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觀興 沈偉豐
摘 要:學生課前資料搜集是品德課堂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資料搜集,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生活、接觸社會的過程,更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過程。關注和研究品德課前調查搜集的策略,是對品德教學有效的客觀保障。“四驅助力”,實現了品德課前準備的意義。
關鍵詞:品德課;搜集;實效
在很多時候,學生搜集的積極性不高,資料很少;資料不作整理,只會照本宣讀。那么,如何提高學生課前搜集能力,使課前搜集真正為教學服務?有必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思考,尋找適合的策略。
一、為何搜——誘發內驅,提高主動性
兒童的學習動機源于興趣,如何激發他們的搜集動能是保障搜集質量的先決條件。
(一)制造懸念,以“問”設疑
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他們熱衷于探詢未知的世界,因此教師可通過懸念的制造來激起學生探求真相之心,產生搜集的主觀意愿。
例如,教學《高峽出平湖》一課前,利用這樣的懸念:“有一項工程,從最初的設想到開工,經歷了長長七十多年,牽動了從孫中山、毛澤東、到江澤民三位偉人的夢想,終于在1992年第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獲得通過。1994年底,這項工程終于開工了,到2008年10月,它的主體工程才完工。這項歷經百年的工程就是三峽工程。”從中提出疑問:為什么三代偉人都把它作為夢想,這個夢想為什么經歷了七十多年才得以實施?進而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解決自己的疑惑。
這次搜集任務,就是通過設疑激起學生興趣,產生了探究的欲望,提高了搜集效果。
(二)結合時事,以“事”引入
結合時事開展資料搜集,能讓學生看到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利于引發搜集興趣。
例如,教學《我來做個小導游》時,結合中國國際動漫節在蕭山舉辦,開展家鄉一日游路線設計活動,搜集家鄉風景名勝;教學《家鄉特產知多少》時,結合蕭山楊梅節,了解蕭山楊梅產區,進而搜集蕭山還有什么特產,分別在哪兒,感受家鄉物產豐富,了解家鄉自然環境特點及經濟特點;“限塑令”的實行,使超市不再提供免費袋,由此引出為什么要限塑,從而搜集白色污染危害資料,開展《科技是把雙刃劍》的課前調查等。
這樣能結合時事激發學生興趣,開展搜集活動的課文是很多的。只要老師做個有心人,用時事拉近調查與生活的距離,必然能增強搜集的動力。
(三)轉換角色,以“扮”激趣
有一個“椰殼效應”,讓孩子用碗和用椰殼吃飯,學生的吃飯熱情是不一樣的。學習也是這樣,如果對活動進行優化改造——冠以有趣的身份,也許學生就做得津津有味了。
在上《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前,需要學生搜集有關破壞環境的文字或圖片,運用“椰殼效應”,對學生說:“同學們,這幾天有好多大自然的受害者向我訴苦呢,它們說自己受到了人類的傷害,它們中有樹木、空氣、河流、動物等,下星期,我們的環保小法庭要受理這些案件,你愿意做它們中誰的律師,為它申冤呢?律師受理案件可要搜集證據哦,我們來比一比,看哪位律師搜集的證據最翔實,成為最優秀的律師!”
