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
(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眾所周知,臺灣農會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在臺灣成為了極具影響力的農民合作組織,在組織管理農業生產,培養素質高的農業管理人才,以及為農民爭取更多的福利上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伴隨著臺灣農會的發展,其實也是臺灣農業發展的歷程。而大陸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村迅速發展起來,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專業合作社,對加快現代農業進程和新農村建設具有創新性。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真正壯大起來卻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和實施之后。這一法律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入法制化和規范管理化階段。雖然,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數量上迅速膨脹了起來,但是質量上面,和臺灣仍然有所差距。首先我們來看看什么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同類農產品經營者或者同類產業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資源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農民經濟組織。其依法自愿成立,根據有利則合無利則分的市場經濟原則。為農民提供生產經營服務的專業性組織?,F在,云南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至少在1000家以上。
臺灣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經過了上百年的發展以后,已經成為了成熟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典型代表。目前在臺灣,農民經濟組織的形式主要有:農會、農田水利會、農業產銷班。自從1899年農會成立以后,農會曾被臺灣當局稱贊為與土地改革同樣重要的作為臺灣農業發展成功的兩大主要原因之一,成功吸引了99%的農民加入該組織。在促進臺灣農業發展,引進農民生產,促進農業規模經濟,以及保護農民權益等方面做出過突出的貢獻。
反觀云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2007年之前,一直處于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而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后,2007—2010年成為云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立的高峰期,2009年達到近6000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v觀這些成立的農民專業組織,大多數成立時是為了響應政府號召;又或者是為了獲取政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啟動資金。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成立之后,多數淪為所謂“空殼社”。而其它一些合作組織,卻是有合作之名,無合作之實。另外一些有心的合作組織,自營能力又過低,嚴重缺乏市場駕馭能力,過度依賴政府的行政經濟支持,使得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性質嚴重偏離了一開始設立的,農民自主經營、自主管理、自由分配利潤的市場化初衷。
本文旨在研究和探索除了發展時間上的差異,云南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還存在哪些不足,臺灣農會的管理有哪些優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臺灣農會組織體系嚴密。據《農會法》規定,農會分為省(市)農會、縣(市)農會,鎮(市)農會三級,分別接受同級農政部門的指導,基本上是一個鄉鎮一個農會,少數地方由相鄰的二三個鄉鎮共同組織一個地區農會。目前,有?。ㄊ校┺r會3個、縣(市)農會23個,鎮(市)農會270個,總共304個。云南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是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以各地特色農業為依托,加之云南特色的高原氣候及條件為背景來組織成立,各地特色不同,但主要還是以種植業為主,并在各領域不斷拓寬。
臺灣農會提供了完整的服務,其服務內容涵蓋教育、經濟、社會和政治等領域,主要包括農業技術推廣和教育服務、產品供銷服務、金融服務、保險服務等四方面,還包括其它的如調解農事糾紛、農村福利文化、醫療、救濟和農村婚喪嫁娶、農業災害的防治與救濟等。云南一千多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于各自發展程度不同,服務內容、范圍存在較大差異。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提供信息、技術或咨詢服務。小部分提供技術、信息、加工、銷售、儲運等全程綜合服務。雖然在調研中,大多數合作社負責人還是很希望能夠給農戶提供更多的后期服務,但鑒于種種原因,只能作罷。同時,云南還有部分合作社注冊后,沒有運行,也沒有為成員提供任何服務,成了只有一塊牌子、一個章子、一張桌子的“空殼社”。
