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閣 袁 娟
(黃岡師范學院商學院 湖北 黃岡 438000)
大別山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策略研究
○王豐閣 袁 娟
(黃岡師范學院商學院 湖北 黃岡 438000)
生態旅游產業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文章基于利益相關理論,分析了生產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的關鍵條件,取決于旅游資源當地居民的參與、生態承載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塑造。因為,為了促進該產業的發展,政府應該在制度的設計上,注重調動當地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引導生態旅游產業的聚集和跨區域之間的合作。
生態旅游產業 社區參與旅游 產業集群 區域合作
生態旅游產業是一個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選擇。尤其當經濟發展面臨資源和環境約束時,各個地區越來越注重生態資源的保護,紛紛將生態文明考核指標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之中,為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大別山地區地處中國中部,跨鄂豫皖三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我國連片特困區。依據國家主體功能區的建議要求,屬于限制開發區域。因此,大別山所覆蓋的各個縣市在產業發展的選擇上面臨著極大的約束,而生態旅游產業則成為大別山地區實現發展的最佳路徑。
生態旅游產業是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無煙”產業。當旅游業面臨著過度開發、不均衡開發、生態退化、文化入侵等等問題時,大眾旅游正在被生態旅游所取代。生態旅游通常是以參觀由政府、環保或科學組織、私人或企業所設立的保護區為主體,再輔之以其他旅游服務的產業。生態旅游產業是將自然和文化資源置于計劃和發展之前而不是之后的產業。眾多國外學者強調生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是密切關聯的,在開發與保護中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國家公園是當前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主要模式。M cAllister(1999)統計發現大量的生態保護區采取了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的模式,超過130個國家采用這一模式設立保護區,占接近全球版圖的五分之一。這一模式不僅僅促進了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對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和保護。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得到了眾多國際商業協會和國際組織以及全球范圍的非政府機構的支持,例如太平洋亞洲旅游協會、世界銀行、世界旅游組織、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世界生態資源保護組織等等。
同時,國外眾多的學者研究發現對于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落后地區而言,生態旅游產業既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又能實現對自然資源保護。因為對生態旅游產業的開發僅僅需要較少的投資,對于缺少資本而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言,該產業是增加就業獲取收入的重要來源,由此減少或消除貧困。
自然資源是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根本,所以將獲取的旅游收入轉化為對保持生物多樣性的自然資源的投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雙贏”選擇。正因為如此,生態旅游產業最好被稱之為“方式”,與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動相比,生態旅游產業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層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續性和內容上的專業性等突出特點。
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根據Honey(1999)“利益者相關”理論:人們將保護那些可以使他們從中獲得價值的自然資源。所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平衡當地居民利益、游客和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關系。否則因為被劃定為保護區,周邊居民因為得到的太少而不得不離開或者是偷獵而導致保護區生態惡化。因此,如果沒有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健全的生態保護是無法實現的。國內外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社會人口特征以及空間分布、社區歸屬感和經濟依賴程度四個特征,是影響旅游地居民態度和感知的重要因素。W under(2000)則從生態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與支出結構以及旅游從業人員的分布,分析了當地居民的參與方式,基于此設計了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的激勵措施。
盡管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實現發展與環保的“雙重”目標,但是對該產業的開發會受到生態旅游承載力的限制。熊鷹(2013)這樣界定生態旅游承載力(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簡稱ETCC)是指一定時期某一旅游地的生態旅游活動在對其生態環境狀況及系統結構不發生對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影響變化,并能維護旅游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自我維持的能力,它所能承受的旅游開發強度的極限值,也是旅游者與旅游地雙方充分受益時旅游地所能容納的最大游客數量極限值。所以,生態旅游承載力通常表現出“閥值”的概念,即超過了旅游地的“閥值”就會影響到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以及維持。生態旅游承載力是生態旅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最大自我恢復能力,也就決定了生態旅游活動的最大開發強度,是進行生態旅游開發的上限,對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構成了客觀的限制。
熊鷹(2013)從四個方面概括了影響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因素:(1)資源空間因子,包括旅游地的資源空間面積,游步道長度和旅游服務設施數量;(2)環境管理因子,主要是指旅游景區自然環境的管理能力及旅游活動的協調組織能力;(3)社會經濟因子,主要是為旅游業發展提供支持的各種經濟社會因子;(4)社會心理因子,也就是旅游者對旅游地環境的認知感受和當地居民對旅游所持的態度。對生態承載力的判斷應該采取“木桶原理”或者“短板原理”,依據資源空間、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和社會心理的最小值來確定其值。
