改為《來報》,意思是Labour(勞動),并轉移到天津法租界出版。不僅如此,張太雷等人還根據北洋軍閥不懂得檢查郵件這一情況機智改變發行方向,不僅面向本地工人發行,還把更多的報紙寄往外埠鐵路工人集中的地方,或由專人負責利用鐵路分送到全國其他地方。1921年2月該報又遭法租界查封,張太雷旋即帶領成員將報社遷出租界,改名《津報》,繼續出版①。
除了翻譯作品外,張太雷共在近20份報刊上發表了100多篇新聞作品。其中《向導》23篇、《前鋒》3篇、《革命青年》8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從《人民周刊》創刊至1926年10月,張太雷就以“雷”“泰雷”“春木”“木”“大”等筆名在該刊發表了70多篇文章,幾乎為該刊全部文章的1/4。另外,他于1924年莫斯科開會期間為當地的《工人日報》題詞,在《農民國際》《青年建設者》等上發表了《中國的農民及其革命運動》等多篇文章。
在他的作品中,最為出色的是新聞評論。首先,其評論觀點鮮明,針對性強,對時局和新聞事件實質把握準確,能很好地引導全黨和革命群眾認清形勢,正確應對。例如,1926年3月19日,面對廣東已統一、大部分反動軍閥已鏟除,張太雷卻在《人民周刊》上發表了《廣東革命危機仍在呵》一文,呼吁革命同志提防更多的陰謀和詭計,時時刻刻記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第二天蔣介石在廣州就制造了反革命的“中山艦事件”。張太雷對政治的敏銳可見一斑。再如,1923年8月1日張太雷同時在《向導》第34期上發表了3篇文章,他在《上海大中華紗廠停業給我們的兩個教訓》中針對大中華紗廠因虧本倒閉這一事件呼吁:實業家們唯有團結全國人民爭得中國的獨立,方能獲得發展的機會;勞動者應自己奮斗才有出路。他針對顧維鈞就外長職這一新聞事件在《顧維鈞就外長職和中國國際地位》中一針見血評論道:“顧氏是以怕列強共管而出山救中國的,恐怕將來他還要做列強共管中國的委托人呢!”而在《太平洋上英日美的海上競爭》中則指出:“華府條約只是一種官面文章,并不能有實際上的效力,英美日中間在太平洋上的海軍競爭依然存在。”他所有的新聞評論皆如上述作品,不僅新聞性強,而且觀點鮮明、分析精辟。其次,因當時群眾文化程度不高,為了讓讀者有興趣讀、理解得快,張太雷在撰稿時非常注意表達的通俗化,善于將深奧的道理以生動淺顯的方式表達出來。在《準備大規模之杯葛運動》中,他用爬山作比方,告訴讀者通往山頂的路不都是直接向上的,有時會經歷一段斜向下的凹曲之道,走到這樣的地方并不代表在走下山路。這一比方生動剖析暫停對英國杯葛運動的必要性,糾正了一些人認為這種停止是消極退讓的看法。在《中英談判的經過與結果》中則用了“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一俗語告訴人們,中方如果答應英方條件,不僅一年多的“杯葛”毫無結果,而且會使黃埔港口成為英國的租界。
作為我黨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第一位在共產國際發言的中共代表,張太雷積極創辦新聞報刊,貢獻了大量新聞評論與新聞報道作品,而且在新聞實踐活動中善于摸索黨報黨刊的工作特點與方式,積累了豐富的報刊工作經驗。這些不但反映并代表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新聞理念,而且推動了我黨新聞理論的系統形成。
張太雷曾說黨的報刊“如同弧光燈塔,明滅在驚濤駭浪中,起著導航作用”②。他充分認識到報刊強大的宣傳指導功能,也善于利用這些新聞媒體及時反映國內外動態,宣傳政治主張,有效指導和領導革命運動。在創辦《人民周刊》時,他就以此作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喚醒人民參與中國革命的輿論平臺。1926年,張太雷在中國工人運動風起云涌之際,曾連續發表《五卅運動之分析及紀念之意義》《香港預備了解決罷工的代價沒有》《自動停止直接武裝杯葛之意義及方法》等文章,給正處于高潮狀態的工人運動指明道路,闡明正確的斗爭策略。
