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洲鵬 成 垚 秦永剛
1 河北省新樂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050700) 2 河北省新樂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050700)
對小城鎮總體規劃編制的探討
王洲鵬1成 垚1秦永剛2
1 河北省新樂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050700) 2 河北省新樂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050700)
這里就合理規劃小城鎮的鎮區,完善鎮村體系,優化村莊發展布局、功能分區、用地布局及空間布局等展開分析,有助于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小城鎮;總體規劃;村莊空間布局規劃
小城鎮作為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過渡節點,是實現資源、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的載體,是提高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水平的增長極。必須以集約化理念加快新一輪城鎮建設,不斷提高城鄉統籌發展水平。目前,許多小城鎮存在工業無序發展、用地布局混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設施統籌能力差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小城鎮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迫在眉睫。
區位特征:一般位于區域交通干線上,過境交通穿過城鎮,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人口就業特征:就業特征明顯,一部分以從事農副業的農村勞動人口為主,一部分以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主的工礦企業職工。
產業結構特征:一產比較穩定,三產發展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
景觀特征:鎮區街道環境質量差,整體空間景觀混雜,鎮域村莊居住環境較差,內部建設混亂。
設施統籌情況:區域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為統籌安排。
主要矛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矛盾突出。
1)依托區域優勢,注重區域協調發展。
2)突出城鄉統籌,完善配套設施建設。
3)關注生態建設,注意環境保護和工業污染治理問題。
4)運用集約化理念,強調工業區相對集中發展,打造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增長極。
5)與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確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
小城鎮總體規劃應以鎮域范圍為基本單元,以集約化理念對其進行統一規劃,形成完善的鎮域鎮村體系,統籌安排區域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規劃內容主要從分析、規劃和實施保障層面進行闡述。
3.1 分析層面
首先,對鎮域的自然、歷史、經濟社會等資料進行匯總分析,在全縣乃至全市范圍內與其他鎮進行橫向對比,了解本鎮的經濟實力,為小城鎮總體規劃奠定基礎;其次,對本縣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充分理解,了解對本鎮的相關要求;最后,從本鎮的區位、交通、社會經濟等條件入手,綜合分析本鎮的發展優勢和制約因素,明確小城鎮的發展方向。
1)從區位規劃進行分析,從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及縣城總體規劃展開規劃,明確小城鎮的地位和作用。
2)從區域條件進行分析,在所屬市級和縣級經濟區域范圍內,進行經濟、交通、等優劣勢條件比較,科學分析,結合當地自然條件、資源等情況進行小城鎮發展定位。
3)分析城鎮現狀,指出存在問題,針對性提出規劃編制重點,為下一步規劃奠定基礎。
3.2 規劃層面
1)對小城鎮進行性質定位,合理確定其規模。
在區位規劃的指導下,結合本鎮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定性,明確小城鎮的中心地位。
在對本鎮現狀、人口等近十年統計資料收集的基礎上,結合本鎮的第二產業和經濟發展情況、現狀用地狀況等,規劃時將用地指標和《鎮規劃標準》中的調整幅度相結合確定小城鎮規模,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保證基本農田不減少。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并對空心村、半空心村進行整治。
2)科學規劃,合理組織交通,結合現狀統籌安排鎮區各項用地。
重點分析本鎮的自然氣象因素、資源情況和生態影響,合理確定產業用地位置。
3)形成完善的鎮村體系規劃。
鎮區、中心村和基層村成為組成鎮村體系的三級,各級有不同的規模,承擔不同的職能。
鎮區作為鎮政府所在地,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中心村服務周邊村莊,使村莊體系結構更加完善。
基層村是以發展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村居民集居點。
4)合理進行村莊空間布局規劃。
首先,在對村莊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小城鎮實際情況,在區位規劃《縣域或市域村莊空間布局規劃》的前提下,確定不同地域的村莊遷并標準。其次,對鎮域內村莊進行空間布局規劃,形成鎮區和行政村兩級。
村莊遷并標準:
①自然社會因素:水源嚴重匱乏,供電、交通等基礎設施修建困難的村莊;人口規模過小(小于300人)的村莊,經濟收入遠低于全鎮平均水平的村莊。
②安全隱患因素:存在自然災害安全隱患的村莊,包括地處行洪區,蓄滯洪區,洪澇災害頻發區,礦產采空區,地處泥石流、滑坡、塌陷、沖溝、活動性地下斷裂帶等地質災害易發地區的村莊。
③環境問題因素:位于水源地、自然生態保護區、風景名勝核心區等生態敏感區的村莊,地方病高發且短期內難以解決的村莊,三廢污染嚴重且近期難以治理的村莊。
④其他方面:重點建設項目占地或壓占礦產資源的村莊,位于小城鎮內部和與小城鎮融合的村莊,地域空間上接近且逐漸融為一體的村莊。
5)城鄉統籌,依據共建共享原則合理布置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
提出村莊交通、供水、排水、供電、通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方案,實現與鎮區基礎設施的銜接。
按照鎮區、中心村、基層村等級,提出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娛樂、社會福利、商業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原則、內容和標準。
6)對鎮域進行空間管制規劃,將鎮域劃分為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適宜建設區三類。
禁止建設區是指基本農田保護區,礦產資源區、行洪區、蓄滯洪區、地質災害易發區、文物保護單位、防護綠地、生態廊道以及高速公路、國道、鄉道兩側劃定的不準建設控制區。
限制建設區包括耕地、城市遠景備用地和村鎮建設用地等。
適宜建設區指城鎮建設用地和村莊建設用地。
7)近遠期結合,依據現狀發展需要,安排近期建設規劃,并結合遠期發展,預測遠期發展規模并對用地進行輪廓性布局。
3.3 實施保障層面
提出規劃實施的措施和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強化總體規劃的法律地位。
2)重視規劃宣傳,嚴格執行規劃,加強規劃管理。
3)加強下層次規劃編制工作。
4)嚴格村莊建設與管理,加強規劃引導。
5)注重環境保護,確保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