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邦勇 袁 玲
(樂至縣蠶桑局,四川 樂至 641500)
桑葚又名桑果,有中華“果皇”之美譽,被衛生部列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農產品,果桑生產是桑園綜合開發利用的重點之一,而桑葚菌核病是果桑生產的第一大病害,本文就其在樂至發生的原因及防治簡介于下。
桑葚菌核病在我縣各蠶區無論是果葉兼用桑還是專用果桑,均時有發生,輕者減產、減收,重者絕產、絕收,而且隨著桑樹投產時間的向后推移,病害發生漸呈上升態勢。
桑葚菌核病有肥大型、縮小型、小粒性型三種,尤其以桑葚肥大為主要表現形式,其癥狀是:病葚膨大、花被腫厚,呈乳白色或灰白色,中心有一塊黑色干硬的大葚核,壓破后有臭氣。
本病的發生與溫濕度關系較大,在每年的3-4月份,如遇雨多、土壤潮濕,氣候溫暖適宜,在桑園土壤中越冬的菌核極易萌發和產生子囊盤,致使本病迅速發生,又特別是在低洼積水、通風透氣差、花果多的桑園更易發生,而且表現得更嚴重,同時該病菌可隨風傳播,從而加快桑園的感染面積。
結合當年桑樹冬管,對感病的桑園土壤、桑樹、雜草及桑園周邊用玻美2度石硫合劑進行全方位噴殺,通過3次徹底噴殺,能夠有效地防止此病的發生。
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待桑樹燕口初期,雌花柱頭上約5%左右變白至青果期,適時用50%特效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灑樹冠,每間隔一周左右全面噴藥1次 (特別是在盛花期更應適時噴灑),連續3周,直到雌花授粉結束,花柱干枯,花期結束為止。
在桑果發青期要經常仔細觀察桑葚的變化情況,盡早摘除樹上的病果,檢出散落的病果,并在遠離桑園的地方深埋或集中燒毀,盡量減少病果在桑園的殘存和病原菌在桑園的積果。
病源、環境、寄主是桑葚菌核病發生的必具條件,防治重點就是首先控制病原,把病原消滅在其萌發之前,同時根據桑樹花期和氣候變化適時采取最有力的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就能達到明顯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