云南臺灣的政府雖然都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大力支持,但是給予的支持側重點卻各有不同,因而其效果也明顯不一樣。首先,臺灣當局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制定了非常完備的法規法律,稅收制度以及各項信貸優惠政策,但是更多的是對其進行市場化有所引導,如制定完善的考評體系以及對其后續發展進行有力的監督。而云南各地政府則更多是對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現金的扶持,這樣的扶持辦法雖然能在短期能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但是對其質量的提高卻是遠遠不夠的。另外,云南雖然有出臺相關的信貸優惠政策,但是政策的可執行力以及政府的執行力度確實遠遠不如臺灣地區,使得大多數愿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地區,也是有心無力。同時,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負責人也表示,政府的政策指引有時候對他們而已只是一個方向,并沒有出臺具體的細則,讓人無從下手。
臺灣農會的資金來源多,有會員會費,經營盈余,信用部收入等等,其中百分之九十的經費來源于信用部收入。農會的信用部通過存款收入,去的一定的經費。然后還有從經營盈余中抽取一定的公積金,但這些發展基金都是屬于??顚S玫摹7从^云南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費來源比較單一,會員會費,入股的股費。對于還處于發展階段的云南農民專業組織,其收入盈余稀少,難以提取公積金,另外,因為經制度不健全,自主經營能力比較弱,又很難從銀行貸到足夠的款項來發展組織。即使有很好的發展項目,但由于資金的短缺,難以壯大。甚至有些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營還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否則就會淪為空殼組織,難以維持基本的日常運營。
臺灣《農會法》規定,總干事必須是“大學、獨立學院以上學校畢業或高考及格,并曾任機關學校或農業金融機構或農民團體相當職位3年以上或??埔陨袭厴I曾任上述職務5年以上;或高中高職畢業,曾任上述職務7年以上者”。這保證了管理人員的素質,以及管理的質量和深度。而云南大多數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管理人員,其最高學歷大多數為大專或者高中,缺乏先進的理論和管理意識,加之云南的地理位置處于邊疆地區,邊疆地區的農村,條件就更加艱難,很難吸引到有能力,有學歷的管理人才的加入。農村中的青壯年大多數又進城務工,留守在農村的大多數是老人,小孩和婦女。年齡要么偏大,要么偏小。文化層次又普遍偏低,缺乏組織管理經驗和意識。要從這樣的人群中挑選出有組織號召力的人,實在是比較困難的事情。而且,受到中國傳統的組織生產模式的影響,大多數是各家獨干,合作意識缺乏。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來,云南農民合作專業組織與臺灣農會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發展時間太短,出現的問題還處在等待解決的階段上面。臺灣和云南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各方面的條件是不一樣的,由于發展時間的不一樣,例如組織成員之間如何有效的聯絡溝通。組織如何與農戶建立有效的管理、選舉,和監督模式,云南都需要根據自己特有的文化特點來摸索,而這些,臺灣早早的就通過實踐摸索出來了。另外,云南少數民族多,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的農會與農會之間交流的機會和程度不如臺灣便捷。
(2)參與農會的人員素質要求上,沒有臺灣農會要求嚴格。臺灣農會對于管理人員的要求就好似一個企業在選中層管理干部,除了有群眾號召力,還必須具備良好的管理學識。
(3)外部條件,臺灣農會的外部條件十分宜人,而相較之下,云南的農會,無論從發展條件,法律制度,資金補給上,遠遠達不到臺灣的水平。
鑒于現有的條件和發展現狀,并結合臺灣先進的農會管理經驗,要發展好云南農民專業組織,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應建立在有利則合,無利則分的市場機制基礎上,社員之間、龍頭企業與農民之間的合作關系,應尊重市場的選擇,充分協商討論,確立產供銷關系。政府堅守監督與糾偏的基本立場。政府應該堅守監督的基本立場,避免出現角色僭越的錯誤,切勿將農會發展成為依賴政府的兩外一個“政府組織”。要時刻銘記農會是基于市場的農民合作組織,而不是政府組織。政府要給予法律,制度,資金上的支持,但是支持不等于完全提供,完全保護。讓農會失去了他的市場性,而完全成為行政機關。同時建議不要再下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數量指標的行為。這樣并不能在質量上面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水平。
(2)提高成員素質,培養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提高成員素質,不單單是從外部挖來人才,更要立足已經有了的人員基礎,通過崗位培訓,技能提高等等手段來提高現有的人員水平。并且在篩選管理人員時,除了從內部選拔,適當地從外部聘用有經驗的專業合作社管理人才,也是一條快速提升管理水平的辦法。
(3)加強各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其實云南也是有比較成功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但是例如同樣是種植的農民專業組織,文山的組織和曲靖的組織之間就幾乎沒有交流。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交流不單單是指組織內部會員之間的合作溝通和交流,還有同種類別組織之間的交流還有不同專業組織之間的跨界交流。
云南發展好具有高原民族特色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將單門單戶的農民組織起來發展為一個有管理,有制度的組織,通過集體化管理,促進了各地區,各領域農業的發展,有效的整合的各地的資源,將各地的資源有效的配置,從而使得農業生產有最大的效益,促進特色農業發展,是增加農民收入最有效的手段。而云南通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也能更好的推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只希望能夠找到一條適合云南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道路,讓云南的高原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