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610031)
塘河古鎮位于重慶江津市西南渝川結合地帶,明清時代塘河水運發達,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商業繁榮,邊貿活躍。塘河人杰地靈,古文化底蘊、自然景觀獨特,服務功能齊全,是黑石山——滾子坪省級風景區的旅游接待中心。因此,塘河是一個集邊貿與旅游為一體的山水園林式的邊貿旅游文化名鎮。其東北面與白沙鎮毗鄰,緊靠成渝鐵路和長江黃金水道,西南面與四川合江接壤。規劃中的渝滇大通道穿境而過,距江津65 km,重慶112 km。
塘河古鎮歷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就有先民聚居,明朝自建王爺廟開始,陸續建房成為集鎮,至清朝乾隆時期趨于興盛,因塘河繞場而過得名。塘河一直為江津所轄,清代屬思善里,1921年屬十全鎮,1941年建鄉,解放后仍為鄉,屬永興區所管,1994年撤區并鄉,塘河建鎮,2001年江津再次調整鄉鎮規模,塘河仍設鎮,轄六個村一個居委會。
這座古樸蒼勁的小集鎮,以其光輝燦爛的古建筑文化,樸實無華的民俗、民風,風光如畫的優雅環境,成為被第三批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塘河場選址在一河彎坡岸的凸突處,一條順坡脊的獨街不過百多米長,恰好兩端點,一是碼頭,一是川主廟,一是在河岸以若干級半圓石梯塑造成優美的碼頭形象,一是在坡頂對著街道正中建了座川主廟。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對街道空間的一種規劃的限定與控制。亦即這段主干街道不可能再有大的發展,若場鎮增大則只有依賴旁邊的若干小巷向外發展,但無論結局如何,終不能取代主干街道的主軸地位,因為最有生意能多停靠船只的碼頭在這里。因此,設想里面一定有這條街和衷共濟,甚至串通一氣,獨霸生意的共謀。這是一些什么人,坡頂的川主廟便可點明。
川中場鎮會館或祠廟,勢力極弱的土著川人能把自己的祠廟或會館建在這樣顯赫的位置,大有獨霸一個場鎮的氣勢者,實在是罕見。塘河場無其他移民會館,這里顯然是以明代遺留下來土著川人為主。若聯系起合江境內大小槽河幾乎各個場鎮都有川主廟,甚至于像順江場也有川主廟的情況看,很有可能是“張獻忠剿四川”時,地處川黔邊遠山區的塘河中上游是戰亂波及不大的地方。因此它保存了移民不易進入、土著川人勢力較大的空間。由于利益驅使,像塘河場之類,極有可能土著團結一致排斥移民進入,亦在場鎮街道與空間規劃上作出封閉性的措施來。
若再看自我保護的層次,還有街道兩頭及小巷設柵子門。更有甚者,街道延伸對景,一是河對岸山頭,按理一般訴諸風水應建文筆塔之類儒化風物,它卻修了一座硝煙火氣很重的碉樓。又在川主廟后祖山的龍脈上再建碉樓,此兩相對峙,把街道全納入炮火控制之中。這些章法是移民為主的城鎮絕對沒有的現象。我們所以判斷它為土著之場鎮,正是它不同于一般的思維和做法。
但反過來看,封閉和排斥往往帶來完整和純粹,帶來個性與特征。塘河場以其明晰緊湊的空間格局,聚以民居為主的建筑于山坡,水流彎環,清波碧浪,兩山拱護,一街相融,猶如一個大天井中人家。雖然步步石梯由河邊起直爬到川主廟,高差至少50 m以上,中間卻以不少小平臺用來間歇和停頓。這里往往是商家的鋪面,走進去自然進深又長又暗,豁然開朗者則是前店后天井的大戶。
塘河古鎮現存明清古建筑群近4×104m2,主要分布為塘河古街區、石龍門莊園、廷重祠三大部分,有“歷史建筑博物館”之美譽。石龍門莊園距塘河古街7 km和延重祠距古街4 km。
拾級而上沿街建筑多以青石為基、磚木為墻、奇檐斗拱、雕梁畫柱、錯落有致、美不勝收。
由于氣候與地理條件問題,古場鎮主要采用了木結構的建筑。這是因為木材料能吸收空氣中的濕氣,保證室內干燥。用木材建成排架,再用磚、土坯砌成墻體。屋檐用木料挑出2 m左右,既能保護墻體免受雨水沖刷,又能遮陰,起到廊的作用。住宅平面以內院為中心向縱橫鋪開,背依河流,依地勢層層高起。
塘河古鎮現存古建筑4×104m2。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塘河古街區。它始建于明朝,占地2.8 ha,現存明清建筑群1.5×104m2。長約600 m寬約5 m的主街連接著橫街子、廟巷子兩條小街,由三道寨門把持著,大體呈直線上延,坡度35°左右。再加上橫街子、廟巷子兩條小街道和“半邊街”就構成了完整的集市。因依山而建,地形也與山城重慶相似,解放前集市較為熱鬧,故有人稱之為“小重慶”。
3.2.1 川主廟(清源宮)
川主廟,位于塘河場中最高處,建造于19世紀80年代(清光緒13年),占地1 130 m2。整個廟堂建筑為全鎮之冠,廟大門上額鑿有“顯于西土”四個大字。
