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英
摘 要: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決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取向,確定小學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首先要辨析語文課程的本質,在此基礎上根據個人對語文價值取向的深刻理解去指導教學實踐。
關鍵詞:語文課程;本質屬性;價值取向;教學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應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從這個概念來看,新課程對語文的理解更加偏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學習課程中設置的語文課,它代表的是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教育的課程。語文,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統(tǒng)稱,它不僅代表一門簡單的語言課程,更是我們的母語。因此,語文教師對語文課程本質的認識,直接關系到教育目標、方法以及教學效果的預設和生成。
一、辨析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
目前對于語文課程本質屬性的理解,不外乎兩種觀點: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和注重語文的人文性。第一種觀點只關注語文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特征;第二種觀點過于注重語言的內涵和思想內容,又忽略了語言的外在形式。我個人認為,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才符合學習語文的基本規(guī)律,無論是閱讀、寫作還是口語交際的教學,都不可能脫離語言文字這一載體來實現。所以,語文的工具性在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細小環(huán)節(jié)中都能夠體現出來。另外,古人也早就提出過“文以載道”的觀點,現代語文教學過程也基本是圍繞著文本內容的內化來實現的。一些現代教育理論指出:“語文不僅具有很強的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所以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對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然后通過語言文字這一工具實現教學內容的知識性和思想性,力求達到語言、思維和思想的整合與統(tǒng)一。
二、在教學實踐中體現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
通過對語文課程本質的辨析,我們目標語文教育不僅僅是教學生認識、運用語言文字的“形式化”教育,更是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入語言文字的“精神化”教育。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夯實,又要注意語文教學的文化內涵,突出語文學科對學生思維、心靈和人格的熏陶作用。
1.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根據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加強學生基本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聽、說、讀、寫”等基本的訓練環(huán)節(jié)。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在教學的時候既有優(yōu)點也有弊端,優(yōu)點是學生熟悉漢語,接受起來不會很困難,弊端是由于長期的耳濡目染,難以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我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的前五分鐘設置了“聽國學,誦經典”的環(huán)節(jié),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之美來吸引學生,通過反復地聽、讀,讓學生接觸一些精美的語言,在潛移默化中吸收、內化,形成扎實的語言功底,這些大量的美的語言的積累,讓學生對語言文字具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接受語言信息的能力,從而形成正確靈活運用語言文字的基本語文素養(yǎng)。
2.加強文化情感的陶冶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對人類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當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深化環(huán)節(jié),一定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個性感受和獨特體驗,憑借課文的字里行間蘊含著的深刻的人文內涵,陶冶學生的情操,感悟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和思想內涵,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小學語文課程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還要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學生思維。教師要強調語文教學中思想情感的陶冶,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領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要依靠語文課程中蘊含的價值取向來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構建。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語文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大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祝和斌.新標準 新境界[J].中學語文,2003(15).
[2]章柏松.新課程標準對初中語文教學要求[J].企業(yè)家天地,2008(14).
(作者單位 吉林省梨樹縣郭家店鎮(zhèn)鎮(zhèn)郊中心小學校)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