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軍
(廣元市紅星公園管理所,四川廣元 628017)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環境問題的加劇以及觀念上和認識上的偏差,使園林綠化建設中存在的注重視覺形象而忽略環境生態效益的現象日益嚴重。城市是一個龐大、關系復雜的動態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既有自然的組成因素,也有人工化的組成因素,而園林綠地系統則是其唯一具有自凈功能的組成部分,在維護生態平衡、美化景觀以及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一些城市在園林綠化中,出現了片面追求大廣場、大草坪、大樹進城等高價見綠的不良傾向,追求所謂“現代化高檔次”等現象。這不僅不利于城鄉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而且極易助長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和奢侈浪費之風,也與近年來,中央大力倡導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提出走節約型的園林綠化道路,促進城市的生態可持續發展,不僅十分必要,且非常迫切。2006年開始提出的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化概念,其核心意義就是以最少的資源和資金投入實現園林綠化最大的綜合效益。本文就紅星公園建設過程中注重原始生態保留、利用以及生態、文態協調發展等方面進行探討。
通俗地講,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資金、選擇對周圍生態環境最少干擾的綠化模式”。廣義地講,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地就是生態化的城市綠地,也是可持續的綠地,以盡可能少的土地、水和財力,選擇對周圍生態環境盡可能少的干擾來綠化和美化城市,遵循地方性、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讓自然做功和顯露自然,用節約并可持續的理念和生態科學知識,營建人地關系之和諧。
為進一步弘揚紅軍精神,激發全市人民搶抓災后重建大好機遇,奮力建設美好新廣元,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決定在當年的紅四方面軍九華巖戰斗遺址建設開放式城市公眾公園——紅星公園。
紅星公園規劃建設一開始就用“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等新理念取代傳統的、以建設為核心的規劃理念,以產業舊址歷史地段的再利用為主旨,對產業舊址采用了多種利用方式,在此基礎上融入了新的設計形式,并由此引發了對節約型城市綠地理念的理解。
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化要求尊重原有的地貌特征,總體規劃要因山隨勢,豎向規劃應遵循減少土方量的原則,盡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避免挖湖堆山等大規模的地形改造。
紅星公園占地27.3 hm2,位于城市東部雪峰九華巖,建設用地原為某觀光農業公司開發用地和九華頁巖機磚廠的頁巖礦礦區。觀光農業公司為了建設生態住宅將原山體開挖成了階梯狀,磚廠取礦將山體開挖成了“U”型洼地。用地南側山峰原生態為野生柏樹林,中部山峰為野生水青岡林間雜人工栽植的松樹、桑樹、楓樹等,北側山峰之西北側為原生態野生柏樹林,南側為觀光農業公司開挖后栽植的大葉女貞。
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時任市政府分管領導否定了設計單位提出的大挖大填,大量造景的思路,明確提出了“因地制宜,隨山就勢,最大化的利用原始生態和現狀地貌”的思路。又要求對場地科學分析,注重對原生態的遵從。利用九華巖特有的地形地貌進行規劃分區布局,布置景點、廣場、道路及配套設施。在隨后的規劃設計及實施過程中,盡量保留野生原植被,野生植被往往生命力強,是符合生態要求的自然植物群落,合理利用野生植被可以大大降低養護管理成本,節約水資源,并有利于營造城市的地域特色。野草的應用相比人工草有很多優勢,野草生命力頑強,不需過多養護;耐踩踏,野草每年除兩到三次的修剪,幾乎沒有其他成本付出;野草依靠降雨就能生存,節約水資源。采取人工植物群落與野生植被合理配置方式,既可以克服純野生植被綠色期短、荒蕪感強等缺點,又可營造郊野的氛圍,在城市中別具韻味。保持自然原風貌也可以讓市民在觀景的同時參與到大自然中,關懷環境生態,從枝葉的搖動、感到自然風的存在;從花開花落、看到四季的變化;從自然的葉枯葉榮,看到自然的腐爛和降解過程。整個紅星公園保留利用原始野生樹種的面積占整個公園面積的71.6 %,人工恢復原觀光農業公司和磚廠開挖的植被占11.2 %,廣場、園路等硬質面層僅占17.2 %。
