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詩瑤,劉世佳
實習是醫學生實現基礎理論向臨床實踐過渡的重要環節,是為社會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的重要途徑[1]。傳統的醫院培訓,依靠電話、紙質媒介傳達培訓事務、實施管理,存在培訓事務辦理效率低、培訓資源管理時效差、培訓質量跟蹤評價難的實際。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高效率、高質量的培訓方式成為各個醫院必然的選擇。建設培訓管理信息系統,構建科學的現代化培訓質量管理運行網絡,不僅能有效控制培訓環節,提高培訓事務的處理效能,而且能更合理地分配培訓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益,是適應信息化發展戰略的必然趨勢。
1.1 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借助系統對零散培訓資源數量、去向、堪用等級等信息的統計,醫務科教部門可實時掌握教育資源使用情況,輔助優化資源供應保障。培訓任務開展前,醫務科教部門可方便快捷地組織教務資源配置發放;培訓任務結束后,可及時組織回收規整,并可依據設備損毀信息組織修復購置。通過對培訓資源的全程監督管理,可有效防止培訓資源數量過多、存放過散、去向不明、實體損壞帶來的教務忙亂和授課延誤等問題。
1.2 加強監控管理,提高培訓質量 基于培訓信息系統,開展實習生、帶教老師、醫務科教人員間的評價工作,讓醫務科教人員、帶教老師、實習生直接參與臨床培訓質量的動態評價管理,為培訓工作建言獻策。特別是可在每次授課后,組織實習生對帶教課程、帶教質量、教務保障進行評價打分,把實習生評價計入帶教老師年度積分,并與精品課、名師評選和帶教資格、帶教補助掛鉤,通過獎優罰劣、課件品評、課程觀摩等形式不斷提高帶教質量和帶教水平。
1.3 激發學習熱情,促進個性化成長 臨床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階段,這階段實習生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可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查詢、問答、學習、考核模塊,幫助實習生學到新知識、解決新困惑。還可設置研討交流和問題探索模塊,幫助實習生建立臨床研討微環境和團隊協作微模式,鼓勵實習生加強自身實踐和團隊探索,找到職業興趣點和發展優劣勢,為他們今后選擇研究方向和建立科研團隊提供借鑒。同時,借助內部交流平臺的思想交鋒和碰撞,也會促進實習生在人際交流、社會心理和人格等方面不斷成熟成長。
培訓管理信息系統依托醫院局域網,以用戶熟悉的IE瀏覽器為媒介,模擬培訓管理現實流程,對臨床培訓及管理進行設計與實施。系統按帶教老師、實習生、醫務科教部門三種不同權限,可劃分為培訓資源管理、培訓實施、監督考評和培訓輔助4個模塊。
2.1 培訓資源管理模塊 主要用于科教人力資源管理、培訓場地安排、培訓物資管理和培訓計劃安排等,能夠滿足對培訓資源的實時掌控和合理優化。
2.2 培訓實施模塊 主要包括帶教老師模塊、實習生模塊和交流互動模塊。帶教老師模塊包含備課授課、帶教登記、培訓資源申請、考試組織發布等。實習生模塊包含圖書閱覽、視頻學習、模擬考試、成績查詢、實習計劃安排等。交流互動模塊主要用于開展帶教老師、實習生及醫務科教部門間的互動交流、資源共享等。
2.3 監督考評模塊 主要有培訓質量評價、優秀教案展評等,能夠實現授課完成率與到課率,課后效果跟蹤與評價,帶教老師授課統計與分析,實習生學習積分排名等功能,并能組織優秀課件的投票評選。
2.4 培訓輔助模塊 主要是基于局域網的其他輔助功能,如文件上傳下載,短信提醒,信息查詢,實習生論壇等。
3.1 系統在需求分析階段需要結合醫院自身條件加強論證筆者僅僅從所在醫院醫務科教部門管理使用角度進行了前期設計思考,系統展開研發前,需要由管理部門牽頭,以具體操作人員功能需求為主,并嚴格遵循醫學人才成才的特殊規律,為實習生在醫院學習成才提供更精細、更完美的網絡輔助條件,確保系統真正發揮作用。
3.2 系統投入使用前需要對具體使用人員進行前期培訓作為培訓管理系統的主要使用者的醫務科教部門和帶教老師,把系統功能用熟、情況摸透對于后續管好用好系統至關重要。使用單位可通過全體授課、分批培訓、科室幫帶等方式,制作并發放各類圖文培訓手冊,使醫務科教部門、帶教老師和實習生逐步熟悉系統操作。
3.3 新系統投入使用后需要持續加強改進完善 新系統研發是為了給使用人員提供便利,而不是增加工作量。系統在全面推廣使用后,原有的功能可以在實際應用中進行優化完善,使其能夠更貼近工作需求。另外,新的需求可以通過論壇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加以收集梳理,并結合論證進行繼續研發。
[1]李洪亮,周春蘭,譚琳玲.基于Web技術的護理臨床教學管理系統的應用研究[J].護理學報,2010,(1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