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政府應該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提高法律的執行力、增加防治經費投入,嚴格督促企業做好職業危害的預防工作。對那些漠視職工健康、輕視預防造成職業病危害的企業,要給予嚴懲,讓其付出巨大代價。
“白傷”重于“紅傷”,塵肺猛于礦難。有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我國已趨于職業病的高發期、群發期,數以億計的勞動者長期遭受職業危害。事實上,現有的數字還只是“冰山一角”,只不過反映了我國職業病發病的勢頭和特點,并不能反映實際發病狀況——相當大的職業人群沒有被健康監護系統覆蓋,也就意味著相當一部分的潛在職業病人沒有被及時發現。
在職業病高發的背后,職業病防治不力是根本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只顧追求經濟發展,在企業勞動保護監管方面還很薄弱,往往是“民不告官不糾”,缺乏有效的監督;一些企業“逐利”而“忘義”,漠視員工安全健康權益,沒有把職業病防治工作真正放在心上;在職業病防治監管上,各職能部門還沒有真正形成合力,存在監管不力甚至缺位的問題。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員工自我保護和維權意識較差,尤其是農民工,他們不顧辛苦和風險,往往把高薪視為擇業的第一要素,再加上職業病預防知識的匱乏,導致患病而不自知。
近年來,隨著《職業病防治法》及配套規章制度的修訂完善,監管體制的進一步理順,我國在勞動者健康權益的維護方面邁進了重要一步,但從現狀來看,由于已經積存了太過龐大的基礎性、源頭性問題,職業病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有些規定看上去很美,實際執行力度卻大打折扣。一些防治職業病的法律規定在企業并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尤其是在建筑、采礦、制造、服務等技術要求不高、就業門檻較低、人員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作業環境差、職業危害重、生產經營不穩定的特點,加之追求利潤最大化,根本談不上什么職業病防治,正成為職業危害的“重災區”,勞務派遣工、農民工也隨之成為遭受職業危害的重點人群。
可想而知,如果職業病防治工作不能有實質性的進展,職業病防治繼續處于被動應付狀態,有可能帶來更大的社會問題。因此,政府應該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提高法律的執行力、增加防治經費投入,嚴格督促企業做好職業危害的預防工作。對那些漠視職工健康、輕視預防造成職業病危害的企業,要給予嚴懲,讓其付出巨大代價。企業則要切實承擔起職業病防治的主體責任,以“責任關懷”為宗旨,把員工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為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作出積極的努力。而勞動者也應增強自身的職業病防治意識和維權能力,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古語有云,“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職業病防治“防”重于“治”,全社會應攜起手來,從源頭入手鏟除職業病發生的誘因,不讓職業病成為社會的恥辱與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