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消費者報道》邢少文
每年的3·15,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但也似乎成了一個企業和政府的敏感期,有一個流傳的說法是,3·15 之前的一段時間內,企業公關經理們吃不好也睡不好,精神“高度緊張”,因為要提防和處理臨時密集的政府監管和媒體監督。
細究這種企業與政府、媒體之間的“高度緊張”,原因不僅在于監管機構和監督媒體把這個節日當成一個集中曝光日,一個原因在于,這種密集的監管和監督,帶有嚴重的趨利性,讓企業產生了另一種忌憚和壓力。
權力與金錢的直接互換,是權力異化的最明顯特征。這種權力,不僅指政府機關這一公權力機構,掌握了輿論傳播力的媒體機構也是其中的一種。而當權力意欲置換物質利益的時候,最光明的旗號就是為了公眾利益。將“公眾利益”暗中置換為私人利益或私有機構利益,即是監管和監督的趨利化。
具備長效機制的,在法律框架范圍之內的監管與監督是社會和市場秩序的保障,也是運轉的潤滑劑。但異化的監管與監督,則是對社會和市場秩序的破壞,其弊遠大于利。它既破壞企業運營良性環境,也會破壞消費者的信任度,吞食社會誠信文化基礎。產品安全和質量事件被發現和曝光之后,政府部門往往被指責監管失職,于是,為了平息社會意見,維護社會穩定,經常采取的做法是不斷增加監管人員、監管環節、監管技術,比如從抽檢變成常規檢查,采取更高標準,配置更先進監管儀器。但我們也往往發現,繁瑣、重復、大成本的監管也并沒有更好的改變現狀,形成了“放開就亂,嚴管就死”的惡性循環。
這其中的原因,除了監管的科學性,另一個即是監管的趨利性,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監管手段一旦帶有趨利化沖動,在現實操作中就會演變成“卡、拿、要”,增加人員變成安排冗余人員的機會,增加經費和配置儀器變成政府采購和牟利的機會。而這些成本要么由納稅人承擔,要么給企業造成正常監管之外的負擔和成本。于是,行政官僚機構變成了卡夫卡筆下的《城堡》——雖然人員和部門龐大,但運轉低效,無人真正為問題負責。
在媒體監督問題上,如果正常的監督變成利益置換,就會演變成媒體的敲詐勒索,帶有主觀“惡意”的虛假報道和夸張報道層出不窮。正常監督和溝通信任關系會被破壞,對整體的輿論關系造成負面影響——有利益就有報道,無利益就無報道。
對于企業而言,一方面除了抱怨這種趨利性,同時也會形成這樣一種鼓勵傾向:既然是趨利化的監管和監督,只要投其所好,即可逃脫監管和監督。實際上,中國的企業也深諳其中潛規則,于是形成了大批的官商企業,以及催生了大量的公關公司。
對于公眾而言,這種趨利性監管和監督則導致對政府和媒體公信力的質疑和信任度的下降,誠信文化根基在無原則利益交換之中流失,這才是一個社會的整體性潰殤——人人變成如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要改變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的這種趨利性,需要構建一個長效、高效的監管機制,更需要構建一個對監管者和監督者有效的外部監管和監督機制,才能培育誠信文化的根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