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明
(涼山州蠶業管理局,四川 西昌 615000)
涼山地處四川省西南部,幅員面積6.04萬km2,轄17個縣市,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繭絲產業發展歷史悠久。近年來,在涼山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農業廳、省總站的關心支持下,我州堅定蠶業發展信心不動搖,狠抓蠶業發展不松勁,在基地建設上下功夫,在產業發展上求突破,合力夯實產業基礎,推動蠶桑繭絲產業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積極依托國家、省州項目資金,財政補助資金和龍頭企業扶持資金,加快優質桑園建設步伐,基地建設取得較大突破。全州現有桑園面積26800hm2,建成年產繭1萬t以上的縣1個,2500t~5000t的縣2個,500t~2500t的縣4個。56個基地鄉鎮產量占全州蠶繭產量88.5%,2014年全州桑葚產量達到10443t,全年蠶繭產量可達2.5萬t以上,提前一年實現“十二五”目標,成為全省最大的優質繭絲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優質果桑生產基地。
2013年,全州蠶桑和繭絲綜合產值達到30.37億元,其中蠶農繭款和桑葚收入達到9億元,養蠶農戶戶均收入9559元,寧南縣葫蘆口鎮張慶福養蠶收入42.65萬元、德昌縣王所鄉車向平桑葚收入11萬元,成為全州蠶業增收致富的典范。2014年我州蠶桑和繭絲綜合產值可達35億元,蠶農繭款和桑葚現金收入可達9.5億元,蠶桑繭絲產業成為我州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切實加強蠶種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和市場管理,新建了設施設備一流的蠶種冷庫,蠶種檢驗檢疫通過了省級機構考核和計量雙認證,2013年全州生產一代雜交種106萬盒,完成母蛾檢驗106萬盒,成品檢驗77.4萬盒,成品檢疫74萬盒,冷藏加工85萬盒,簽發檢驗檢疫報告50份,蠶種檢驗檢疫合格率和檢測報告準確率達到100%。2014年,面對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嚴重倒掛的嚴峻形勢,我州協調繭絲經營企業對蠶種生產進行補貼,支持蠶種生產走出困境,渡過難關,全州蠶種生產保持基本穩定,成為全省最大、全國著名的優質蠶種生產供應基地。
積極探索創新桑園栽培模式和蠶業發展新機制、新模式,建立健全了蠶業發展的利益鏈接、生產經營、考核激勵、管理服務四大機制,大力推廣“6215”、“果葉兼用”等糧經復合種植模式,扎實推進大棚養蠶、多批養蠶和省力化、優質化、集約化、專業化養蠶,培育養蠶大戶和蠶業家庭農場,走集約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路子,全州“6215”和“果葉兼用”桑園面積達到6666.7hm2,新建養蠶大棚101個,20180m2,培育3.33hm2以上桑園的蠶業家庭農場66個。種養模式和發展機制的創新,大幅提高了667m2桑綜合效益,對于穩定產業基礎,推進傳統蠶業向省力化、多元化、高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傳統的蠶桑產業受國際、國內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產業地位和發展前景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的大背景下,我州蠶桑繭絲產業仍然能逆勢前行,并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得益于我們始終堅持產業發展的定位不動搖;始終堅持實施穩定的蠶業產業政策;始終堅持把維護廣大蠶農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終堅持探索和創新種養模式和發展機制;始終堅持區域協作,維護良好的蠶業生產和蠶繭收購秩序,上下合力推進蠶桑繭絲產業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著力狠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近年來,我們牢固樹立抓基礎、建基地、促發展的指導思想,堅持優勢優先、重點突破、集聚發展的原則,扎實推進蠶桑基地建設。
2.1.1 依托產業轉移建基地。緊緊抓住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大好機遇,大力推進“6215”和“果葉兼用”桑園建設,大幅提升桑園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實現了優質蠶桑基地由山上向山下轉移、分散向集中轉移、低效向高效轉移的快速轉變,僅2014年,全州就完成栽桑4584萬株,新建優質桑園2787hm2,是近幾年來新建桑園規模最大、質量最好、蠶農積極性最高的一年。
2.1.2 依托龍頭企業建基地。隨著蠶桑繭絲產業地位的不斷提升,國家和省對蠶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專項資金不斷增多,基地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基地建設的穩步推進,主要得益于龍頭企業對生產發展的投入,帶動了農民栽桑養蠶積極性,繭絲龍頭企業從育苗栽桑到養蠶產繭、從桑水桑路到大小蠶房建設、從桑園管護到病蟲害統防、從蠶種到蠶需物資,做到了全程投入、環環補助,與蠶農的利益鏈接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和諧,繭絲龍頭企業充分發揮了產業發展的服務和帶動作用,切實履行了產業發展的社會責任。
