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雨 姬田成
(南充市嘉陵區太和鄉,四川 嘉陵 637000)
“巴蜀人文圣地,秦漢絲錦名邦”,有著“全國優質繭絲原料生產基地”稱號的嘉陵區,蠶桑產業具有3000多年歷史,是富民興區的傳統優勢支柱產業之一。嘉陵區是我省20個蠶桑絲綢重點縣之一,區位優勢明顯,桑樹資源豐富,區內絲綢服裝企業聚集且發展態勢良好,擁有依格爾、順成、嘉興、長榮等15戶省內著名絲紡企業和千年綢都第一坊絲綢文化體驗園等眾多蠶桑絲紡服裝經濟實體,蠶桑發展勢頭強勁。隨著“東桑西移”、蠶桑“百萬工程”、“優質蠶繭基地”等項目的實施,我區主動承接蠶桑產業轉移,打造產業延伸鏈,加快配套產業發展,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良好格局。
近年來,我區按照“項目實施為平臺、科技興蠶為抓手、提質增收為核心、農企共贏為目標”的發展思路,以“優化布局、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為主線,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為目標,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推動了蠶桑產業化進程,建成了土門、吉安、新廟、雙店、臨江、文峰6個市級蠶?;?,其中土門為糧經復合型桑園基地,新廟為果?;兀矠樵Q繁育基地,雙店、臨江、文峰為傳統蠶?;兀噩F了“絲綢之鄉”的魅力。
目前,全區良桑面積5333.34hm2,果桑面積333.34hm2,年發種量近3萬張,產繭量120萬kg,生產桑果80余t,蠶繭及蠶桑副產物綜合開發收入近1000萬元,蠶桑產業已成為我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目前我區蠶桑產業主要集中在土門、吉安、新廟、文峰、雙店和臨江6個市級蠶桑基地,其他鄉鎮都有零星分布,總的來說蠶桑分布不夠集中成片,集約化、規?;男Ч幻黠@。
隨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農村勞動力缺乏,農村土地撂荒嚴重,出現大量有桑無人養蠶的現象,嚴重制約了蠶桑產業的發展。
蠶桑產業是一種勞動強度較大的種養殖業,要提高其效益就必須發展運用科學技術的現代蠶桑,要求從業者具有較高的文化和技術素質。然而,當前農村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
蠶桑生產與外出務工等相比,比較效益逐漸降低,農民積極性不高。同時,蠶桑產業缺乏項目支撐,近年來中央、省級相關部門對蠶桑基本沒有投入,蠶桑產業處于自然發展狀態。
目前我區現有的蠶桑絲綢龍頭企業實力不夠雄厚,自我發展能力不足,企業運行機制不活,難以發揮龍頭企業對蠶桑產業的帶動作用。
由于蠶繭收購風險調節機制不完善,蠶繭價格隨市場行情而劇烈波動,2008年蠶繭收購均價僅13元/kg,2010年蠶繭收購均價達30元/kg。2013年春季收購價格高達到35元/kg,但夏、秋又下滑到20元/kg,繭價市場行情不穩定,蠶農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
要做大做強我區蠶桑絲綢產業,必須抓住四川省打造多元化、高效化的現代蠶桑絲綢產業體系的大好機遇,根據《四川省蠶桑絲綢發展規劃綱要 (2013-2022年)》相關要求,加強組織領導,整合資源要素,加大政策扶持,創新工作機制,改進工作方法,進一步推進蠶桑產業化進程。
3.1.1 打破區域界限。按照成片規劃、連片建設、集中發展的原則,進一步擴大桑園面積,以政府出資,農民栽桑、發放栽桑專項補貼等方式鼓勵農民多栽桑,栽好桑,逐步消除傳統的四邊桑、坡地桑等模式的局限性,實現大面積分散栽桑養蠶向土門、吉安、新廟等重點鄉鎮和產業環線規模化栽桑養蠶轉變。
3.1.2 借鑒寧南模式。在全區全面推進“小蠶共育化、大蠶省力化、蔟具優良化、飼養統防統消化”的“四化”工作,對養蠶模式統一規劃引導,加快集約化的養蠶步伐,促使養蠶模式由零星分散到規?;洜I。力爭通過3-5年時間逐步建成以土門為主的700hm2糧經復合型桑園示范基地,以新廟等鄉鎮為主的700hm2果桑產業示范基地和以吉安、臨江、雙店等鄉鎮為主的1400hm2傳統蠶桑產業和原蠶繁育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引領我區其他鄉鎮發展蠶桑生產。
3.2.1 重點培育養蠶大戶。發展養蠶大戶是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有桑無人養蠶的突破口,是發展蠶桑產業的生力軍,要整合農業、林業、扶貧等涉農政策向大戶傾斜,在資金、技術、養蠶基礎設施等方面對大戶進行扶持,區政府設立大戶培養專項資金,每年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養蠶大戶實施獎勵,吸引更多的蠶農向大戶方向發展。
3.2.2 提高大戶經營水平。按照“分戶栽桑,分戶管桑,集中養蠶”、“以桑入股,按股分紅”等多種方式加快土地流轉進程,打破全區現有養蠶格局,支持和鼓勵有志于從事蠶桑產業發展的能人租賃桑園,促使土地、桑樹、技術的養蠶要素向大戶集中,發展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為生產主體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戶的經營水平。通過大戶的引領帶動,促進蠶桑生產向規?;?、集約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降低養蠶成本,提高蠶農收入。