無產階級新聞觀認為:新聞自由屬于人民,應反對一切反動政府的新聞檢查與壓制。1926年,張太雷撰寫了《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后交國民黨中央機關報《國民新聞》發表。該文本應于3月30日見報,但被蔣介石控制的檢查人員抽去審查,延至4月1日才刊發。面對這種情況,張太雷即在《人民周刊》第八期上發表《言論自由與檢查黨報》一文,文章指出:言論自由是人民最重要的自由,要“喚起民眾”得靠人民能有言論自由。而言論自由是有限制的,國民政府限制的應該是反革命派的新聞自由。而“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內容純為辟帝國主義與其走狗對共產黨所造的謠言說共產黨有推倒政府的陰謀”,所以這宣言不但不該禁止刊登,而且應刊登在最醒目處。壓制《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是完全違反革命利益與剝奪國民政府下人民應有的言論自由的行為。文章雖短卻極為犀利,將國民黨反動派破壞統一戰線、打壓共產黨的行徑剖析得淋漓盡致。
雖主辦的皆非商業刊物,但張太雷非常注重欄目的設置與傳播的快速。如《人民周刊》有一周評述、社論、紀念、談話、專載、隨感錄、宣傳大綱等十多種不固定欄目,常根據革命宣傳需要而變換,形式活潑。該刊起初為16開本,為了出版更為迅速,張太雷便從第26期改為4開小報形式,以便更快傳播信息。其次,他身體力行,嚴格審稿。如《向導》編委會每期定稿編畢后,他總反復推敲,從內容到文字再三修改。他說:“一文既出,駟馬難追,不得不慎重立言。”③再者,張太雷重視報紙經營,講究發行方法。如《勞報》并無專門的發行地點,除郵寄到外地,都是委托當時的“派報所”發行,定價為每份一枚銅元,但每十份只收回四枚銅元,這種方式激發了報販們的銷售熱情,使《勞報》發行量位于當時我黨報刊前列。《人民周刊》的發行則交由廣東國光書店負責,該書店在全國各大城市都有發行和代售點,而且其售價很低,且常給讀者提供優惠,“零售每份四仙;訂閱國內一元寄足50期。國外一元寄足30期;代派每份大洋兩分。對折計算,寄費在內。十元起碼,十期清算一次,剩報可以退還,外埠愿代售特別優待”④。正是由于這些策略,使《人民周刊》的發行量每期都超過2萬份,這對于當時地方性黨組織的政治機關刊物而言,稱得上是了不起的成績。
作為第一位在共產國際發言的中共代表,張太雷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者,更稱得上是我黨新聞事業的先驅者。其一生雖短暫卻主辦了《先驅》《人民周刊》等多種進步報刊,貢獻了大量新聞作品,并以具有針對性強、宣傳效果好等特點的作品,成為我黨早期首屈一指的新聞評論家。其豐富的新聞經驗與理念,奠定了我黨早期新聞理論的基礎,對今天的媒體尤其是黨報記者的新聞實踐仍然意義重大。
注釋:
①人民出版社編輯部:《張太雷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28-329頁。
②③丁言模、黃明彥、張浩典:《張太雷年譜新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138頁,第138頁。
④張浩:《國民革命的一面旗幟——〈人民周刊〉的宣傳研究(1926.2—1927.6)》,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年,第12 頁。
[1] 張太雷研究會.張太雷文集續編[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2] 包惠僧.回憶張太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錢聽濤,黃明彥.張太雷研究史料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4] 劉玉珊,左森,丁則勤.張太雷年譜[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