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麗,尹 會
(桐廬縣第一人民醫院,浙江 311500)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各種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結構和功能損害,造成損傷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礙,包括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反射異常及大小便失禁等相應的病理改變,也就是常見的四肢癱(頸段脊髓損傷)、截癱(胸、腰段脊髓損傷)[1]。SCI是人類致殘率最高的疾患之一,出院時往往不能痊愈,出院后的康復護理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家庭康復指導是指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由患者家屬(患者本人配合)負責開展家庭康復訓練,內容有疾病知識介紹和防治處理方法、簡易康復器材的使用、康復性醫療體育訓練、家務活動訓練等。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骨科對31例出院SCI患者,進行居家康復指導,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38.7 歲;頸髓損傷7例,胸髓損傷10例,腰髓損傷10例,頸胸腰髓復合損傷4例;四肢癱瘓8例,截癱17例,感覺障礙6例。出院時并發癥情況:肺部感染14例,尿路感染20例,壓瘡3例,肌肉萎縮21例,排便障礙12例,心理障礙18例。
1.2 結果 康復指導16周后并發癥情況: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4例,壓瘡1例,肌肉萎縮20例,排便障礙3例,心理障礙2例。與出院時比較,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心理障礙發生率下降。
2.1 組織架構 由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組成指導小組,開展入戶指導和電話回訪。
2.2 指導方式 患者出院后4周內,每周電話回訪1次,每2周入戶指導1次;5~16周每2周電話回訪1次,每4周入戶指導1次。
2.3 指導內容
2.3.1 心理指導 SCI會造成一系列生理和功能紊亂,如損傷部位疼痛、體溫異常、胃腸功能紊亂并立即出現四肢癱瘓,嚴重時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給患者帶來痛苦,并產生強烈的心理波動,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氣。進行心理指導時,向患者及家屬耐心地做好解釋工作,經常運用鼓勵性語言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情緒保持穩定,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運用心身放松療法[2],配合患者肢體功能鍛煉和腹式呼吸放松訓練,播放使人心身放松的音樂,每天早晚2次,每次15~20 min。心身放松療法的突出特點是軀體放松和心理放松的結合,經濟方便,既可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睡眠質量,又能增加患者康復的信心和主動康復意識。本組出院時18例心理障礙患者,干預16周后16例患者心理障礙緩解。
2.3.2 功能鍛煉指導 告知患者及家屬功能鍛煉的目的,強調功能鍛煉的主動性、適應性、計劃性、科學性和時間性,使患者自覺地配合;指導并示范功能鍛煉的方法,如果患者肢體功能部分存在,指導進行擴胸運動、握拳運動、仰臥位直腿抬高、踝關節屈伸活動,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完全喪失,指導家屬肌肉按摩與各類關節屈伸活動的方法,每日2次,每次不少于30 min;對伴有肺功能障礙患者,囑家屬及時翻身、拍背,鼓勵咳痰,保持居住環境干燥衛生、定期消毒,加強呼吸肌訓練。患者堅持做呼吸醫療體操,采用慢而深的腹式呼吸,用鼻吸氣,用口呼氣,呼與吸時間之比為2∶1 或3∶1,一般每分鐘16 次左右,每天堅持做呼吸體操2次,每次時間不少于30 min,以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本組14例出院時有肺部感染患者,經對癥治療及呼吸訓練干預后,其中13例肺部感染得到控制,1例因期間患上呼吸道感染導致肺部感染情況無明顯好轉;21例肌肉萎縮患者經16周干預后20例肌肉萎縮情況無明顯改善,分析原因為家屬工作繁忙,沒有及時督促和協助患者定時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提示今后要加強對家屬執行率的監控。
2.3.3 皮膚護理指導 由于患者截癱平面以下皮膚感覺已喪失,神經營養功能差,容易發生壓瘡。告知患者及家屬定時翻身和皮膚按摩的重要性,若患者上肢未癱瘓,指導患者定時自行按摩受壓部位皮膚方法,練習床上坐起,搬動下肢翻身,用雙手撐起軀干、抬起臀部,以減少局部受壓。本組出院時3例壓瘡患者,采用濕性愈合療法聯用云南白藥換藥[3],2例痊愈,1例壓瘡創面較出院時有好轉。
2.3.4 排便指導 截癱患者由于長期臥床,導致腸蠕動減慢,易發生便秘。指導患者多吃水果、蔬菜等易消化食物,水果多食香蕉、梨、西瓜等,蔬菜多食芹菜、韭菜、菠菜等;每日環形按摩腹部30~60次,以促進腸蠕動;亦可每日晨起飲250 ml淡鹽水、蜂蜜水或白開水,促進排便。本組出院時12例排便障礙經指導后9例緩解。
2.3.5 膀胱功能訓練指導 SCI后排尿功能失去大腦及低級中樞控制,引起排尿功能紊亂或喪失,常有尿潴留現象。當膀胱內尿液積累,壓力升高時,尿液會自行溢出;膀胱內殘留尿液增多,容易引起泌尿系統感染。告知患者及家屬進行排尿訓練的必要性;患者留置導尿管期間指導膀胱功能訓練方法,導尿管間斷開放,日間間隔2~4 h、夜間4~6 h,若患者感到有尿意時開放導尿管放尿,放尿后按壓腹部,以排出殘余尿[4]。留置導尿管1~2周后試行拔管,拔管前夾閉3~4 h,囑患者飲水1 000~1 500 ml,使膀胱充盈后再拔除導尿管。如殘余尿>100 ml,進行清潔間歇導尿[5]。本組出院時20例尿路感染,經膀胱功能訓練后16例好轉,無新發感染病例。
SCI康復的目的是防止并發癥,提高生存率,促進功能恢復及盡量利用殘存功能以恢復生活自理、行動及工作能力。開展系統、專業的居家康復指導,將醫院健康教育延伸到社區,通過對患者及家屬的心理指導、功能訓練、皮膚護理、排便指導及膀胱功能訓練指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青蓮.脊髓損傷后康復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9):721-723.
[2] 徐蕊,鐘美娟.中年腦卒中后患者運用心身放松療法進行心理障礙干預的研究 [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3):269-271.
[3] 周連連.濕性愈合療法聯用云南白藥治療Ⅲ期壓瘡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1,10(10):891-892.
[4] 何國平,俞堅.實用護理學(上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16-917.
[5] 時美芳,顧旭東,沈雅萍,等.居家自我清潔間歇導尿在脊髓損傷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3,12(12):1182-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