3.3.1 打造一批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大幅度提高蠶??萍既瞬沤逃嘤柕呢斦度耄岣咿r業院校、蠶桑技術培訓機構人均經費標準,加強與西南大學、省蠶業研究所和南充蠶種場等科研教學生產的合作交流,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打造一批綜合素質高、科技能力強的蠶桑技術隊伍,確保每個蠶桑專業村有3~5個蠶桑技術員,為蠶桑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3.3.2 開展“科技入戶”行動。加強技術培訓、技術輔導,把現代農業技術、先進實用的蠶桑生產技術送到農戶手中,提高養蠶的科技含量。
3.3.3 加大農民培訓專項。加強蠶農教育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加強鄉村兩級蠶農教育培訓體系的建設,保證教學有設備、下鄉有工具、學習有場所、實習有基地。
蠶桑產業有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是提高其比較效益。
3.4.1 大力發展“桑-糧”、“桑-菜”等套種模式。對土門的700hm2糧經復合型桑園進行套種,形成冬季以“大白菜、卷心菜”為主,夏季以“花生、紅薯”為主的種植格局,組織農民在吉安的33.34hm2桑園內套種榨菜、大頭菜等市場行情好的蔬菜,在新廟果?;靥追N33.34hm2秋黃豆,對套種作物實行“訂單生產”,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復種指數,增加蠶農綜合收入。
3.4.2 引導龍頭,搞好蠶桑產品的綜合開發。繼續搞好桑枝和桑果的開發利用,做大做強以加工生產桑枝食用菌為主業的圣峰農業有限公司、以生產釀造“絲路秘語”桑葚紅酒為主業的“千年綢都酒業有限公司”,同時立足高起點、高水平,開發桑枝地板、桑葚醋、桑葉茶等蠶桑副產品,積極開拓市場、創建品牌,提高蠶桑綜合效益。
3.4.3 大力推進絲綢文化發展,構建產業效益新增長點。以“中國綢都”和“千年綢都第一坊”等品牌為依托,培育以蠶桑絲綢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小鎮,在土門、吉安、新廟開發以蠶桑體驗、桑果采摘為主的休閑觀光農業,發展集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蠶家樂,提高蠶桑效益,調動農民積極性。
3.5.1 做強龍頭企業。堅持“招商引進一批、整合改造一批、扶持壯大一批”的思路,加快引進一批有實力、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繭絲綢企業,對部分蠶繭收購企業進行整合改造,對繭絲綢加工企業加大技改力度,促其上檔升級,壯大帶動主體,引領蠶桑產業發展。
3.5.2 大力發展專合組織。鼓勵業主大戶、經營能手、技術好手等領辦、創辦蠶業合作社,引導蠶桑專業村蠶農,特別是業主大戶入社,采用“五統一”的辦法,即統一栽桑養蠶技術標準、統一供應蠶種、統一小蠶共育、統一銷售蠶繭、統一實行二次返利,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從項目、資金上對蠶業合作社給予支持,支持其發展專業化的小蠶共育室和大蠶室外蠶棚等養蠶設施,購買蠶繭收烘及倉儲設施等改善生產經營條件。
3.6.1 創新土地流轉機制。針對農村土地撂荒嚴重的實際情況,按照“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原則,在依法、自愿、有償、規范的基礎上,加快推動以轉讓轉包、租賃置換和土地入股等形式為主的土地流轉,促使撂荒的土地用來發展蠶桑,實現荒地桑園化,推進規?;洜I。
3.6.2 創新投入建設機制。按照“渠道不變、管理有序、目標統一、分工合理、突出重點”的原則,由區政府牽頭充分整合各項涉農項目資金,打捆用于扶持蠶桑發展,要突出產業培育和基礎設施配套兩大重點,通過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激勵蠶農自主投入資金,發展壯大蠶桑產業。
3.6.3 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由政府積極引導繭絲綢加工企業和農戶建立緊密型的利益聯結機制,借鑒綿陽涪城模式,走“企業+基地+農戶”的路子,企業將蠶桑生產視為第一車間,同蠶農簽訂蠶桑生產、蠶繭收購協議,實行定單收購、全額收購、保護價收購,二次返利等政策,充分調動蠶農發展蠶桑生產的積極性,實現政府、企業、蠶農三位一體互動,共促發展;另一方面區政府要按照“企業提取、財政配套、訂單收購、盈虧互補”的原則,建立蠶繭收購風險資金,以豐補欠,結余滾存。當收購價格低于市場行情時,向企業收取一定比例的風險資金,縣級財政按一定比例配套;當收購價格高于市場行情時,根據收購量按一定比例返補給企業,有效降低企業和蠶農市場風險,始終保持蠶繭價格的相對穩定,促進蠶桑產業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