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韓國特派特約記者 劉軍國 藍雅歌 李珍 王剛 ●本報記者 張倍鑫 ●甄翔 魏輝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日朝著他的“軍事大國夢”邁出一大步。當天日本內閣會議決定放棄始于1967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則”,代之以“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以新換舊”意味著日本大幅放寬了武器出口限制,并可以與其他國家合作生產先進武器。日本方面宣稱,希望借此“為和平做出更大貢獻”,但在外界看來,已經傷痕累累的日本戰后和平體系又被戳了一個大窟窿。許多分析強調,日本此舉有明顯針對中國的意圖。中國外交部隨即表示“高度關注”,韓國要求日本考慮周邊國家的感受。然而這些忠告安倍未必能聽進去。放寬武器出口不過是安倍擺脫戰后體系束縛、打造“強大日本”的一環,癡迷于美化歷史、追求集體自衛權、加大軍力建設……安倍政權正帶著日本在偏離和平主義的道路上越跑越遠。《日本時報》警告稱,背離以自制為特點的傳統安全姿態將有損日本積累的國際信任和聲譽,此舉最終將加劇地區緊張,損害日本國家安全。日放寬武器出口,中韓警惕 “安倍晉三政府拋棄近半個世紀的武器出口禁令,使日本朝遠離戰后和平主義道路又邁出一步。”《紐約時報》1日對日本放寬武器出口做出如此評論。韓國MBC電視臺稱,日本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這是否是邁向“軍事大國化”的第一步?已經制定47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則”與和平憲法一樣,被視做日本和平國家的象征,安倍政權的動作可以看做是邁向“軍事大國化”的實質性步伐,不能不引發外界的警惕。 在1日的內閣會議上,日本政府做出了這一“令人警惕”的決定——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取代“武器出口三原則”。共同社稱,新的三原則規定:禁止向爭端當事國或在違反聯合國決議的情況下出口武器;僅限有利于和平貢獻和有助于日本安全的情況下出口武器;僅在能夠確保妥善管理的情況下允許出口武器被用于其他目的或轉至第三國。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隨后在記者會上表示:“希望為和平做出更大貢獻,將積極推進和美國及其他各國間的防衛裝備技術合作。” 被廢除的“武器出口三原則”最初制定于1967年,主要針對共產主義國家,后來于1976年擴大為全面禁止出口武器,如有特例,須由內閣官房長官發表談話公布。日本《每日新聞》稱,“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代替了事實上禁止武器出口的舊三原則,這將讓日本全面禁止武器出口方針發生轉變,今后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就能夠出口武器。日本新聞網稱,安倍內閣以“新三原則”取代“舊三原則”的做法,為日本武器裝備出口、軍工產業走向世界市場打開了大門。 新原則通過,日本當局就急切地“開拓市場”。共同社報道稱,日本政府1日決定本月上半月在日舉行日印政府間磋商,探討水陸兩用的海上自衛隊救援飛艇“US2”出口事宜。日本政府還爭取在2015年度成立防衛省直屬機構“防衛裝備廳”,負責同外國政府及國際機構間的出口談判事務。 美聯社1日分析說,日本放松武器出口禁令旨在擴大與盟友的武器聯合開發計劃,并向東南亞等地擴大軍用設備銷售。日本新設立的國家安全保障局副局長高見澤表示,新原則為日本同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盟友聯合開展武器技術研發鋪平了道路,也能讓日本采購更先進的防御裝備。日本出口武器裝備主要用于援救、交通、偵察和掃雷活動,目前不考慮出口攻擊性裝備如坦克、戰機等。不過此舉改變了日本近半個世紀以來對武器出口的自我約束格局,可能加劇同中韓的緊張關系。路透社稱,安倍試圖通過放寬武器出口加強與盟國關系,支持國內軍工企業。日本拓殖大學一名教授說:“這有利于日本企業,這樣一來它們就可以參與聯合開發和生產,獲取一流技術。”《日本經濟新聞》披露,日本擬與澳大利亞和法國簽署防衛裝備合作協定。而就三菱重工為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戰機制造后部機身一事,三菱重工已與日本防衛省等進入最終磋商階段。 許多分析都把日本此舉與中國聯系起來。《華盛頓郵報》稱,周二通過的“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是安倍在中國“軍事擴張”及朝鮮核威脅背景下加強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紐約時報》稱,安倍旨在加強日本在地區安全事務中的地位,以制衡中國不斷增長的軍力。此舉將使日本更方便向不太發達的東南亞國家提供軍事援助,幫助這些國家在南海糾紛中應對越來越強硬的中國。日本此前已經在有限規模上這么做了,包括為菲律賓提供巡邏艇。專家認為,新的“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出臺后,日本能更方便地輸出軍用裝備,不光提供給菲律賓,也包括越南和印尼等。周二的決定或許是日本最終直接同東南亞國家建立軍事聯盟的早期步驟之一。 