紅星公園建設在注重保留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利用,紅星廣場建設用地就是磚廠開挖形成的洼地。這塊地怎么用,當時爭論頗多,經過反復論證,充分利用現狀自然條件,建成了內外交融成“葫蘆”型的大小兩個廣場的紅星廣場,充分的利用現狀地形特征將紅色主題和設計寓意貫穿在場地設計思路之中。同時原先設計高程與紅星路基本持平且設計有大型水景,從南河取水進行循環,在實施過程中,經過思考,紅星廣場就地挖填平衡,高差采用臺階形式消化,又取消水景,利用“U”型地勢回聲的優勢建設LED屏幕。這樣減少挖土60 000 m3,取消大型水景建設,這就極大節約了投資,同時也極大地減少了后期的運行費用。
在公園植物選材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紅星公園土質為紅色強風化頁巖,注重選擇本土園林植物和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園林植物尤為重要。市領導強調:鄉土樹種不是“土氣”,它們在本地區的土地上扎根,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鄉土植物對原產地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相對其他植物材料種植成本低、成活率高、養護成本也低,不會因氣候變化而“生病”或致死,同時有利于營造城市自然和諧的風貌特征。在實施過程中大量采用了適宜于頁巖土質生長的洋槐、火棘、野薔薇(七里香)、竹子、大葉女貞、小葉女貞、爬山虎、油麻藤、皂角樹、刺槐樹、桃樹、李樹、枇杷、香樟等鄉土樹種,讓鄉土樹種與新、稀有樹種共生,使得園林景觀更加豐富多彩,既滿足了四季常綠和有季相變化的要求,又符合公園文化特征;在紅星廣場和臺地中使用了銀杏、桂花和槐樹等本土喬木樹種來構成綠化主骨架,保障了景觀效果和大樹存活率,降低了綠化管理和維護成本。
在建設材料的選用上,也大量的使用了本土資源,步行道大量采用了本地紅砂石和青石板做鋪裝材料,援建紀念墻景點石欄桿采用了廣元特有的龍古虎皮石石材做裝飾欄桿,LED屏幕采用了本地企業能仕智能港四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使用鄉土材料方便了公園后期維護的便捷,也大大降低了整體工程造價。
公園的建設不能只講生態而不涉及文態。重視生態環境十分必要,但應與文態建設相結合,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不是單純的種樹造林。公園如果光有藍天白云,清潔的空氣和土地,生態環境良好,而沒有美好的文態環境,畢竟還是缺乏文明,是不健全的現代公園。文化是生態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城市的靈魂。城市文化是公園文化的基礎,公園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延伸。公園不僅因為它能提供一個休閑的場所,而且還提供了一處人們可以學到市民價值,并由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的課堂。人們在公園中的行為表現比他們在街道上的行為表現要好的多。那些漂亮美麗的公園吸引人們到此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以愉悅自己,潛移默化中它對人們的行為起了巨大的感染作用。
紅星公園在強調生態本土化的同時非常注重文態的協調發展,公園充分運用雕塑以及音樂、繪畫、書法、詩詞、影視等藝術的表現手法緬懷紅軍不朽業績,弘揚紅軍精神;紀念當代“5·12”抗震救災中中國人民不屈不饒的抗爭精神和無私大愛的援助奉獻精神,突出主題。而且在文態建設中克服了“貪大求洋”的理念,所采用的民歌、民謠內容大多出自本地民間,所有的書法、繪畫也均采用本地文人的手筆,一方面極大地節省了投資,另一方面又讓游人在欣賞本土藝術作品的同時領悟設計者所要表達的文化思想。“借景生情”、“托物言志”,將人的思想感情寓于園林景觀和花草樹木中,結合詞曲詩賦,產生高于自然景觀之外的人生感悟和公園的意境。
正是因為紅星公園在規劃設計及建設過程中堅持了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化的理念,用現代生態設計理念來形成一個自然的、“野”的底,然后在此基底上,設計體現人文的“圖”;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它因為自然過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務,而“圖”是少量的、精致的,它因為人的體驗和對自然服務的接受而存在。
紅星公園于2011年5月正式建成開園,由于大量應用鄉土植物,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內,公園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設計之初的設想和目標已基本實現,以非常少的投入帶來了很高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建設新農村的鄉村式園林景觀將是園林人大顯身手的又一處新天地,但是我們必須切記,在建設新農村、新景觀的同時,不能造成原有鄉村景觀特色的喪失,因此,園林綠化建設與保護和修復鄉村景觀相結合,既節約原有能源,又能提高園林綠化的經濟收益,營造更加豐富的園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