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新鄉學院商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3)
論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
○王鑫
(新鄉學院商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3)
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提出,我國到2020年要建成創新型國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現行的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對于高等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出的人才不僅具有較高素質,還要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時刻體現出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和當務之急。本文圍繞創新素質的內涵、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意義與方式等問題展開論述。
大學生 創新素質 培養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創新能力不足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安全。為了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依靠創新去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我國有效應對未來國際競爭的重大戰略選擇。在這種背景下,2005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提出,我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型國家的建設,要求素質教育必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階段。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素質,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新問題和新要求。面對這樣的新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從思想上認識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要找到正確的方法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
創新是為滿足新的要求或需要而在某一領域應用并取得成功的一種新的、原創的物質成果或精神成果,具體體現為新的產品、服務、工藝、技術、設計、想法或思想等。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江澤民同志曾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創新素質是指人在先天遺傳素質基礎上,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所獲得的穩定的在創新活動中具備的心智特征。它是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機制,包括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人格和創新能力等。創新精神是指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精神;創新意識是指求新求變、精益求精的意識,具有這種意識的人不安于現狀、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創新人格是指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鉆研探索的內在動力和堅強意志,具有敢于嘗試、敢于失敗、敢于懷疑和批判的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是指具有豐富而扎實的基礎知識、廣闊的視野,以及較強的獲取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善于開拓新領域的能力,尤其具備良好的創造技能,包括科學研究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創新成果的表達能力、表現能力和物化能力。創新素質較高的人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積極捕捉機會的能力,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推陳出新。
素質教育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這些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以及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等。培養創新素質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人格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大學生在接受了有助于創新素質養成的教育之后,能夠在學習和工作中表現出更強的創造力,能夠對事物有更深入和獨到的見解,也往往有更新穎更有效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同時,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批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旨在培養和提高創新素質的教學活動在當今大學教育中顯得十分重要。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只有認清形勢、高度重視,科學地改革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營造有利氛圍,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大學生接受創新素質教育,對其日后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大有益處。為此,高等學校應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以利于促進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提升。而在培養創新素質的過程中,必須同時利用好理論和實踐兩大教學環節,用理論教學為創新素質的形成打下基礎,用實踐教學來檢驗創新素質。
在優化課程體系的過程中,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跨學科課程的比例,以適應寬口徑的要求;加大選修課的比例,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個性發展;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為培養創新能力創造條件;有條件的高校要開設創新教育課程,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潛力;定期對社會、企業進行調查,根據市場的需要及時把新知識新課程引人課堂,從而強化基礎、拓寬知識范圍,為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條件。
要勇于精簡或刪除那些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現實情況或需要的教學內容與課程,把那些反映當今世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內容和與現實情況相一致的內容及時充實到課程中,把新穎、前沿和實用的知識及時引人到教學實踐中,設置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課程,處理好教材相對穩定與內容充實更新的關系,努力做到把最有價值的知識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要滿足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必須在教學理念上實現兩個轉變:一是要從單向的傳授知識向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創造轉變。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強調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檢索文獻資料的能力。在教學考核方面,在適度衡量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和精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從創新能力的提高上衡量教學質量。二是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培養其創新意識。要發揮學生的中心作用,必須特別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給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營造寬松的環境。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創新。為此,在教學管理上,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的關系,變硬性管理為彈性管理,使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結合、一致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
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是個系統工程,有賴于把創新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做法落實到每門課程中,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和每一堂課。理論教學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基礎環節,只有選擇了恰當的教學內容、營造了適宜的學習情境和良好的創新發展空間,理論教學才能生動新穎,學生才愿意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創新思維。例如,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在當前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化的趨勢下,應順應潮流,及時改革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課程體系,開設國際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網站運營與管理、電子商務外貿實訓等課程,部分課程可以采用實務企業編寫的應用性較強的教材,如《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初級認證教程(國際貿易方向)》等,要給學生介紹并讓其掌握幾個常用的外貿電子商務平臺(如e-Bay、阿里巴巴、敦煌網、中國誠商網、中國制造網等)的操作方法。這樣,既能讓學生接觸到最新最實用的外貿知識,又能引導其創新性地開展國際貿易業務實踐。
在理論教學中,引入與理論知識相契合的特定場景或案例也十分重要。講解案例或創造與實際情況相符的環境,能夠引導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誘導學生從單純的知識繼承向思維的模仿轉變,使教學過程從知識被動學習過程轉變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沿著知識發展軌跡的自主探索過程。例如,在給法律專業的學生講解如何創新性地化解民事糾紛時,可以講這樣一個案例:牧區有兩個牧民因為一只羊的歸屬爭執不下,而羊身上也沒有任何記號,于是雙方找到法官,法官讓他們先回去而把羊留下,第二天又把他們召集到自己家吃飯,備好了豐盛的酒菜,兩位牧民不明就里,邊吃邊問“你為什么請我們吃飯,我們的羊呢,怎么解決啊”,法官微笑著指著桌上的燉羊肉說“就在這啊,這羊既不會說話,也沒有任何記號,我們總不能因為一只羊用DNA鑒定吧,鑒定費會超過羊本身的價值,再說了,即使鑒定結果出來了,也會傷了你們的和氣,鄰里之間的和睦關系才是最重要的啊”,兩位牧民都會心地笑了,法官用這種方法巧妙地解決了看似十分棘手的糾紛,又維護了雙方的關系。通過在課程中引入這種含有創新性做法的案例,既能讓枯燥的理論教學生動起來,又能啟發學生今后在解決類似問題時權衡運用硬性制度與柔性情感的創新性思維和做法。
這里所說的實踐,既包括實驗教學、實習實訓教學,也包括大學生參與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學習,大學生能夠運用自身具備的創新素質,能夠隨不同情境的變化展現自己的創新素質、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培養起真正投身社會時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和素質。
(1)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實驗教學對提高大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學校應加強實驗教學,加大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力度,擴大實驗室開放的范圍、內容和覆蓋面,提高實驗室利用率,增加實驗學時,在完成基礎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的同時,增加有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是指給定實驗目的、要求和實驗條件,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加以實現的實驗;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的實驗。
(2)通過社會實踐發揮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在社會實踐中尋找課堂教學的情境,從而快速地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一條捷徑。可以想象,學生經過課堂學習,已經掌握了處理一般問題的方法,但實踐中會有更多未曾經歷的問題。那么,尋找二者之間的聯系,運用自身處理問題的創新素質,將有利于迅速地解決問題。例如,法律專業的學生在進行青年志愿者“三下鄉”普法活動時,能接觸到一些復雜的民事案件,這是在書本中和模擬法庭上難以看到的。這時就需要學生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給出在法律規定范圍內正確的處理意見。這樣的活動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并提高他們的創新素質,從而達到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效果。
總之,未來中國的進步與發展需要大量的具有較高創新素質和能力的人才,高等學校任重而道遠,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投身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實踐,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目標和“中國夢”宏偉藍圖的實現而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1]孟秋艷:論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與提高[J].教育探索,2006(10).
[2]徐春明: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9).
[3]袁莉、張鳳華、劉波等: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創新素質培養模式探析——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注:基金項目:新鄉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XJGLXP2013-13)。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