核心競爭力是生態旅游產業競爭優勢的來源。核心競爭力在生態旅游產業的表現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分別是:旅游產品核心競爭力、景區核心競爭力、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區域旅游核心競爭力。
對于構建湖北黃岡大別山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既需要具有競爭力的旅游企業、較強的景區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然景觀,更需要塑造出獨具文化特征的旅游產品。因為生態旅游是一種滿足游客對獨特文化訴求的旅游形式,所以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是生態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大別山地區具有獨特的“紅色文化”——“大別山精神”——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前鋒,這是發展黃岡大別山生態旅游產業的靈魂,也是該產業核心競爭力塑造的關鍵。
當地居民積極有效地參與到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是其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墨菲(1983)首次提出“社區參與旅游”,強調當地居民在旅游開發中全面而有效地參與到旅游經濟活動中,同時也參與到旅游的規劃、旅游地環境保護、旅游地社會文化維護和社區利益分配等多個方面。因為當生態旅游地的當地居民成為旅游發展中環境、文化、社會的負面承受者時,從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中更多地獲益更能體現其公平性。當前大別山地區大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當地居民缺乏參與的技能、人員和資金,旅游客源較少等因素都制約著當地居民有效地參與。目前當地居民參與旅游經濟活動處于初級階段。
當前越來越多的旅游區朝著產業集聚的方向發展,通過集群的方式提高旅游業的整體競爭力。例如,長三角旅游協作區、珠三角旅游圈、環渤海旅游帶等。旅游產業集聚作為旅游產業發展新的維度和載體,通常決定著旅游產業所在地區的比較利益,進而決定旅游產業長遠的發展。生態旅游產業集群依賴于其自然資源稟賦。旅游業不同于工業資源和工業產品的自由運輸特征,旅游資源通常是分散的和不可移動的,這就決定了旅游活動只能在具有旅游資源的目的地進行,消費者也只能到旅游目的地進行消費,無法像工業產品可以進行運輸。因此,旅游產業的產業產生集群的動因也不同于制造業。趙書虹(2009)分析發現生態旅游產業所形成的是資源依賴型的產業集群,在資源富集區域形成,同時逐步發展其它輔助產業部門,形成圈層,最終結成固定和完整的網絡系統。劉會燕(2008)以浙江中部兩區、四市、三縣為例,指出浙中地區要以“群”的合力提升旅游規模,凝聚旅游產業發展的力量。
伴隨著旅游消費者需求多元化的發展,旅游產業的邊界快速擴張,多元化的旅游產業構成了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維度。楊勇(2011)認為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維度是旅游業寬度的拓展,也就是旅游產業形態在國民經濟各方面的擴展程度,是針對旅游消費者的特定需要,旅游業所能夠提供的產業形態的產品線寬度。限于旅游統計數據的缺失,他基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給方面的統計現狀,構造了刻畫旅游產業多樣化的工具,使得對旅游產業的多樣化水平的度量成為可能,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多樣化而非專業化對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要促進一個地區的旅游產業的發展,應綜合分析旅游發展條件、市場競爭態勢、旅游產業定位和產業總體布局等相關因素。因此,基于對黃岡大別山地區的旅游資源稟賦的研究,采用差異化市場競爭戰略,確定紅色生態旅游的市場定位,然后從生態旅游產業系統的角度研究如何促進該產業在黃岡大別山地區的發展。
培育生態旅游產業集群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核心企業、旅游關聯企業和旅游輔助企業以及相關部門為了共同的目標,基于優勢旅游資源在一定地域空間聚集,通過密切聯系、協同合作形成較強的區域競爭優勢。通過旅游產業集群,可以促進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及旅游企業之間的合作來提高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劉佳等,2013)。而楊勇(2011)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旅游產業的多樣化對該產業規模擴張的作用與由產業集群而產生的專業化的集體效率的改進的作用更加顯著,所以主張政府制定促進旅游產業多樣化的政策,同時分析也發現專業化和多樣化均可以促進旅游產業要素效率的提升,因此也主張構建協作網絡,促進核心旅游企業與關聯企業的聯系,推動旅游產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
生態旅游產業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強的正的外部性。黃岡大別山在湖北境內,鄰近安徽和河南所屬大別山,因此,地區之間的協作對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三個地區在地理上的鄰近、資源上的同質,可能會導致其在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上出現同質化,出現低效的資源配置。各個鄰近的地區應該積極地展開合作,制定一個統一的開發規劃,塑造統一的旅游形象,既高效又塑造各個地區的旅游特色,又增強區域的旅游競爭力。
[1]Sven W under:Ecoturism and Econom ic Incentives-an Empirical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 ics,2000(32).
[2]熊鷹:生態旅游承載力研究進展及其展望[J].經濟地理,2013(5).
[3]趙書虹:旅游產業集群的形成及演化[J].統計與決策,2009(24).
[4]劉會燕:基于旅游產業集群的區域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J].社會科學家,2008(10).
[5]楊勇:專業化、多樣化與旅游業發展——基于中國當前統計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11(2).
[6]劉佳:中國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經濟增長關系的空間計量分析[J].經濟地理,2013(4).
(注:湖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大別山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4001203;湖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大別山旅游觀光農業發展戰略研究:2014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