對于日本的做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日表示,日本在軍事安全領域的政策動向事關地區安全環境和戰略穩定,也關系到日本國家發展走向。我們對此高度關注。希望日方深刻吸取歷史教訓,重視亞洲鄰國的安全關切,多做有利于地區和平穩定的事。另據韓聯社報道,韓國外交部發言人趙泰永表示,希望日本政府考慮周邊國家的感受,在推行新政策時奉行公開透明的原則。趙泰永還說,希望日本基于原有的“武器出口三原則”,秉持和平國家的基本理念,推動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定。安倍朝“軍事大國化”邁進 “日本軍力本來就不弱,新原則將對日本軍力發展起很大促進作用。”中國國防大學教授李大光1日表示。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日本自衛隊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裝備精良。日本武器裝備相關的科技、制造水平以及電子技術一直在世界上居于前列。放松限制預示著日本武器裝備生產周期將大大縮短,這樣一來可能進一步刺激出口、刺激武器技術發展。 尤其令外界擔憂的是,放寬武器出口僅是安倍精心設計的一步,他的野心遠不止于此。韓國YTN電視臺1日報道稱,安倍正暴露出“軍事大國化”的野心。有專家認為,如果日本在放寬武器出口的同時,再加上集體自衛權解禁,那么日本實際上已正式邁上“軍事大國化”之路。韓國《每日經濟》稱,安倍口頭上表示要建設“和平國家”,但行動上卻將日本固守幾十年的安保政策加以改變。安倍內閣雖然名義上是牽制中國擴展,但實際上卻想通過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復活日本的軍國主義,并將其作為介入國際紛爭的通道。韓聯社稱,外界普遍憂慮,打破武器出口枷鎖的日本有可能在東北亞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 除了放寬武器出口,尋求解禁集體自衛權正是安倍夢寐以求的另一大目標。《紐約時報》稱,此前日本長期遵循的“武器出口三原則”是日本戰后體系的最重要支柱之一。而日本和平主義政策的另一支柱,即放棄戰爭權的和平憲法,是安倍尋求修改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日本時報》稱,安倍準備全面推進軍事發展,希望改變長期以來的戰后格局,為此一直努力試圖修改憲法第九條放棄戰爭權的解釋,讓日本能行使集體自衛權,從而在日本盟友遭受軍事打擊情況下予以援助。這也是試圖在日美同盟中為日本贏得更平等的地位。一些專家表示,日本現有的政策其實已經越線,日本一直通過提供后勤服務等形式支持美國軍事行動。 英國廣播公司1日稱,一直批評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的中國會對日本舉動保持警惕。去年底,日本出臺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并增加軍費,當時被廣泛視為針對中國之舉。今后5年,日本將采購包括無人機、隱形飛機和兩棲艦艇在內的裝備。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放寬武器出口是安倍“強軍夢”的一個突破。安倍上臺以來,本想直接修改和平憲法,但在國內外受到強烈抵制。于是安倍將擺脫和平憲法束縛的總戰略目標分解開來,這次放寬武器出口是這一總目標中一個步驟的突破。接下來安倍的重要目標就是解禁集體自衛權。安倍正一步步把日本引上背離戰后和平發展方向的危險道路。“安倍強大日本之夢將落空” 在日本國內也有不少擔憂的聲音。《日本時報》報道稱,輿論調查顯示,日本公眾對數十年歷史的“武器出口三原則”變化感到不安,擔心武器出口缺乏明確限制會削弱日本的和平主義立國之本。《北海道新聞》稱,新三原則與和平主義不相符,日本在國際社會贏得的信任將因此而動搖,絕對不能容忍。 在日本政府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的當天晚上,東京的首相官邸前仍聚集著一些人抗議安倍政府的做法,他們舉著“反對武器出口內閣決議”、“反對戰爭”、“反對集體自衛權”等標語。站在人群前的伊地智女士大聲喊道:“安倍在愚人節對日本國民犯了兩個罪。第一個罪是違反憲法第九條,使日本可以出口武器,背叛了和平理念;第二個罪是踐踏日本國民主權,強行通過內閣決議。絕對不允許安倍的這兩個罪行。” 《日本時報》日前刊發社論說,放寬武器出口等政策背離日本傳統的安全態勢,將削弱日本的外交軟實力。最終將加劇地區緊張,損害日本國家安全。美國彭博社專欄作家威廉·皮塞克撰文說,安倍政府癡迷于美化日本的過去,還想讓日本軍事力量擺脫憲法束縛,由此而形成的氛圍推動不知悔改的民族主義者走出陰影,進一步大放厥詞。想想近年來人們對日本的認知變化有多大吧。2011年3月日本遭受大地震和海嘯,造成2萬人死亡失蹤以及切爾諾貝利以來最嚴重的核危機,當時日本贏得東北亞的大量支持和同情。3年后,這些善意都不見了。 日本福井縣立大學名譽教授凌星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安倍企圖修改和平憲法,使日本成為普通國家。這樣一來,日本在戰后積累起來的和平國家資本將喪失殆盡,其結果是不如常任理事國的英國和法國,不如歐盟經濟核心國家的德國,也不如對美國和中國搞平衡外交的韓國,而陷入三流國家。不久的將來,安倍的強大日本之夢將完全落空。▲
環球時報201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