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新,王 蕾,孫明偉
本組3例。男2例,女1例;年齡5~14歲。因腹脹、轉移性右下腹痛入院。查體腹平軟,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右下腹壓痛伴反跳痛2例,下腹正中壓痛,無反跳痛1例,肝、脾叩擊痛(-),雙腎區叩擊痛(-),未及振水音及血管雜音。實驗室檢查,血常規 WBC(11.1~13.3)×109/L,中性 0.71~0.9;腹部平片2例見腸腔內不規則氣液平面,1例腸腔內大量積氣;超聲檢查3例患者腸管不同程度擴張,積液,透聲差,可見絮狀回聲,腸壁增厚,回聲減低,彩色多普勒顯示腸壁血流信號豐富,雜亂,擴張腸管范圍 3.7 cm×1.6 cm~4.4 cm×2.0 cm(長徑×前后徑),盆腔內探及不規則液性暗區,范圍約 2.1~3.1 cm,右下腹未見腫大的闌尾回聲。術中所見,闌尾均位于盲腸后位,與周圍粘連,闌尾表面充血,水腫,1例有膿苔附著,闌尾長9~15 cm,直徑1~1.8 cm。術后病理報告急性化膿性闌尾炎伴闌尾周圍炎。3例患者均急診入院,臨床診斷急性闌尾炎2例,不完全性腸梗阻1例,腹部X線發現腸腔不規則液氣平面,考慮腸梗阻,腸腔內積氣,高頻超聲發現局限性結腸管擴張伴積液2例,診斷不完全腸梗阻梗阻可能。
盲腸后位闌尾,位于盲腸后壁與后腹壁膜之間,其尖端指向上方,可分為腹膜外及腹膜內闌尾,由于位置特殊,大多數情況下,高頻超聲不易顯示闌尾全貌,本組誤診3例,按慣性思維,在麥氏點周圍反復探查,未能探到腫大的闌尾,發現炎癥刺激擴張的鄰近腸管,誤診為不完全腸梗阻。
盲腸后位闌尾炎的特點是闌尾尖端指向上方,與盲腸位、盆腔位闌尾尖端指向下方明顯不同。因為位置深在,加之后腹膜對疼痛反應不如前腹膜敏感,臨床表現右下腹壓痛,肌緊張較輕,與闌尾炎實際情況不符,易引起誤診,而且手術常規麥氏切口找不到闌尾,常需擴大切口探查,增加手術難度及手術風險。鑒于盲腸后位急性闌尾炎超聲表現復雜,多變,誤診率高,筆者通過病例分析,手術對照,文獻復習,總結如下:超聲診斷闌尾炎應遵循盲腸追蹤掃查法,即在充分掃查基礎上,探頭置于右側腹壁,掃查升結腸,并循序追尋至盲腸,在盲腸短軸經內側壁顯示“魚嘴樣”回盲瓣回聲,向下移動1~2 cm。尋找盲腸壁上闌尾開口,以此為軸,偏轉探頭向上尋找闌尾全長,仔細觀察闌尾直徑,闌尾壁結構,是否合并糞石,以及闌尾周圍有無膿腫及炎性腫塊,觀察鄰近的腸管有無擴張。盲腸后位闌尾系膜多數較短,且與盲腸聯系緊密,按上述方法找到盲腸后,仔細滑動探頭,即可尋找鄰近腫大的闌尾及腹腔滲液,可以提高盲腸后位闌尾的超聲檢出率。在臨床工作中,如患者體胖,腹腔積氣明顯,上述方法應用困難,發現局限性腸腔積液,臨床要想到特殊位置即盲腸后位癥狀,體征提示闌尾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