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
我在教學作文時,常常遇到一個困惑,那就是:學生面對作文題目時,無從下手。翻遍腦海,才勉強寫下只言片語,趴在桌子上發愣。我想:如何解決學生無話可寫的問題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孩子解決無話可寫的問題。
一、開展游戲競賽活動
我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通過游戲性活動、探究性活動、表演性活動、智力性活動、競賽性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獲得一定的生活體驗。如,游戲“踩影子”“擊鼓傳花”,比賽“跳大繩比賽”“腳力夾球比賽”“摔不爛的雞蛋比賽”,以及表演“看表演猜成語”“我演……”等,都讓學生痛痛快快地大玩了一把,然后下筆成文。由于學生有了親身體驗,興奮之情躍然紙上。如,五三班學生趙行在參加“獨臂脫衣穿衣”的游戲后,寫下了這樣的文字,“第一輪開始,我們組派出的是韓冰。只見他身手敏捷,用一只手拉著衣服的袖口,一只手迅速探出頭來,拉開拉鏈……”這樣在有了積極的體驗后,再加上學生們已有的語言積累,一篇有血有肉的作文就展現在我們面前。
二、開展科學實驗活動
科學知識在小學生心目中是高尚而神秘的,能親自動手操作實驗、親自破解科學之謎,對他們來說是件很興奮的事。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小實驗,放手讓每個學生去動手、去觀察、去體驗。
比如,我們學校在十月份的科技月里,我設計了一個“摔不爛的雞蛋”的小實驗,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開動腦筋進行實驗,如何使一個生雞蛋從三樓摔下來但不摔破。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盎然,做實驗的積極性很高,孩子們一下課就琢磨,有的用海綿、棉花,有的用絲瓜、沙子、氣球,還有的用筷子做支架,真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上課時進行比賽,介紹制作想法。然后全班同學投票,評出最佳創意獎和成功獎。孩子們從動腦筋想辦法到一次次實驗再到參加比賽,介紹制作原理,一步步走來,都有了真切的體驗和觀察,能寫不出好作文嗎?能無話可說嗎?
三、開展班隊實踐活動
我結合一些重大節日及紀念日,開展相關活動,不斷豐富班隊活動內容,為學生提供寫作機會。如:元旦節開展的“課本劇”表演,“三八”節舉行的“感恩母親”賀卡展,“五一”勞動節組織的“巧巧手”比賽,“六一”兒童節組織的“文藝會演”,以及歌詠、演講比賽,書畫展覽等。
這些活動的開展,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愉快的天地。他們深入生活、感知生活,積累情感,儲備素材,為習作注入了源頭活水,學生真正體會到了生活處處有習作,習作處處皆生活。同時活動中學生的所有表現都是最真切的,都是最有個性的。例如,在班隊會上進行“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辯論會,學生們經過精心準備,個個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我經常利用周六周日布置一些課外實踐活動,主要是使學生通過活動,親身感受到作文與自己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激發興趣,增加體驗,培養能力,形成主動在生活中觀察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課外實踐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來完成。
比如,“周日我當家”活動,由孩子獨立完成。讓孩子負責安排周日這一天全家的生活,讓孩子從時間上、金錢上來規劃,感受父母的辛苦,感受統籌安排的重要性。
又如,“找街頭錯別字”活動,由小組合作完成。利用周末上街,或者放學路上,或者馬路兩旁的招牌里,或者廣告霓虹燈里等,找出寫錯的,或者不規范的漢字,記錄下來,課堂上進行討論匯報。搜集時間為一周,弄不清楚的字查字典解決。
孩子們通過找一找、記一記、查一查這一系列的活動,漸漸懂得,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我們的方塊字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炎黃子孫,如果不能正確運用、書寫祖國的文字,多不光彩啊!所以
以后在學習中,每個人都必須端正態度,準確地掌握漢字,正確規范地書寫漢字。
再如,“給父母洗腳”活動,由孩子獨立完成,并讓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有的孩子寫的是順利地完成任務,家長十分高興,夸孩子懂事;有的孩子寫的是因家長的固執不能“做完作業”,十分委屈;有的孩子寫在家里嚴密“偵察”,待媽媽正要洗腳時發動“襲擊”,嚇了媽媽一大跳;有的孩子寫給媽媽洗腳時,發現媽媽的腳冰冷冰冷的,腳趾凍得通紅,十分心疼;有的孩子寫父母外出打工,只有年邁的奶奶又當爹又當媽地照顧自己,這次主動給奶奶洗腳,奶奶忍不住老淚縱橫。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了真實的生活,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作文教學雖然很難,然而我們只要關注了學生的思想,關注了學生的生活,關注了學生的積累,相信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大幅度提高。
(作者單位 河南省漯河市源匯區五一路小學)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