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
摘 要:自新課改實施以來,自然課被科學課代替,并且進入化學、物理與生物部分,同時也讓小學科學課程變得更為充實。在初中教學中,生物作為小學科學中生物部分的延續與繼承,具有緊密的關系。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物部分;初中課程;銜接
受教育觀念以及教學方法的影響,課程理論的研究一直忽略了內在聯系以及整體性,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與小學的課程銜接明顯存在很大問題。在新課改實施后,對于這方面的突破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時也對全日制教育科學和生物課程的銜接有了新的認識。
一、小學科學與初中生物的結構特點
在新課標改革以來,小學課程逐漸以綜合性課程為主,而初中課程更注重綜合與分科的銜接力度。在這個過程中,整體是將各種類型的課程按照橫向組織的方式,從不同的學科、課程中相互整合,進而推動整體效應。一貫是根據各種學科以及縱向結構,強調課程順序性與連續性。小學科學和初中生物在課程安排中,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從而在循環中不斷強化、加深、鞏固、拓展,在呈現出一定的梯度的同時,讓其有效開展。
在教學課程安排中,小學科學與初中生物在教學理念上存在很多共同點,主要包括:面向學生,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探究性學習等。在面向學生的同時,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對應的指導,更要根據學生的需求與發展進行教學;不僅要結合學生的天資、性別、興趣、生活環境、民族、地區差異、文化背景,還必須根據教學、教材、課程安排的靈活性,從根本上幫助學生發展。
二、提高科學課程中小學銜接力度的策略
1.基于小學科學的策略
為了保障中小學的銜接力度,可以先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正確看待小學科學教材內容,從而擺脫從最愛到最怕的變化,在引導學生對科學進行探究的同時,更好地為生物教學打下基礎。在小學科學課程學習中,老師必須關注學習興趣的“可持續培養”,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在成功中激發學習興趣,不僅是收獲知識,同時也是收獲成功的喜悅。此時,老師可以對個人成功原因進行分析,例如,敢于探究、善于思考等,通過鼓勵學生探究,進而得到更好的成果。對于失敗,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很多老師都存在兩個誤區:一是不夠注重教育,二是策略偏頗,將上一次失敗的原因歸結成下一次失敗的原因。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讓學生自暴自棄,喪失學習信心。
例如,在《一天的食物》中,主要由一天的食物與食物分類構成。作為一個單元的初始課程,必須明確教學目標與內容,在這個章節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開展這兩個活動,讓前者為后者準備,后者鞏固前者;再將教材分類作為教學內容的鞏固點。對于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老師應該用層次化的觀念正確看待學生的差距。通過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的優點與進步進行鼓勵,對于一直停滯不前的學生,則從性格特點以及學習特征方面進行正面鼓勵,切忌嘲諷、挖苦,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原有基礎上進步,為小學科學與初中生物的銜接打下良好的基礎。
2.基于初中生物的教學策略
對于初中生物教學,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必須根據小學科學的特色,營造寬容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工作的同時,用各種方式給學生進行精神或者心理上的鼓舞,在開拓學生思維的同時,讓探究熱情逐漸增加。為了達到這種教學效果,在教學中,老師必須熟悉小學科學知識,通過主動探索的方式,鞏固已有知識,將新舊知識進行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熱情,激發探究的求知欲望。
為了保障小學科學與初中生物的銜接要求,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演示實驗,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讓小學科學更加貼近生物;在小組討論以及多媒體應用中,讓學生主動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從而培養起良好的探究與創新精神,為可持續學習打下基礎。
小學科學作為一門系統、復雜的學科,不僅涵蓋了初中生物內容,還包括初中物理與化學。和生物銜接中,為了保障銜接力度,讓學生對初中生物學習不再感到陌生,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必須對小學科學與初中生物的結構特點進行教學探究;通過分析兩者之間的特點,讓學生不斷培養科學興趣、創新精神與實驗能力,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為其他科目的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董志娟.讓小學科學命題精彩紛呈:關于小學科學命題策略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18).
[2]許寧.淺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引領與調控[J].小學教學研究,2012(02).
(作者單位 吉林省梨樹縣郭家店鎮鎮郊中心小學校)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