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星
(西安體育學院健康科學系 陜西西安 710068)
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主人,肩負著建設國家的重要任務,其體質狀況對于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有著深遠影響。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表明[1]:大學生超重肥胖檢出率繼續增加,身體機能水平雖有所回升,但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緩慢下降趨勢。而且現有的學生體質測試只是針對非體育類的大學生,近年來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對非體育類大學生體質狀況的調查研究上,而對體育院校體育類大學生的體質健康與體成分變化研究較少。因此,本文通過對體育類大學生的體成分及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狀況的基本數據進行調查研究,為體育院校大學生控制體重、營養平衡提供科學依據,還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導體育類大學生的體育教學和訓練,對提高體育教學與訓練質量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以西安體育學院2008級、2009級、2010級及2011級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每個年級男60人,女60人,四個年級樣本數共480人進行體成分及體質測試。
查閱體育類的一般期刊和核心期刊相關文獻,并對所查閱文獻進行分類、總結、歸納、分析,從中獲取一定的借鑒和參考,為本文的完成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1)體成分測量:采用INBODY3.0身體成分分析儀對受試者在空腹狀態下測量體重(室內赤足、穿輕薄衣服測量)、身體質量指數、體脂率、體脂量、瘦體重、肌肉重量、內臟脂肪面積、腰臀比等指標。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身高×身高),即BMI=kg/m2。
(2)體質測量:采用教育部推薦的中體同方大學生體質測試標準化系統,選擇《標準》中的身高體重、肺活量、立定跳遠、男握力、女坐位體前屈、臺階試驗5個規定項目進行測試,并回收數據。
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統計處理,分析不同年級的體育類大學生的體成分及體質變化規律與特點。
人體主要由水、脂肪和固體成分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質組成,各種體成分組成了人體的總重量,即體重。人體各成分的相對平衡,對有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和維持健康水平極為重要,在體育領域中,對身體成分的測量主要是對人體脂肪成分進行測量。同樣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的人,其身體成分并不一定相同。通過身體成分的測量評價,對了解人體的營養狀況、科學指導膳食和預防某些疾病均有重要的作用。

表1 2008~2011級男大學生體成分測試結果

表2 2008~2011級女大學生體成分測試結果

表3 2008~2011級男大學生體質測試結果

表4 2008~2011級女大學生體質測試結果
脂肪對于人體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和健康狀況是必不可少的,脂肪成分過少,說明營養不良或有某種疾病。而脂肪成分過多,則說明營養過剩或有某種內分泌系統的疾病。通常我們描述脂肪含量時,多用體脂百分比(體內脂肪含量占體重的百分比)來表示,其中,男生大于20%,女生大于30%則為超重。結果顯示,2011級男大學生的體脂百分比為20.43%,2010級學生明顯降低,體脂百分比只有18.34%。2009級學生的體脂百分比又增高了,達到21.07%,屬于超重范圍。2008級大四的學生體脂百分比最高,達到21.25%,明顯超重。脂肪含量的變化趨勢與此相同,也是大二脂肪含量明顯降低,大四學生的脂肪含量最高。而女生的體脂百分比和脂肪重量則呈現2011級學生最高,大二開始逐年下降。(見表1、表2)
BMI指數,又稱身體質量指數,由19世紀中期比利時的通才凱特勒最先提出,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當需要比較及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時,BMI值是一個中立而可靠的指標。結果顯示,2011級男大學生的BMI指數也呈現出2011級新生較高,大二明顯減少,大三又開始增加的趨勢。尤其是2008級大四男生的BMI指數和脂肪含量與同性別其它年齡組比較明顯增加,差異顯著(P<0.05)。女生的BMI指數呈現出2011級新生最高,隨后逐級下降。分析原因男生的變化趨勢可能和學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關,造成缺乏鍛煉、營養過剩,引起超重現象。女大學生的體脂百分比、BMI指數和脂肪含量從大一開始逐年下降可能與女大學生為了追求美麗而控制體重有關。(見表1、表2)
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因素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體質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要素,是國家綜合國力的具體表現。國民體質的水平,也是反映一個國家社會發展、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體質測試是研究人們體質狀況的手段,是指選擇能夠客觀地反映體質狀況的各種指標和恰當的方法,對人體進行定量的測試,獲得反映體質狀況的資料,為更好地進行身體鍛煉和促進健康成長提供科學依據。
臺階試驗是一種簡易的評價心血管系統機能的定量負荷實驗。而握力體重指數反映的是肌肉的相對力量,即每公斤體重的握力,是評價上肢肌肉力量的指標。它的計算公式為:握力體重指數=握力(kg)/體重(kg)×100。結果顯示,2011級男大學生的肺活量指數為66.4,2010級學生增加到67.8,大三又呈現出下降趨勢。立定跳遠從大一的231.5cm增加到232.0cm,大三開始又逐年遞減,但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2011級學生的臺階試驗結果54.2,隨后逐級開始下降,尤其是2008級學生的臺階試驗結果下降明顯,同其它年齡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而2011級和2010級男生相比,握力體重指數明顯增加,從大三又呈現出下降趨勢,2008級畢業班學生的握力體重指數下降明顯,同其它年齡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說明大三、大四男大學生的心血管機能和手部力量明顯下降。這可能和學生缺乏鍛煉有關系。(見表3)
結果顯示,2011級女大學生的肺活量體重指數和立定跳遠成績最高,肺活量體重指數為52.5,立定跳遠為184.1cm,隨后開始逐級降低,尤其是立定跳遠下降及其明顯,同其它年齡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說明女大學生的上肢力量和下肢爆發力都在逐年遞減。臺階實驗從大一的51.5開始逐年下降,大四下降顯著(P<0.05),說明女大學生的心血管系統機能水平逐年下降。坐位體前屈是測量在靜止狀態下的軀干、腰、髖等關節可能達到的活動幅度,主要反映這些部位的關節、韌帶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彈性及身體柔韌素質的發展水平。坐位體前屈的變化趨勢也呈現出2011級新生較高,達到18.4cm。2010級學生的坐位體前屈成績最好,隨后又開始下降,說明女大學生的柔韌素質也是大二最好又開始逐年遞減。(見表4)
(1)調查發現,西安體育學院體育類男大學生的體脂百分比、BMI指數和脂肪含量呈現出2011級新生較高,2010級大二學生有所下降,隨后逐級增加的趨勢。而且2009級和2008級學生的體脂百分比增加明顯,達到超重的范圍。女大學生的體脂百分比、BMI指數和脂肪含量呈現出2011級新生最高,隨后逐級下降的趨勢。建議體育類大學生,尤其是大三及大四畢業班學生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注意增加瘦體重,保持適宜的體脂百分比,以達到有效提高體質健康的目的。
(2)調查發現,西安體育學院體育類男大學生的肺活量體重指數、握力體重指數、立定跳遠都呈現出2011級新生較高,2010級大二學生明顯增加,隨后逐級下降的趨勢。尤其是2008級畢業班學生的握力體重指數下降明顯,同其它年齡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而臺階試驗則是隨著年級的增長逐級下降,尤其是2008級學生的臺階試驗結果下降明顯,同其它年齡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說明大三、大四男大學生的心血管機能和手部力量明顯下降。建議學校加強對體育類大學生尤其是大三、大四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適當要求學生參加早操鍛煉,另外,學校應每年對體育類大學生進行體成分及體質測試,了解體育類大學生營養狀況及體質健康的變化規律,為進一步提高西安體育學院體育類大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促進體育類大學生的體育教學及訓練提供客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