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 玲
(作者系武漢革命博物館文博館員)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大后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時發表重要講話,首次向世人提出了偉大的中國夢構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即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崇高目標。中國夢的提出,極大地激發了全國各族人民對于實現民族復興的熱切渴望和滿腔熱情,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中國夢既是對中華民族百年來不屈奮斗歷程的形象概括,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明前景的現實表達,凝聚著中國人民的感情和力量,包含著對祖國和民族未來的希望和信心。
改革開放開啟了中華民族追夢史的新階段。中國終于找到了一條真正適合于國情的崛起之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求強盛,以致富謀幸福。30多年經濟建設的驚人成就使中國夢的最終實現之日日益接近,同時這一驚人成就也證明了中國夢與改革開放之間的深刻聯系。
民富國強是中國夢的本質內涵。中國由貧窮落后轉變為繁榮富強,民族從遭受列強的侵略壓迫轉變為與其他民族平等相處,人民由饑寒交迫轉變為幸福安康,這一切歸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開始了實現民富國強的新的追夢歷程。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清醒地看到不發展就會被開除“球籍”后,更以強烈的憂患意識把實現發展作為目標。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從來都是把改革開放納入到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坐標中加以考慮的。
首先,消除制約中國夢實現的體制機制障礙,是改革開放的始發動力。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歷史征程。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原因在于當時的體制機制制約著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實現。據資料顯示,從1957年到1978年的20多年時間里,人民生活的改善受到很大的束縛。20年內全民所有制職工工資僅增加 7元,增速為0.5%。1976年,全國農村社員從集體僅分得63.3元。農村有1.4億人人均口糧在30斤以下,部分農村地區的群眾處于半饑餓狀態。鄧小平曾沉重地說:“我們太窮了太落后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經過“文革”十年動亂,我國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1952年,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例是5.2%,1978年下降為5%。同年,人均GDP下降到倒數第二位。大多數發展和生活指標排在世界國家和地區170位以外,處于聯合國有關部門和世界銀行等組織劃定的貧困線之下。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為42.2%,發達國家為70.2%,發展中國家為29.2%,我國僅為19.4%。總體上看,我國基本上還處在一個落后的傳統的農業社會。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世紀50~70年代,各發達國家已從20世紀初的10%提升到50%-70%,而我國1952~1957年為27.78%。可以預見,在這種生產力水平上,怎能奢談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呢?面對改善民生的壓力,面對追趕世界潮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壓力,中國共產黨人并沒有退縮,而是清醒地認識到這種狀況不是社會主義社會根本制度所造成的,而主要在于我國的經濟、政治體制等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還不協調,因而生產力的發展還不足以支撐起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為此,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明確提出了通過改革,消除體制機制障礙,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中國夢。
其次,實現中國夢與推進改革開放是一個問題的兩面,改革開放的成功就是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一必須走中國道路,二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三必須凝聚中國力量。而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都聚焦于改革開放。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改革開放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條道路正是在我們不斷“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探索與開放實踐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是其鮮明特色。所以說,中國道路就是改革開放之路。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力量,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30余年來,人民群眾活動的主要歷史內容就是推進改革開放。江澤民曾指出:“人民群眾是改革發展的主體和動力,也是穩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礎。只要廣大人民群眾真心實意擁護改革,我們就一定能夠應對各種復雜情況和矛盾,即使出點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好辦。”所以說,中國力量也即改革開放的力量。因此,改革開放的成敗得失,直接關系到中國夢的實現。
再次,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實現中國夢。鄧小平曾明確地說過:“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他還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江澤民也指出:“我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目的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黨的十七大更是明確地把改革開放的目的概括為三句話:“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改革開放的目的,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第四,是否有利于中國夢的實現是判斷改革開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30余年來,關于改革開放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有人認為,改革開放把社會主義改沒了,越來越改向資本主義了;也有人認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矛盾的,搞市場經濟就是搞資本主義;還有人認為,改革開放雖然使物質文明上去了,但精神文明卻下來了,帶來思想道德滑坡,不能說是成功的。這里就涉及到如何評價改革開放的問題。早在1992年,鄧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談話中就旗幟鮮明地指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就是著名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從此,它成為我們衡量改革開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三個有利于”標準實際上就是中國夢的標準,它從三個密不可分的維度回答了中國夢的內涵,即生產發展、生活幸福、國家富強。“三個有利于”標準之一,是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這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力是任何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我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更需要強調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于”標準之二,是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為了民富國強。國強與民富,二者是密切聯系的。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如何增強國家的物質基礎,對于實現人民幸福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十分必要和重要。“三個有利于”標準之三,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全社會成員過幸福的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在中國這么一個人口多、底子薄并且經歷過歷史曲折的東方大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只有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同時,從根本上變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和其他各個方面的體制,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中國經濟社會長足進步,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我們現在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國夢。
