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 木圖片說明:1735年德國繪制的中國地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8日訪問德國時,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私人宴請時出人意料地送給習近平一幅18世紀的中國地圖。默克爾當時說:“這是1735年德國繪制的第一幅精確的中國地圖。”用地圖作為禮物事實上并不多見,尤其是1735年的地圖。這幅地圖到底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繪制的?背后潛藏著德國人對中國怎樣的認識?德國媒體的報道和古代各種文獻揭開了這幅地圖的秘密。 中世紀后歐洲才有完整中國地圖 中世紀前,歐洲人對“中國”僅具有模糊的認知。反映在地圖上,歐洲只是在世界地圖上粗略地標 出中國的位置。不過蒙古人的入侵增強歐洲人對亞洲的認識。12世紀后,不少歐洲人前往東亞地區,如傳教士、使節、商人等。在其后100多年中,約100余名史書可查的歐洲人前往中亞和東亞,包括著名的馬可·波羅。 16世紀末,隨著歐洲耶穌會與中國建立起緊密關系,有關中國的方方面面,包括地理輪廓和地理知識也通過他們被帶到歐洲。中國地圖在歐洲制圖學中,也開始處于獨立形態。盡管這些地圖仍顯得“模糊”,但已經體現出更具實證性的資料。這些資料大都來源于傳教士的游記,因此當時中國地圖主要由神職人員繪制。例如1584年葡萄牙籍耶穌會士路德維克·喬治歐繪制的“中國地圖”上,中國的北部和西部以綿亙的山脈為國界,境內還畫出幾個大湖泊和江河。 德國在繪制地圖領域當時逐漸走在歐洲前列。其中最著名的當屬1512年生于荷蘭的墨卡托,他主要在德國定居。墨卡托通曉數學、天文學、地理學、地形測量學,精于書法、圖版雕刻、儀器制造等技術。 墨卡托一生致力于地理制圖,先后繪制“巴勒斯坦地圖”、“世界地圖”和“歐洲地圖”,還制造了地球儀和天球儀。他采用古希臘神話中半神半人“阿特拉斯”的名字命名世界地圖。這一名稱成為地圖集的專名,沿用至今。1569年,墨卡托還首次采用正軸等角圓柱投影編制世界航海圖,使航海者能運用直線導航,不需要轉換羅盤方向。墨卡托的成果樹立了16世紀歐洲地圖學的里程碑,影響地圖發展數百年。 事實上,16世紀以來歐洲主要依據中國的地圖范本摹繪和了解中國,德國圖書館資料庫顯示,這段時間不同的“中國地圖”有60多種。1655年,由意大利人繪制的更精確版本的中國地圖由約翰·布勞出版。意大利籍傳教士衛匡國繪制中國地圖時,主要根據中國的現有地圖和方志資料,再以西方繪圖技術和地理知識加以調整而成。這份地圖中的中國北部以長城為國界,西部邊界為甘肅、陜西、四川、云南諸省西界,臺灣島也出現在地圖中。兩名德國地圖家接力完成 清朝皇帝康熙于1708年下令編繪的《皇輿全覽圖》在中國地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后中外數百年間繪制的中國地圖大都以它為藍本。作為一幅采用西方繪制技巧的中國地圖,繪圖人士包括耶穌會的歐洲人士如雷孝思、白晉、杜德美等人。它結合天文觀測與星象三角測量方式,采用梯形投影法繪制,比例為四十萬分之一。地圖描繪范圍東北至庫頁島,東南至臺灣,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貝加爾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島)。 該圖后來傳到西方后,其新鮮度和準確度令歐洲人嘆為觀止。1735年,法國人杜赫德首次出版中國地圖冊《中華帝國全志》,其中中國地圖由法國地圖學家德·安維爾在1734年繪制,藍本正是源自于《皇輿全覽圖》。 當時“中國地圖”開始在德國流傳,也有德國人繪制中國地圖。不過,德國第一幅精確的地圖公認是約翰·霍曼和約翰·哈斯“接力”制作并保留的地圖,該地圖也借鑒了德·安維爾1734年繪制的中國地圖。 約翰·霍曼于1664年生于德國紐倫堡,是德國著名制圖師、出版商和銅版雕刻師。霍曼最初就讀于一所耶穌會學校。1702年,他在紐倫堡建立了自己制圖出版社,并在1707年出版了第一本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地圖集。霍曼的地圖出版社改變了當時地圖過于昂貴的現狀。霍曼此后當選為柏林皇家科學院成員和帝國地理學家。霍曼去世后,其家族繼承了出版社,許多德國學者都曾為他們工作。 約翰·哈斯則于1684年出生于德國奧格斯堡。他是數學家、天文學家、制圖員和歷史地理學家。作為一名數學家的兒子,約翰·哈斯從小就表現出數學的天賦。大學畢業后,他發現自己對地理學、天文學和制圖感興趣,先后出版歐洲、非洲等地的地圖。 霍曼家族的出版社也開始找約翰·哈斯合作。由于當時德國曾出現“中國熱”,霍曼家族希望他能繪制中國地圖。于是,他借鑒德·安維爾的中國地圖,在約翰·霍曼的中國地圖基礎上繪制成更精確的中國地圖,并于1735年由霍曼出版社出版發行。 德國繪制的這幅彩色地圖長約60厘米、寬約52厘米。地圖用彩色線詳細勾勒了清朝“湖廣”等多個 總督區劃,還描繪出清朝年間改道的黃河。貴州少數民族的生活地域亦在該圖上有明確描繪。不過,東北三省、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域均未被顯示。原因是康熙年間雖然曾“三征葛爾丹”,并同時派出大臣前往拉薩。但直到雍正末年,清朝才將派遣駐藏大臣常駐藏地作為一項制度。直至1750年,乾隆皇帝即位后15年,駐藏大臣及其管制能力才最終得到確定。為殖民中國打下基礎 德國歷史學家認為,17到18世紀,歐洲耶穌會在中國的目標主要在于向中國人宣傳歐洲,以鞏固天主教在中國的地位。隨著他們與中國官方合作的深入,特別是在測繪和繪制地圖上,他們對中國的國土也有了更新的認識。 這些傳教士把對于中國的認識帶回歐洲,并在各地宣傳,引起西方對中國的關注。然后繪圖師們再根據他們帶回的中國認知,繪出中國地圖,并且以各種歐洲文字廣泛出版。 18世紀后期,乾隆朝補充了西域測繪成果,使中國地圖更加完整。這幅地圖迅速傳至歐洲,并由歐洲人進行加工。霍曼出版社之后也曾出版過完整版的中國地圖。這些地圖中,中國的疆域展示中國的強大。 與對中國歷史、政治、文化等內容的興趣相比,歐洲人對中國地圖的興趣更具實用性。越到后來,歐洲的中國地圖更多強調中國沿海的航海圖。這也正體現了歐洲人在繪制國外地圖方面的發展,與其殖民擴張或商業擴張密不可分。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也從開始時的模糊,慢慢變得清晰起來,并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國的印象。經過了一百年,直到19世紀以后,歐洲才對中國的地理條件,特別是內陸等情況更深入認識,這也為殖民中國打下基礎。▲
環球時報201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