2.1.3 依托重點鄉鎮建基地。涼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發展環境,導致桑樹分布廣、坡地桑園多、養蠶戶零星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蠶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們破解傳統蠶業發展瓶頸,堅持優勢優先、重點突破、集聚發展,走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路子,積極發展金沙江、安寧河流域優勢蠶區,著力發展重點縣市、基地鄉鎮、專業村社和養蠶大戶,形成了以寧南、會東等7個優質蠶繭500t主產縣市為主體,大崇、華彈等56個基地鄉鎮,93個重點村、2萬余戶養蠶大戶為支撐的蠶桑繭絲產業發展格局,成功打造出了會東、寧南、德昌3個省級蠶桑基地建設重點縣,華彈、大崇、永郎等8個667m2桑產值超萬元,總產值超億元的省級現代農業 (蠶業)萬畝示范區。
全州上下狠抓科技興桑、興蠶措施落實,加大省工、省力、優質化蠶業科技推廣力度,推進了蠶業標準化生產,提升了蠶桑產業化水平。
2.2.1 大力推廣多批養蠶、大棚養蠶及自動上蔟等省工、省力化養蠶技術和省力化機械,最大限度地減輕蠶農勞作強度,增加蠶農養蠶收入,鞏固和提振蠶農養蠶信心。
2.2.2 全面推廣“6215”間作套種桑園和“果葉兼用”桑園栽培模式,不斷引導蠶農走桑園立體種植、循環發展路子,寧南、會東、德昌等縣部分蠶區蠶農667m2桑現金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對增大土地產出、增加蠶農收入、穩定產業基礎、抵御市場風險,實現糧經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
2.2.3 制定發布并認真組織實施了《涼山州桑蠶飼育技術規程》等6個農業地方標準,狠抓“五化六配套”技術措施落實,強力推進蠶業標準化生產。全州小蠶共育面達到100%,紙板方格蔟推廣使用面達95%以上,省力化蠶臺推廣使用面達85%以上,蠶繭儀評收購實現全覆蓋,養蠶單產、蠶繭質量和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2.2.4 建立和完善基層蠶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全面推行企業帶產業,共育戶帶農戶的聯動機制,實施統一訂種、統一催青、統一共育、統一培訓、統一消毒防病、統一物資供應、統一蠶繭收購的“七統一”管理服務制度,蠶業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落到實處。
牢固樹立特色就是生產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的思想,圍繞市場需求發展蠶業,圍繞特色培育品牌,依托涼山繭絲質量優勢,積極推進涼山繭絲品牌建設,“涼山桑蠶繭”在全省同行業中率先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評為四川省20大區域公共品牌。寧南縣“南絲路”牌蠶繭獲中國馳名商標,評為四川省50大老百姓喜愛品牌,“南絲路”牌生絲和“芬柔”牌蠶絲被先后獲四川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2013年,中國絲綢協會批準授予我州“中國繭絲之都”,2014年,寧南縣又被中國絲綢協會授予“中國蠶桑之鄉”,德昌縣也在全力打造“中國生態果桑之鄉”,涼山蠶業、涼山繭絲的品牌優勢正在顯現。
涼山地處川滇結合部,經營秩序的好壞關系到蠶農切身利益、關系到產業健康發展。多年來,我們堅持穩定產業基礎,增加蠶農收入,促進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蠶業協會的協調服務作用,建立了獨具特色的蠶繭收購“8+1”區域協調機制,通過定期召開蠶繭收購協調會議,明確收購政策,協調收購價格,統一定級標準,制定約束機制,做到了種養模式、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出庫時間、收購價格、定級標準的相互統一,維護了正常的蠶桑生產和蠶繭收購秩序,有效地破解了繭價大起大落和“蠶繭大戰”對蠶業發展的沖擊和危害,從根本上保護了廣大蠶農和經營企業的長遠利益,促進了川滇九縣市蠶桑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可以說“8+1”協調機制是川滇毗鄰地區共同維護蠶桑生產、蠶繭收購秩序,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一大創舉;也是我州蠶桑繭絲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成功經驗。
我們認真貫徹執行《四川省蠶種管理條例》和農業部《蠶種管理辦法》,狠抓原蠶基地建設,強化蠶種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蠶種生產順利進行,蠶種質量穩步提高。
2.5.1 加強蠶種生產管理。狠抓原蠶基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強化防微措施落實,建好基地、養好種繭,努力提高制種系數,確保蠶種生產順利進行。
2.5.2 強化蠶種質量監督管理。在桑園管理、種繭飼養、制種各環節突出質量、狠抓蠶種質量,在質量監督環節,精心組織、統籌安排,認真開展檢驗檢疫,嚴把蠶種質量關,確保蠶業生產用種安全。
2.5.3 加強蠶種冷庫管理。建立健全管理規章和工作制度,落實各崗位責任和技術規范,嚴把蠶種冷藏加工質量關、蠶種出庫關、安全生產關,確保冷庫安全運行。
隨著蠶桑繭絲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州在拓寬產業發展渠道,延伸產業鏈上大做文章,依托寧南絲綢工業園區和主產縣,相繼推出蠶桑繭絲系列綜合開發利用新產品,產業鏈延伸取得新突破。目前,我州形成了以蠶種生產、蠶種冷藏、蠶繭收烘、生絲加工及絲棉被、蠶沙枕、蛹蛋白、絹絲、食用菌、桑葉茶、冬桑涼茶、桑葚果汁加工、蠶藥、蠶具、蠶桑專用肥等蠶桑綜合開發利用相配套的蠶桑繭絲產業鏈,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多元發展的蠶桑繭絲產業綜合開發利用之路,產業綜合效益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