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3月30日文章,原題:這是中國中央計劃的終結嗎?“現在不就是中國放棄增長目標這個概念的時機嗎?”在本周召開的第15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我向中國財長樓繼偉提出這個問題。 自中國前總理朱镕基在2000年批準創辦該論壇我就參加了論壇活動。我能夠證實,這是中國用來辯論的最重要的平臺之一。朱歡迎在這個論壇上交流觀點,并視之為對中國改革者真正的智力考驗。 正是這種精神促使我向樓提出這個問題。我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認識他。我總覺得他是一個直接、好奇心強、一流的分析家和市場化改革倡導者。他與朱很像。 我問題的背景是去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宣布的改革措施,尤其是強調市場將在塑造中國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我認為經濟增長目標就像一件緊身衣,它象征著國家主導的增長機器無所不能,政府會為達到預期數字不惜一切代價。 繼續設定經濟目標似乎傳遞一種引導信息,并與政府以市場為導向的意圖相悖。難道中國不應該摒棄自己中央計劃歷史殘存的最后一絲痕跡? 樓的回答是:“好問題。”他說,中國其實正在改變自身曾一味強調經濟目標的做法。中國政府目前強調三個宏觀目標:就業崗位、物價穩定和GDP增長。正如中國總理近期向全國人大提交的年度政府報告證實的,GDP增長在這個名單中墊底。 對于應對目前的經濟增長放緩,這一(宏觀目標)賦予中國及中國決策者相當大的機動空間。與大部分緊盯偏離官方增長目標的西方觀察家不同,中國官員遠比前者頭腦開放。他們不太關注增長目標本身,而更關注經濟增長中有益于勞動力的成分。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人民銀行并不追求任何單一目標。相反,該行將實行包括物價穩定、就業、GDP增速和國際收支平衡在內的“多目標制”貨幣政策。 所有這些都用一把截然不同于過去30年增長奇跡的畫筆描繪中國。盡管仍坐落在北京月壇南街的同一幢建筑內,國家計委已演化為發改委。雖然權力巨大的發改委依舊把持調控杠桿,但那些保持計劃和總體增長目標的日子行將結束,一個新的“領導小組”正邊緣化發改委,樓繼偉和周小川等中國最高級別的財政和貨幣決策者,就要在中國經濟“倒向”市場的漫長旅途中邁出最后一步。▲(作者史蒂芬·羅奇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崔曉冬譯)
環球時報201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