國家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經濟快速發展,從1978年到2011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47.2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9%,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中國大陸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二。2011年財政收入超過10萬億,達到103740億元。中國依靠自己力量穩定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大陸主要農產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大概500種工業產品中,220多種產品產量的“世界第一”屬于中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改革開放30多年是中國大陸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從1978年到2011年,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218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6977元。按2010年農村貧困標準1274元測算,本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268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909萬人(還有1.5億人口生活在聯合國設定的貧困線之下)。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1978年57.5%下降到2011年的 36.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 1978年67.7%下降到40.4%。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顯提高。2011年末大陸居民已經基本普及家用電器,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18.6輛,比2002年底增加17.7輛;移動電話205.3部;擁有家用電腦81.9臺。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電冰箱61.5臺;空調機22.6臺;移動電話179.7部。2011年,全國電話普及率達到94.90部/百人。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中國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顯著上升。一是中國與世界的交織更密切,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依存度更高。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對話與合作,以負責任的態度參與處理各種國際爭端。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全面推進。中國的建交國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116個增加到171個,形成了“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局面。二是積極參與和推動不同文化間的對話。戰略對話和經濟對話固然重要,但不同文化間的對話同樣重要。文化是正確認識和理解對方的基礎。只有加深相互認識,才能較客觀、正確地判斷對方。截至2011年底,中國已在105個國家建立了358所孔子學院和50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注冊學員達到50萬人。孔子學院點燃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加深了他們對中國文化、中國傳統和中國人的了解。以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為例,成立5年多來,已舉辦了200多場各類介紹中國文化的活動,受到奧地利民眾的歡迎。三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明顯提高。歐美媒體每天都有關于中國的報道。而這一切首先來自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綜上所述,可以說,正是因為堅定不移地推進了改革開放,我們才能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國夢。
30余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使民生得到顯著改善,國家的綜合國力迅猛提升,我們正處在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接近民族復興的歷史時期。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從中國的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了深度的轉型調整期,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在短期內難以消除,一些國家債務危機的壓力在短期內難以有效的化解。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的態勢在短期內難以明顯改善,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可以說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比較多;從中國的內部來看,發展中不可持續、不協調的問題比較突出,經濟結構的調整、科技創新的任務還很艱巨,經濟下行的壓力和產能過剩矛盾有所加深,金融領域里面我們客觀的說潛在著風險。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上的障礙還比較多。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中國夢的實現。那么,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呢?
在黨的十八大之后召開的第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就提出“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深入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采取有效舉措加以解決”的方法和思路。在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在部署2014年經濟工作時繼續強調:“要積極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問題導向,勇于突破創新,以改革促發展、促轉方式調結構、促民生改善。”筆者以為,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才能找到解決一切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出路,只有深化改革開放才能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模式。
一是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來指導我國的改革。2013年12月4日,習近平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1],從而指導我國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任務。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告訴我們,研究中國的改革問題,必須以當前我國物質生產條件為出發點。正如習近平指出的:“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是從我國現在的社會存在出發的,即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的,也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的。”[2]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態度。
二是必須堅定信心、凝聚共識,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十分艱巨。深層次的改革、深水區的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協調,全面推進。要敢啃硬骨頭,敢涉急流險灘,停滯和倒退沒有出路。
三是必須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開放贏空間,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放與改革一樣是當代中國崛起的根本原因。以開放促改革實現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改革開放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全面體制改革提上了日程,其中包括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順應全球化新趨勢,推動中美雙邊透支協議(BIT)談判,致力于參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可以說,中國在適應這種高標準的全球化中,再次選擇了自身改革的道路。
四是必須走科學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的主旨在于提升國內的發展水平與發展質量,改變發展的規模導向。從科學發展觀的實際影響來看,這一發展理念又具有極大的國際意義。由于中國經濟的世界影響力,中國的發展模式也對世界的影響廣泛而重大。可以說,科學發展觀也是實現包容性發展的指導方針和發展戰略,是中國夢體現包容性的現實選擇。當前,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較多,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革開放為抓手,通過切實深化改革、著力推進開放,不斷推出改革新舉措,加快破除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領域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
五是必須尊重群眾的實踐經驗,把群眾路線同頂層設計結合起來。2012年11月,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3]在談到改革的方法時,他再一次強調:“要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4]群眾的實踐是我們制定改革方案的基礎和依據,尊重群眾的實踐經驗,把頂層設計同群眾路線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的改革開放健康順利開展。
深化改革開放盡管十分艱難,但正如鄧小平所說的:“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總之,我們堅信,在深化改革開放中,中國夢一定會實現!
[1][2][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人民日報》2013年12月5日。
[3]《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