如此一來,學生都為自己的律師角色感到興奮。那次課上,大家搜集的資料特別齊備,小律師們的申述特別活躍,以致課后開展校園環保宣傳,他們都很樂意參加。
二、搜什么——明確要求,提高指向性
課堂要搜集哪些資料?學生只有明確了目標才能行動。教師如何布置搜集內容呢?在布置搜集內容時,一般要考慮以下幾個層面:
(一)化繁為簡
對小學生來說,搜集要求應明確,搜集內容不宜多,要避免籠統、模糊的大要求以及一次布置繁雜眾多的要求。操作中,我們可以做到:
1.以小問題的形式安排搜集內容
問題的外延小,指向更加明確,學生更利于操作。例如,《走進新時代》一課,如果調查“為什么杜魯門說:‘任何一個政府都無法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當時的中國是如何解決這個困難的?”這樣籠統的大問題,無論是采訪家人還是上網查找,恐怕都很難查找到合適的資料。而教學中,轉換成“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吃的、穿的、用的和現在的生活相比有什么不一樣?”帶著這樣的小問題去咨詢家人,相信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準確的信息了。
2.以表格的形式安排搜集內容
以一目了然的表格形式提示搜集內容,條目清楚,會讓學生覺得搜集工作并不困難,自然愿意行動了。例如,三年級《熱鬧非凡的市場》一課教學前,為使學生比較同一商品在不同的購物場所的價格變化,我們設計了一張便于操作的表格(見下表):
我是小偵探
■
表格形式的資料搜集從幾個項目設計使搜集的指向性更明確。
(二)化理性為感性
有很多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很理性,但小學生的總體特點卻是對感性的材料更感興趣,因此,在要求學生搜集資料的時候,不妨化理性為感性。
1.化抽象的說理為可感的實物
用具體可感的實物來顯現,不妨讓學生通過實物搜集的方式開展課前調查。例如,《我長大了》課前,老師讓學生回家搜集小衣服、圍脖、褲子這類小時候用,現在因為長大已經不用了的東西時,學生自然興趣盎然了。
2.寓抽象的說教為具體的故事
將抽象的說教轉為具體可感的故事,也是我們在搜集中常用的方法。品德課中,像《誠信真可貴》《讓我們同行》《園丁贊歌》的教學,都可以把道德概念通過搜集故事的形式進行可視化,用故事激發學生的情感,最終達成明理的目的。
(三)化遠為近
有些“距離存在”的課文,有時可以化遠為近,通過真實可感的內容,獲得對較遠歷史事件的正確認識。
1.拉近時間
一些課文的內容雖然距今較遠,但現時依然留有絲絲縷縷的印跡,尋找這些印跡,能還原并走近歷史。例如,在《城鄉巨變》一課,由于學生年齡尚小,他們對早期的狀況缺乏直觀認識。然而,這些變化可以在老一輩人的記憶,在一些照片、影像,甚至遭淘汰的老物件里找到痕跡,于是,通過“問問長輩”“找找老物件”等形式搜集,進而從“親耳所聽”“親眼所見”中走近過去,感受歷史變化。
2.拉近空間
好多課文看上去距離學生生活較遠,但細想之卻能在學生身邊找到支撐。例如,《西部大開發》一課,雖是西部行動,但惠及的不僅是西部人民,東部的人同樣享受到了開發成果,比如,喝的牛奶、吃的瓜果、穿的羊絨,甚至燒的天然氣都源于西部。因此,調查就可以拉近空間,從這些身邊事物入手。
有些課文的主材料與學生生活太遠,但卻有結合生活的可能。比如,《悲憤的吼聲》,教材主體是南京大屠殺,但可以搜尋日本侵略者在家鄉的罪證,于是開展《日本侵華在蕭山》資料搜集,從老人的回憶里,從遺留的碉堡中,從愛國人士警示錄上,歷史得到了復活。
三、怎么搜——教給方法,增強操作性
如果說,“搜什么”是確定資料搜集的方向,那“怎么搜”則成了實打實的操作指導了。
(一)指明搜集途徑
學生社會活動能力不強,讓他們向社會收集相關的學習材料是有一定難度的。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方法,教師應該向學生指明搜集路徑,明確“怎么搜集”,以減少挫折,順利地獲取材料,產生成功喜悅。
資料搜集的途徑很多。有來源于家庭、學生生活、社會的資源,也有些資料離生活較遠,就可以利用媒體開展調查。
(二)豐富搜集形式
品德是一門活動性很強的課程,多樣的活動所需的資料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像訪談、調查、實景拍攝、觀察記錄、參觀訪問、角色體驗等。
例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教學前,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長征資料,分設歷史組、地理組、詩歌組、視頻組、故事組,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背長征詩歌,講長征故事,查長征路線,說長征原因,搜長征電影等形式。可供的形式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搜集工作開展順利,課堂匯報也很有聲色。
(三)優化搜集過程
品德學科的課前搜集,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形成作業超市,將搜集工作進行項目分層,讓學生進行自由選擇,提高學生的調查質量。
1.提供主題,個人自選
