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楊偉民香港反對派一直威嚇稱“無真普選就中環見”,又聲稱所有批評“占中”會損害香港國際聲譽及經濟民生的說法是“抹黑”。瑞銀證券亞洲有限公司近日公布首個“占中分析報告”,明確指出“占中”將有“四大潛在影響”,其中僅各大寫字樓及商場擁有者的經濟損失就高達400億港元,“占中或損害香港作為高效亞洲金融商業中心的形象”。 香港特區政府正為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辦法進行公眾咨詢,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發起“占領中環”活動,預料于今年9月至10月舉行,并估算至少有1萬人參與。香港《文匯報》2日報道稱,瑞銀報告認為,“占中”或許會推遲到明年初進行,盡管其發展仍有很多不確定性 ,但預計短期內不可能有積極突破性進展,而且越接近“占中”,可能越會激發投資者關注。報告明確列出“占中”的“四大潛在影響”: 一是政治運動為當地企業及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綜觀過去幾個月,有組織或無組織政黨于亞洲不同地方舉辦的政治活動,包括曼谷及臺北的政治舉動,均影響當地企業營商或經濟環境”。 二是直接負面沖擊中環核心寫字樓及零售區。報告稱,“占中”或為香港商業活動構成不穩定性,特別是以海外旅客為主的中環核心寫字樓及零售商場設施;“占中”很可能增加投資者的憂慮,挫傷香港業主的市場情緒。 三是直接影響香港地產股票等。以香港置地市值約151.52億港元計算,資產凈值影響高達約78億港元,盈利影響約81億港元。 四是香港正面臨內地游客在港消費的競爭,“占中”很可能嚇怕海外投資者和旅客來港,影響香港旅游業零售業等相關收入。瑞銀報告稱,自2014年1月起,46個國家放寬對內地游客的旅游簽證限制,其中約11個國家將是內地游客的熱門旅游地點。同時,不能排除有更多國家采取這類措施,這將吸引更多旅客轉移他們的旅游地點,而不選擇香港。同時,內地游客在港消費有明顯下跌趨勢,與2009年17%的高峰期增長相比,2013年僅有7%增長。而內地旅客到訪其他重點亞洲地區,包括新加坡、臺灣及韓國等,平均每年有31%的顯著增長。報告直言,盡管組織者強調以非暴力形式,并以“愛與和平”為口號,但實際行動有可能演變成無法控制的事件,“或損害香港作為高效亞洲金融商業中心的形象”。 不少香港輿論認為,瑞銀的報告說出了他們的憂慮。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盧文端撰文稱,商界擔心香港淪為“失序之都”、“動亂之都”;而長和主席李嘉誠“占中每一小時都對香港有損害”的話正“充分代表本港商界對占中的憂心忡忡”。立法會旅游界議員姚思榮坦言,一般旅客外游心態都是希望到安全地方吃喝購物,如果知道香港會發生示威,自然會考慮其他地點,正如泰國出現紅衫軍示威,不少港人放棄到泰國旅游一樣。他以現在香港一年約3500億港元旅游經濟效益進行粗略估算,如果“占中”不爆發激烈示威場面,會令香港旅游收益下跌兩成,即1個月約損失60億港元;假如不幸爆發沖突,香港及國際傳媒又廣泛報道的話,不排除每月損失百億港元。醫學會會董史泰祖說,社會各界一直對“占中”深表憂慮,如今金融界權威評估也分析“占中”的負面影響,相信會進一步令更多市民明白其嚴重性。香港醫學會早前的調查顯示,超過7成受訪醫生同意根據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規定普選特首,近55%的醫學界人士反對違法“占中”。中西區區議會主席葉永成也同意瑞銀報告的分析,強調中西區是各國領事館、大型商戶及銀行總行的集中地,如果“占中”參與者癱瘓區內運作,不單影響市民日常生活,更令人擔心會削弱國際對香港的投資信心。 “占中”發起人戴耀廷年初曾撰文稱一定要在上班時間癱瘓中環,并策動示威者與香港2.8萬警力“一對一”或“二對一”令所有警察處理“占中”。對此,保安局局長黎棟國表示對警隊有信心。《東方日報》稱,警隊計劃購置三輛特別用途裝甲車,但否認與“占中”有關。香港《大公報》2日的一篇評論稱,誰也不敢保證,當街頭政治的“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開,香港會不會出現動亂,“香港人真的愿意以每天十幾億的損失來換取一個口頭上的普世價值?或者如2011年倫敦騷亂,出現大批未成年人被捕的現象?”文章說,香港部分政治人物逐漸變得和臺灣一樣,以討好民眾的短期政策支票,或動輒“中環見”一類的激情來獲得選票支持,挾民意自重,做出違法亂紀的行為或借以謀取更多權力。另一方面,本土主義、“港獨”意識之類的族群動員口號紛紛冒頭,讓內地扮演起“他者”或“敵人”角色,使社會矛盾和分裂進一步加深。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乃強認為,近期臺灣學生發動的“占領立法院”、“沖擊行政院”等活動,實際上為香港打了預防針,令港人提前看到“占中”后果,“港人并不希望成為第二個臺灣”。▲
環球時報201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