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梅
?
針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46例
金紅梅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杭州 310009)
針灸療法;水針;蕁麻疹
蕁麻疹又稱“癮疹”、“風疹塊”,主要表現為大小不等的紅色或白色局限性水腫性風團,迅速發生,迅速消退,退后不留痕跡,伴有明顯瘙癢。筆者采用針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蕁麻疹46例,現報告如下。
46例患者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17例,女29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58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5年。
①病程>6星期;②反復發作;③經抗組胺類藥物治療,仍反復發作。
取關元及雙側足三里、三陰交、百蟲窩、曲池、風池、合谷穴。腸胃濕熱配中脘、豐隆;氣血兩虛配膈俞、氣海;沖任失調配腎俞、歸來;外感風熱配大椎;氣滯血瘀配膈俞、肝俞;外感風寒可灸關元、三陰交。常規消毒后,采用長40 mm毫針進行直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每隔10 min行針1次,留針30 min。每星期治療3次,共治療2個月。
取雙側血海、足三里、曲池、風市穴。每次取兩對穴位,輪流注射。常規消毒皮膚,抽取復方當歸注射液4 mL于5 mL一次性注射器中,在穴位處垂直進針,待得氣后回抽,如沒有回血則可注入藥液,每穴1 mL,拔針后用棉簽按壓一會,再貼上醫用敷貼。每星期治療3次,共治療2個月。
分別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自覺癥狀(瘙癢)和客觀癥狀(風團大小、風團數量)的改善情況,根據治療前后的總積分評價療效。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
痊愈:癥狀、體征全部消失。
顯效: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指數≥80%。
有效: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指數≥30%,且<80%。
無效: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指數<30%。
46例患者經治療后,痊愈7例,顯效30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6%。
46例患者有1例在注射曲池穴時出現局部紅腫,后自行恢復,不影響后期效果及治療。
慢性蕁麻疹多因稟賦不耐,復感外邪,營衛失調導致。其病位在肌表,累及脾胃、氣血及沖任。針灸療法具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調整臟腑的作用。《婦人大全良方》:“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是指治療風病需要配伍活血、養血。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足三里具有健脾胃、補中益氣之功;曲池是祛周身之風的要穴;血海為足太陰脾經穴位,脾能統血,能益氣;風市為膽經穴,以善治風病而得名。同時復方當歸注射液為補血活血益氣之品,配合穴位本身的作用共同來改善機體,從而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久病必虛,久病必瘀,所以,對于一些很長時間的慢性蕁麻疹,要適當增加一些補氣活血的治療。此外,要讓患者建立起積極樂觀的態度,以及戰勝病魔的決心,并要注意勞逸結合,適當鍛煉,少吃發物及辛辣刺激之物。
2013-08-23
金紅梅(1981 - ),女,主治醫師
1005-0957(2014)01-0077-01
R246.7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