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川
(洛陽理工學院 藝術設計系,河南 洛陽 471023)
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模式的新思考
張正川
(洛陽理工學院 藝術設計系,河南 洛陽 471023)
科學完善的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模式有助于培養良好的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應打造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新平臺,改變設計教育的傳統觀念,建立科學完善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真正順應社會的變遷和發展。
藝術設計;創新教育;發展模式
信息化時代下,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其綜合素養的需求越來越高,藝術設計教育面臨新的挑戰與發展機遇。各高校在設立該學科時應該有一個長遠的發展目標,使藝術與科學技術相融合,注重學生專業特長的培養和理論素養培養的結合,然而事實是高校往往缺乏長遠規劃。因此,在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模式上,各高校也是水平不一。在了解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歷程中如何把握并完善其教育模式,結合本院校的特點探討適合自己辦學特點的專業計劃和發展模式,是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教育模式技能化
教育模式技能化是我國絕大多數職業技術學院中的藝術設計教育專業發展采用的發展模式,注重的是專業技能的發展與掌握,采用的是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方式,他們重視的是技能的掌握和學習的實用性。
職業技術學院采用技能化培養的方式,是與自己的教學定位密不可分的,但是如果高等院校作為專業學科開設,還是停留在學生技能的掌握上就有些說不過去了。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更應該注重學生的素養,提升其審美和思維能力,重視現代設計教育的多樣化發展。
(二)教育模式觀念化
在國外,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較早,隨市場、社會的變化在不斷地發展進步,教學體系呈現多元化。所謂教育模式觀念化是強調一些新思想的出現在觀念上往往較為前沿,它對傳統的教育模式有大的沖擊,而我們國內有些藝術專業院校喜歡學習甚至模仿國外這些新的教學發展模式,而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專業特色。
盡管我國設計服務的對象最終也是滿足市場、社會的需求,但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在地域、社會狀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設計的標準體系肯定與其他國家會有大的區別。因此我們要因地制宜,按照我國的社會需求和市場的變化來定,以免失去我們自己的專業特色和競爭能力。
(三)教育模式創新化
教育模式創新化是各院校發展中最科學的新型模式。它以培養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培養學生在藝術設計方面的社會文化洞察力、創造性思維能力、邏輯分析能力以及設計駕馭能力等。
一些綜合性大學和水平較高的專業設計學院已經認識到,設計不僅是為營銷和工程服務,更是企業策略能力和發展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需求,設計方案的完整型和設計架構的策略性競爭優勢將會越來越明顯。因此,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促進藝術設計高端發展,更能為培養設計戰略和設計管理層次的人才而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國藝術設計教育脫胎于“工藝美術”的藝術形式,是高校美術教育的一個獨立學科。各種綜合性大學和專業藝術學院以及工科院校甚至民辦大學和職業技術學院都在陸續開設該學科;但是不同學校的辦學性質、專業特點不同,導致該學科在發展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在過多強調美術教育的基礎時,忽視了藝術設計自身的專業特點,較為突出的就是教育模式的定位模糊、專業師資的匱乏、學科劃分不清楚、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等。
1.尋找藝術設計教育的校本特色
各高校首先應該在該專業的辦學理念上持正確的態度,結合自己具有的相關專業特點,深入研究并制定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學科方向,確立自己在該專業的教學特色和教學目標,以更進一步確定自己的專業發展規模。更為關鍵的是,結合自己本校的辦學優勢和培養目標,更明確地確立本校的辦學理念,以尋找自己的個性化專業特色,以及獨特的辦學風格。
綜合性大學、專業藝術設計學院以及職業技術學院都應結合自身特點,充分提取優勢,整合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設計專業模式。綜合性大學以培養研究性人才為主要的培養模式,專業藝術設計學院以培養設計專業人才為主要的培養模式,職業技術學院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往往定位在培養技術型人才的服務培養上面。因此,設計教育模式必須依照具體情況來定,立足現實,做到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
2.注重加強專業的內涵
近些年來,國外的藝術設計思想在我國的影響較大,各高校從專業名稱的叫法上都在逐漸變化,如出現了“文化傳媒專業”、“藝術設計學院”等專業與系別名稱。我們需要明確,學科與專業不只是表面的一個稱謂,還意味著專業的內涵定位,因為正確的藝術設計教育理念、準確的專業定位是培養適應現代高科技藝術設計人才的根本與基礎。
我國在藝術設計的專業內涵發展上有待進一步理清思路并去探索,對該學科的方案調整也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需求作進一步的充實。藝術設計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與世界的標準統一,我們在教育教學上應該做到更新教育觀念,而不僅僅是外在名稱的變化。所謂的新觀念不是現在一些藝術院校師生的外觀與行為的怪異離奇,而是應該不斷地改革以前陳舊的觀念,使其藝術設計的功能與效用、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得到最完美的體現。所以說,專業的內涵更應該在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使其發揚光大;在擁有淵博知識、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增加科學的探索精神,使該專業得以創新發展。
3.加強對學生的藝術文化教育,建立合適的教學評估體系
現代藝術教育設計所涉及的領域較廣、內容較多,學習該學科不僅要深入掌握專業知識,也要涉及相關學科知識,具有優秀的綜合文化素養才是一個合格的設計者必備的基礎能力。學生的藝術品位與制作作品的品味都是由其藝術修養高低來決定的,而藝術文化教育則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與藝術品味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各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應開設文史、哲學、民俗、經濟、社會心理學等相關課程,以促進學生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校還應該建立起良好的教學評估體系,并在教學中逐漸完善。教學評估體系相當于促使高等院校進行評估的風向標,該風向標必須要做到充分尊重和遵循藝術設計學科自身的發展規律。在各類學校,構建適合自己專業的教學評估體系,使藝術設計教育按照自身規律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4.發展并實施創新教育新模式
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人才的缺乏是本行業的最大缺陷。各高校、藝術專業院校等是培養設計人才的搖籃,在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的需求出現對接不上的問題時,面對本行業人員的創新能力滯后、設計產業與設計教育失衡時,各專業學校需要考慮社會的需求,加強藝術設計教育的創新體系。
各高校應該對自己的專業重新進行規劃、整合,關鍵是定位準確,真正做到信息化教學與高科技內容相融合,以使藝術設計教育緊跟時代的需要。另外,專業院校一定要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設計教育服務,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
結合社會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藝術教育專業院校對學生的教育培養應該轉換到設計思想的引導、設計意識的提升、創新能力的完善等方面上來,讓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反思的習慣,培養起自我認識的批判精神。在強化藝術設計的實踐教學的同時,不僅要重視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還要關注與之相關的管理體制。注重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養,教學中除了有健全的實驗室、設計室等硬件設施,還要有與社會相吻合的實踐基地,更方便學生參與實題設計或者獨立完成設計任務。只有如此,藝術設計教育才能培養出社會和企業歡迎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的藝術設計人才。
[1]林家陽.設計創新與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2005.
[2]唐納德·肯尼迪.學術責任[M].嚴鳳橋,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3]陳漢民.藝術設計教育展望(上)[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014-01-17
張正川(1978- ),男,河南洛陽人,洛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從事設計學研究。
G640
A
2095-7602(2014)03-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