正殿和正殿對面的戲臺均為琉璃瓦所蓋,飛檐畫壁,各種陶制及木刻人物、飛禽走獸點綴其間,栩栩如生。大木柱、石圓柱鑲嵌著彩飾浮雕,建造結實,華麗大方,盡顯當時能工巧匠的聰明和智慧。正殿內供有川主神像,人稱“三菩薩”(石蟆的大菩薩、稿子的二菩薩)。正殿與戲臺間有石鋪小廣場,兩旁有書樓,為觀看演出之地。主入口在戲樓下部。進門院落左右各有一小型四角攢尖木樓閣。有趣的是樓閣入口并非在一層,而是二層回廊中段。從川主廟外面看是三層,實則只有兩層。
1967年,在“破四舊立四新”中被部分損壞,1983年為解決人民政府住房,正殿被拆除,1992年被進一步破壞,于2012年修復,成為江津區文物保護點。
3.2.2 王爺廟
明清時期,塘河的水運交通發達,逐漸形成了船幫,船幫為了自身的發展,最初興建了幾間房屋和簡陋的旱碼頭。后來,船幫祈禱自己和家人平安、事業發達,就在此集資興建了“王爺廟”。
也正因為水路運輸的關系,王爺廟的主入口設置在了沿河一側,而非塘河老街上。建筑布局順應地勢,層層向上,佛像的位置設在了建筑內地勢最高處,營造出強烈的儀式感。王爺廟東南和西北立面緊鄰周圍民居,整個建筑立面較厚實,僅開少許小窗,建筑采光通風緊靠內部院落。
在古鎮重重疊疊的房宇間,幾棟巴渝罕見的徽派風格建筑間插其中,讓人稱奇叫絕。位于塘河場老街正街上的王爺廟,建造于明代,面積750 m2,磚木石結構,外墻由燒鑄“王爺廟”三個字的火磚砌成。由古代塘河船幫集資修建,供奉王爺,祈求行船平安,驅趕瘟疫。建有正殿、戲樓,兩側有書樓。正殿和戲樓均是木制雕花,均為飛檐畫壁。戲樓臺額上猶存的松、竹、梅和篆楷文字與圖章更顯當年卓越風姿,這些篆楷文字、圖章和四君子圖案的木刻裝飾,與塘河周邊其他戲樓的裝飾完全不同,足見當年建造“王爺廟”時的獨特構思。
王爺廟屋頂的風火墻是徽派建筑之精品。圓彎式的風火墻呈拱形,兩面墻就像兩座拱形橋,裝飾非常巧妙,最里面是寬大的白色邊框,用天然植物顏料彩繪的圖案,中間是灰黑色的立體造型,頂端用白色細線條勾邊,在陽光的照耀下,光彩奪目。
此廟建國前為鄉中心小學校址。后來學校搬遷,改為供銷社駐地。1995年又恢復此廟,供有“三菩薩”、“孔子”、“李冰”等塑像。有常住人員護守,至今保存完好。
位于塘河老街正街,沿街而筑的朱家洋樓更是別具一格,它建于清代,磚木結構,面積500 m2,一樓一底。
朱家洋樓把西方的建筑文化插進這重重疊疊的中式建筑中,外立面突出的歐式元素與整個古鎮川東風格之間的對比,更能凸顯其特殊的氣質。但其屋頂依舊為傳統的中式剖屋頂,又使得其在形態上也能夠適應古鎮的整體風貌。立面采用拱券結構營造出二樓陽臺空間。二樓窗洞設計采用完整的幾何元素,有三角形、圓形、拱形等。
洋樓面寬較小,可內部進深卻大。洋樓內部是傳統的中式天井院落布局。整個建筑就一個小天井,能滿足基本采光通風。建筑內部二層前后兩部分通過連廊相連。后半部分是主人臥室,景觀面俱佳,河岸景色盡被收入其中。
龍門號船幫會館位于塘河老街正街,面積520 m2,一樓一底,建于清代,磚木結構,是古時塘河撐船人休閑聚會之地,亦稱“船幫會館”。馬頭山墻、卷棚斗拱、撐弓雀替,結構之精巧、工藝之精湛,足見作為船幫會館的龍門號當時勝極之至。
石頭墻上有像銅錢一樣的洞孔,是龍門號船幫會館的下水口,雕鑿得相當精細,它無言地見證了塘河曾經的輝煌。
塘河古鎮地處渝、川、黔交通要道,自古為水運要沖,明清時期即為重要的邊貿物資集散地,是日開夜閉的半城堡古鎮。在塘河古鎮的老街區街口、河邊街口和街尾分別有三道石寨門,這三道石寨門分別是北門、東水門和南門。當地居民把它們叫做“閘門”。以前,一到晚上就把三道“閘門”關上,將街區、集市封閉與寨門內,以保街區安全。如此格局,在我國的邊貿集鎮中是十分罕見的。這三道寨門至今整體保存完好,它們見證了古鎮千百年來的風雨歷程,似乎在向人們述說著曾經的歷史。
塘河古鎮是現今重慶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鎮之一,當地政府正在著力開發古鎮的商業價值,但卻保存它現有的原汁原味,只做基本的維護,不在古鎮區域修建新的仿古建筑。這樣的觀點是現在古鎮保護最缺乏的。希望這樣的觀點能持續,將塘河古鎮繼續完整的保護起來。
[1] 季富政.采風鄉土——巴蜀城鎮與民居續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2] 盧濟威,汪海松.山地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 何智亞.重慶古鎮[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4] 段進,季松,王海寧.城鎮空間解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5] 朱曉明.歷史、環境、生機[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會,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