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新,時 倩,安玉紅
患者,男,61歲。因全身皮膚及鞏膜黃染,伴皮膚瘙癢、小便發黃、大便陶土色改變1月余入院。入院檢查:直接膽紅素197.1 μmol/L,間接膽紅素 192.2 μmol/L,總膽紅素 389 μmol/L,尿膽紅素+++。腹部彩超:肝臟形態飽滿,肝內光點密集,肝內膽管及膽總管重度擴張,肝內膽管最寬約1.2 cm,膽總管上段內徑約 2.2 cm, 中下段可見范圍約 3.7 cm×1.9 cm 低回聲,邊界欠清,形態不規則;膽囊體積增大,大小約11.9 cm×4.6 cm,腔內布滿細密點狀回聲;胰腺未見異常,主胰管未見擴張。超聲診斷:膽總管下段占位。平掃及增強CT提示:膽道系統重度擴張,膽總管下段占位。患者入院后進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手術順利,術后病理診斷為壺腹周圍癌。
術后 2周,黃染較術前明顯減輕,但持續低熱(37.6~38.0℃),復查彩超:肝臟形態大小正常,肝左葉膽管輕度擴張,最寬內徑約0.4 cm,肝門部可見引流管回聲;膽囊床可探及一長橢圓形混合回聲,大小約 5.6 cm×2.2 cm,超聲提示:肝內膽管輕度擴張;慢性膽囊炎表現。臨床醫師反饋意見該患者做胰十二指腸根治術,膽囊已切除并在原膽囊床放有可吸收性紗布。仔細復查患者,超聲顯示在肝門部長橢圓形混合回聲,疑似膽囊;20 d后,該患者門診復查彩超發現超聲顯像的膽囊床長橢圓形混合回聲模糊;1個月后患者需化療再次入院,彩超發現膽囊床的長橢圓形混合回聲消失。通過3次隨訪,原膽囊床的混合回聲逐漸模糊最終消失,結合臨床可以說明此混合回聲就是可吸收性紗布導致的偽像。
可吸收性紗布,又名消炎抗菌可溶止血紗布,遇血液后迅速吸收膨脹溶解,與血塊形成覆蓋物保護創面。其溶解后帶有大量負離子,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促使凝血酶生成,在凝血酶作用下纖維蛋白原被水解,經纖維蛋白穩定因子加固形成不溶性纖維蛋白聚體,達到止血護創作用。可吸收性紗布適用于各類傳統結扎、電灼、壓迫等方法不能很好控制的毛細血管、小靜脈、小動脈廣泛出、滲血的止血,臨床已經廣泛應用于婦產科、普外科等。可吸收性紗布致膽囊偽像在臨床上較罕見,通過本文患者,有幾點體會:①超聲醫師要拓展自己的醫學知識面,及時與臨床醫師溝通交流,以便及時了解臨床最新發展動態,并且要認真做好隨訪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診斷水平,降低自己的誤診、漏診率;②超聲檢查有它的局限性,不是只通過圖像就能輕易作出診斷的,一定結合臨床病史特點,綜合考慮;③術后患者復查彩超看到異常回聲時應想到多種可能,要主動詢問經治醫師,查閱手術記錄,除外遺留可吸收性紗布所致偽像可能,并及時與患者溝通,建議隨診觀察,以免錯誤導致不必要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