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在中國考古中發現的最早一件與蠶相關的實物資料,是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第2次發掘中所出土的牙雕小蠱。在這件牙雕小蠱的外壁,雕刻著一圈編織紋和蠶紋圖案。從蠶紋圖像觀察,首尾上翹,腹背向上彎起,整個體態呈明顯的弓形,表現了活潑激烈的動態形象。從生物學知識可以知道,河姆渡蠶紋具有野蠶的諸種特征,還不是家蠶。野蠶的主要特征,除具有暗色斑等形體特征外,還具有行進活潑,動作激烈,腹背弓起幅度大等運動特征。河姆渡蠶紋與野蠶的這些特征恰相符合,表明是野蠶形象的刻畫。值得注意的是,發掘中還同出土一批紡織工具,有木卷布棍、骨機刀和木經軸,均為織機的部件,表明已有織機。將野蠶紋與編織紋和織機等因素聯系起來看,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可能已經開始利用野生蠶繭作為紡織原料。不過,即令如此,由于還不懂得將野蠶馴化為家蠶,所以它還停留在利用家蠶繅絲織綢這種真正意義上的絲綢起源時代之前,正如在中國家蠶種傳入西方以前,西方曾利用野蠶繭得到絲一樣。
另外幾件與野蠶有關的考古實物資料分別發現于山西夏縣西陰村和河北正定楊莊,兩個出土點的層位均屬仰韶文化地層,距今約五六千年。1928年,李濟在西陰村遺址內發現了一個半割的繭殼,切割的部分“極平直”,有著整齊的切割邊緣。曾有學者據此以為仰韶文化時期中國已有了養蠶業,但夏鼐認為這個發現本身是靠不住的,更不能根據這個靠不住的“孤證”來斷定仰韶文化已有養蠶業,當然也就談不上與絲綢的起源有關。即使這件半割的蠶繭的出土地層可靠,也不是為了用蠶繭繅絲,因為一經割開,它即成為廢品,所以有學者認為是取蛹供食用。至于河北正定楊莊仰韶文化地層內出土的兩件陶蠶蛹,只能說明人們對蠶蛹本身所具有的一種崇拜觀念,而與利用蠶繭繅絲織綢談不上有什么關系,自然也與絲綢的起源無關。可見,仰韶文化時期還沒有進人絲綢的起源時代。
考古學上能夠取得充分證據并加以確切斷定的中國絲綢的起源時代,是龍山時代。1958年在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的第2次發掘中,出土了一批盛在竹筐中的絲織品,有絹片、絲帶和絲線等。經鑒定,原料是家蠶絲,絹片為平紋組織,經緯密度為48根/cm,絲帶為帶子組合,觀察為10股,每股單絲3根,共計單紗30根編織而成。據研究,絹片的經緯密度顯示出,必然已有了比較完備的織機,從絲線絞捻組合、單絲纖維平整光潔以及條紋等方面觀察,絹織物無疑是先繅后織的。錢山漾遺址屬于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其年代與龍山文化大致相當,屬于中國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根據對錢山漾遺址中與絲織品同一層位同探坑內的稻谷標本所做的碳14測定結果,絕對年代距今4715±100年,為公元前2750±100年。這表明,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就是中國絲綢的起源時代。所謂龍山時代,是考古學上關于史前文化分期的概念,大約相當于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一段時期。在這個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各地的考古學文化都有明顯的進步,具有相似的發展水平,并且相互之間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因而被統稱為龍山時代。
那么,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與古史上的黃帝時代是什么關系呢?以下分析表明,所謂黃帝時代,其實相當于龍山時代的較早時期。對此,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證。
首先,從考古學上看,在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之間,有一個銅石并用時代,它的早期相當于仰韶文化的晚期,而它的晚期大體上與龍山時代相當。從古史上看,“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所說以石、玉、銅為兵的三個時期,分別與考古學上的石器、銅石并用和青銅三個時代相吻合,表明“以玉為兵”的黃帝時代,大約就相當于銅石并用時代。不過,這個“以玉為兵”的時代,只是指銅石并用時代的晚期,卻并不包括其早期。因為,所謂“以玉為兵”,反映的是一個特殊的.“玉器時代”,它在中國考古學上并不具有普遍性,僅僅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和長城以北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時代特點。“黃帝之時,以玉為兵”出自《越絕書》,而《越絕書》所記載的正是長江下游吳越之地的歷史及其古史傳說,可見這個記載表現的是東南地區的古史,它與良渚文化不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是完全吻合的。作為東南地區史前考古上的這個玉器時代,如前所述,恰恰與龍山時代即銅石并用時代的晚期相當,而與仰韶時代的晚期并不同時。于此可見,古史上的黃帝時代,就是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
其次,龍山時代上下數百年,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黃帝時代究竟處于這個時代的哪一階段呢?我們知道,在古史傳說中,黃帝、昌意、乾荒、顓頊之后分化為幾大支系,其中的鯀、禹一系便是夏王朝的先公。對應于考古學,二里頭文化 (夏文化)之前的是中原龍山文化,則鯀的時代應為龍山時代的晚期。據《世本》記載:“鯀作城。”恰恰在龍山時代的晚湖,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以及遼河流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城堡,與《世本》的記載正相吻合,這不是偶然的,它表明了古史傳說包含真實可信的歷史內容,不容輕易否定,同時也表明了鯀的時代確實是龍山時代晚期這一事實。既然如此,那么早于鯀在世數百年的黃帝,其所處時代必然就是龍山時代的早期。
最后,從古史上看,黃帝時代是中國史前歷史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不但社會分化加劇,戰爭加劇,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重組加劇,日益出現文明與國家起源的諸因素,而且在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上還產生了許多新的發明創造,如《世本·作篇》記載的“作市”、“作兵器”、“作煮鹽”、“始穿井”、“作旃”、“作冕旒”、“作占日”、“作占月”、“作占星氣”、“造律呂”、“作甲子”、“作算數”、“作調歷”、“作書”、“作圖”、“作衣裳”,以及其他諸多發明創造,絲綢亦是其中的重大發明創造之一。考古學上,恰恰是在龍山時代的較早時期,各地文化出現了若干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與古史傳說中黃帝時代的若干特征基本能夠相互對應,如絲綢的起源就在這個時期,冶銅以作兵器樂器也始于這個時期,這個時期銅器的較多發現以及制銅技術的進步,與古史所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的傳說有著內在聯系,而戰爭的加劇和各地文化的普遍進步以及相互之間交流的擴大等,也可以從這一時期各考古區系文化之間的深刻聯系和相互影響中得到確切證明,社會分化的加劇則是這一時期考古學上常見的確定不移的事實。由此可見,黃帝時代便是龍山時代的較早時期,這是沒有什么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