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海
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活動主體是真實的自然人與法人。當互聯網金融機構開展本由銀行開展的金融活動時,卻沒有像銀行那樣被納入嚴格的金融監管軌道。
現時的互聯網金融,已然成為一個市場熱詞。
大多數提供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機構,都打著“為消費者賺錢”的動人旗號吸引客戶。可在這背后,卻有一個關乎風險的問題并未解決。我們往往在談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的時候,忽視了誠信;在談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時候,忽視了規范;在談便捷投資的時候,忽視了投資安全。在談互聯網效率的時候,忽視了公平。
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生命力,就在于作為衣食父母的消費者權益能不能得到保護。而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安全保障權四項基本權益的保護狀況有時是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水準的試金石。
首先是知情權。大多數互聯網金融機構并沒有把這種產品的投資風險講得很清楚。比如余額寶產品說明中有一些關于風險的語句,就說得非常模糊。大致意思是,如果賠錢了由其機構負責賠償。阿里巴巴承諾說,您使用產品后,因不能歸咎于您的原因造成的理財產品損失,可以申請賠償。但能否得到補償以及具體金額,則取決于阿里巴巴自身的判斷。這有點語焉不詳的承諾,反映出部分互聯網金融機構對消費者知情權還不夠尊重。說白了就是有霸王條款之嫌,是不公平的免責條款。
其次是選擇權。前段時間,我曾公開批評過互聯網金融的轉款問題。有的消費者在把錢轉到各種寶的平臺之后發現,有的銀行做出了“一個月最多轉五萬,一天最多轉五千”的限制。雖然之后銀行出來澄清,此舉并非來自銀行自身,而是來自阿里巴巴的限制。但類似的問題,目前多有出現。
接著是公平交易權。互聯網金融機構與消費者之間也要遵循權利與義務相對等的原則。
最后是安全保障權。因為互聯網金融機構往往缺乏像銀行那樣的監管,從而容易出現監管的真空地帶、造成潛在的安全風險。而要想保障安全,關鍵是做到適當性管理。即確保互聯網金融機構把適當的產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以適當的方式賣給適當的消費者。
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活動主體,是真實的自然人與法人。當互聯網金融機構開啟本由銀行開展的金融活動時,卻沒有像銀行那樣納入嚴格的金融監管軌道。比如適用于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卻并不完全適用于互聯網金融機構。也就是說,互聯網金融平臺干著銀行的活,卻沒有像銀行那樣被被監管。這就容易導致監管漏洞,而漏洞一旦出現,必然產生風險。
辦法并非沒有。就是要完善立法,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做出全面的規范。當然,這其中存在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這些類余額寶產品的的法律本質是什么。要根據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不同法律屬性,分別將其納入投資基金法、合同法或信托法的調整范疇。
因為互聯網金融再大,也大不過法網。
在面對這些潛在風險之時,消費者首先要看好錢袋子。一個基本的認識是:除了銀行儲蓄之外,不存在任何法定的剛性兌付。千萬不要迷信那些一夜致富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廣告。同時,消費者還要增強證據意識。不管是書面的、還是電郵、短信信息,都應當妥善保管,方便日后維權的不時之需。
總之,互聯網金融在中國方興未艾的同時,各種風險也不可小覷。我們現在所能做的事情,既不是一概封殺,更不是放任不管。而應當遵循規范與發展并舉的原則,更加注重規范;遵循以公平與效率并舉的原則,更加注重公平;遵循以便捷與安全并舉的原則,更加注重安全;遵循以創新與誠信并舉的原則,更加注重誠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