例如,《家鄉特產知多少》的資料搜集中,根據區域特點,讓孩子搜集不同的特產信息,讓學生根據自己熟悉的特產進行選擇,開展“我是××推銷員”資料準備。這樣考慮到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與認知基礎,學生覺得搜集容易,資料來源豐富,活動效果明顯。
2.項目分層,分工合作
合作學習是課堂學習的重要方式,合作搜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特征:好朋友之間成組,就近成組,不同才能的成組,便于活動。像三年級下冊《話說社區》、四年級下冊《這是我們的社區》、六年級上冊《民風、民俗知多少》等單元的資料搜集工作,都采取這種方式。
分層合作搜集資料,需要落實人員的分配,可以從組長、資料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匯報等方面落實相關人員,使組員都能各司其職,確保活動順利開展。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就可以發揮學習主動性,提高作業針對性,提高品德搜集實效。
四、搜后怎么處理——整理評價,確保成果性
有了材料,如果沒有整理,不作取舍,課堂上往往出現“照本宣科”,一人讀,眾人聽,說者茫茫,聽者寥寥,這樣就缺少對話、交流和體驗。
(一)資料整理
1.理解重組
指導學生進行資料整理的時候首先要讓他們讀一讀,看一看手中的資料,從內容上進行分類。
2.提供模板
小導游介紹詞: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您來到 ,瞧,這兒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
搜集到的資料,如何變成學生自己的語言?有時需要教師提供交流的模板,例如,布置《我來做個小導游》的任務時,課堂上以小導游的形式來介紹,就讓學生按模板整理資料。
3.量化要求
搜集到的資料有必要進行量化。例如,文字資料的整理,從字數、時間進行規定。視頻資料,每段不超過三分鐘,圖片展示控制在五張以內,表演在三分鐘以內。限定了時間與數量,才會抓重點、找中心,交流才能防止無邊際的漫談。
(二)優化展示
1.形式多樣
當前課前資料的搜集后交流采用讀一讀文字、看一看圖片的形式進行,這是兩種非常實用的展示方式。但只采用這兩種方式,必然單調乏味。有必要采用小品、新聞播報等豐富形式進行嘗試。
例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教學中,學生分組搜集了紅軍長征資料;匯報中,歷史組用文字資料介紹長征的背景;地理組用地圖顯示長征路線;詩歌組朗誦長征組詩,并制作小報;視頻組播放了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錄像;故事組講述了長征中的感人事跡。整個匯報有聲有色,精彩紛呈,學生被紅軍戰士不怕艱難,樂觀向上的精神深深感染,課堂效率明顯。
2.提高參與
資料很多并不能都在課上交流,可選擇小組交流的形式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的機會。課后,把有關資料張貼在事先安排的空白板內,組織互相閱讀、欣賞。這樣,不僅使學生共享資源,更會使其受到莫大的鼓舞。
(三)評價促行
每次搜集材料后,教師要給予及時、恰當的評價,以此來激勵。
1.評價內容過程化
2011版新課標明確要求“探究學習經常需要經歷和體驗失敗,最終結果的有無、正確與否,不是評價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對學生搜集工作的評價輕結果而重過程,并以關注參與態度為主。其次才是對搜集方法是否得當,材料整理是否合理,匯報是否精彩作點評。
2.評價主體多元化
在評價主體上,我們要一改過往教師評價為主體的形式,應提倡多元化,每次搜集后,鼓勵同伴互評、小組共評,甚至可以請家長、被采訪者等參與、了解過程的人進行評價。
3.評價方式多樣化
打分數、畫五角星、畫學生喜歡的圖案、寫上教師激勵性的評語,當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時用點頭、微笑、豎大拇指等動作,都是對學生搜集工作的正面評價。此外,還可以建立學生資料評價冊,把每一次搜集評價保留起來,等期末的時候進行總評。
以上是在提高學生資料搜集能力方面所作的嘗試,通過激發興趣,明確內容和途徑,教給方法,優化展示后,不僅學生的搜集能力明顯提高,我們的課堂更因此而走向高效。可以說,搜集讓學生獲得了主動探究、自我感悟的快樂,搜集指導,使這份快樂更持久。
參考文獻:
宋祖建.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論.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11.
(作者單位 高觀興: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黨灣鎮第一小學 沈偉豐: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新灣小學)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