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波,梁玉鳳
(黑龍江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80)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教師都知道,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課程改革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且綜合性較強的工程。在改革工作進行過程中,需要高職院校、教師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首先,要從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盲目地套用其他院校成功的經驗,要立足自身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的發展情況,進行改革、進行創新。其次,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及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能力結構的要求,來制定合理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教學體系,來進一步優化整體的課程結構,從而不斷整合、創新教學內容,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再次,要求我們牢牢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辦學的教育教學方針,這樣才能使高職院校所培養出的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使學生就業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
在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改革中,定位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最重要的,只有明確了目標,才能著手課堂整體結構調整、課程的設計及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等工作的具體研究和實施。另外,課程改革目標的定位與完成也是核心工作之一,其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與實現是相輔相成的,有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但是在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過程中,要求院校和教師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即結合本學院的師生理論、教學硬件設施等來進行。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改革工作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求我們在改革過程中要突出課程的職業性。高職辦學的初衷就是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所需的專業性、技能型人才,所以,要以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來配置學生學習的基礎課程,讓學生既學習到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又培養學生崗位的實踐能力,使其畢業后更好地走向工作崗位。
第二,要求我們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應該抓住課程教學的重點,課程開設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不能盲目地選取,這樣才能從基礎上培養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
第三,要求我們在改革過程中加大一些關于加強學生職業能力訓練的課程。這樣才能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發展,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創新能力,為學生走向社會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
第四,在課程體系改革過程中,要將課程變得具有靈活性、形象性,通過整合使課程模塊化,形成適合學生學習、發展的課程體系。
第五,研究課程設置的方法。由企業、院校聯合調整、選定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走“工學結合”的培養之路。
課程結構要進一步實現模塊化,把教育教學改革與教學方法手段改革結合起來,轉變傳統的、相對封閉的知識教育和比較狹窄的專業教育思想,變“對口觀念”為“適應崗位觀念”,變專業對口教育為增強適應性教育,使學生的“能力本位”達到用人單位的使用標準。
改革后的課程體系要結合社會、企業、職業、學生等因素的動態影響,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對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企業崗位應具備的綜合能力作為配置課程和界定課程的依據,擺脫“學科本位”的課程思想,按能力需求增減課程內容。課程體系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能力訓練為核心,打破公共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界限,重新整合課程。
建立新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改革考試、考核方法和手段。新課程體系要以突出職業崗位需要為考試、考核內容,包括職業技能、綜合素質和行業崗位需求的知識和能力。課程設置要體現高素質教育的理念。
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習的好壞、能力的高低有著決定性的關系,所以,在新時代發展下建立適合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模式,采用引導式、討論式、案例分析等方法進行教學。第二,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同時減少理論知識課時,增加實踐課時,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課程體系要有正確的架構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文化基礎知識方面要求學生了解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基本知識,掌握一定的數學、外語等知識,了解關于身心健康的知識。
專業知識方面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操作基礎、數據庫理論與應用等基本知識,常用編程語言等程序設計基本知識,掌握計算機維護、多媒體技術、網頁設計與制作等基本知識。
高職學生應具備計算機操作、網上搜索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基本能力;外語簡單會話和借助辭典閱讀外語專業資料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相關職業崗位應用文寫作的能力;掌握體育運動的基本技能和鍛煉身體的方法;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計算機使用、維護、維修編寫程序的基本能力;具有計算機網絡的管理及網頁設計的基本能力。
高職學生應該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較高的文明素質,嚴謹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和職業道德。還要有過硬的職業素質,即能夠勝任本崗位對職業能力要求不斷提升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