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學安
2014年9月12日,劉云山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做出如下講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代中國人民的行為規范,就是因為它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引,來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來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來自于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吸收借鑒。”
馬克思主義所闡明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認為,勞動是人的價值的基礎,社會價值是人的價值的根本所在,是否推動了社會歷史的前進與發展是衡量人的價值的最終標準。在社會主義國家,每個人的活動是否有價值不是由其個人的主觀意識決定的,而是取決于他所處的社會關系是否承認這種價值。人必須要適應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只有為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貢獻力量,一個人才是有價值的。因此,我們說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本質的揭示,奠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
世界上任何一種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產生都是以一定的歷史背景和發展為基礎的,當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充分發掘和利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起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民族始終貫穿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向上、崇善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為豐富、更具民族特色和舉世公認的傳統美德,素以“崇尚道德”、“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得益于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源頭活水才形成了今天的浩蕩洪流。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我國廣大人民群眾逐步形成了人權、法治、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和諧、幸福、以人為本等價值理念和價值訴求,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厚的現實土壤。首先,作為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進程中產生的,來源于黨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其次,作為社會層面價值取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形成的;再次,作為公民個人層面價值準則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的結果。同時,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各地區、各行業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實踐,不少地區和行業從自身的區域文化、行業文化及其特點出發,概括提煉自身的地方精神、區域精神、行業精神和行業理念,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化、實際化、特色化和具體化……它們都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厚的實踐基礎。
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和價值共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反映和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理想、愿望和追求,成為指引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明燈,成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等關系的共同價值準則和一個國家治國理政、管理社會的共同價值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與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和價值共識進行交流、碰撞,并在融合中不斷豐富、創新和發展,才能得以充實、提升和完善。“平等、博愛、和諧、幸福、勞動、人的全面發展”這些都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積淀的共同價值,我們要運用唯物辯證法去認識和把握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和價值共識中的科學內容,區分它的普遍性要求及其特殊具體的表現形式,然后在此基礎上構建適合于我國基本國情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過來又為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和價值共識增添新內容,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