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迎春
(黑龍江煤炭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 雙鴨山 155100)
社會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也是各種變化發生時期,單純簡單的過去正在逐漸遠離,取而代之的則是變得越加復雜的社會情況。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不可避免受其熏陶。根據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層次和距離、大學生本身生活環境的距離,可以將現在的社會統共分作3個層次:宏觀社會、中觀社會、微觀社會。通常微觀社會有著比較小的范圍,僅僅是大學生所生活的一個小的區域范圍,主要涵蓋其家庭和學校等學生經常出入的地方,并且在大學生的生命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中觀社會則將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整個省市縣中,這個范圍將會受到國家的政策、社會觀念、黨風建設、民主狀況、社會法制、輿論情況等等的影響。而宏觀環境則包括了整個世界范圍,如國際社會的發展情況,與大學生關系比較小,但是在整個社會占有很大比重。雖然難以在大學生的生活中發現確切的改變,但卻都與大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三個社會形態加在一起,構成了大學生總體生活的社會環境,也對大學生的三觀造成了較大影響。
社會環境能夠影響大學生的方式和因素達成了高度的統一,主要包括4種情況:從性質上觀察,可以將其總分為積極和消極兩部分。無論是在三層的社會環境中的哪一層里,都是積極和消極因素所共存的,甚至相同的一個因素點,作用在不同的情況,不同人身上,可能會起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在影響通道上,主要有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兩種,通過這兩種途徑,環境會作用于學生。在影響的特性方面,主要分為柔性和剛性兩種。柔性一般是比較溫和的作用于大學生本身的影響形式,包括了文化的傳播、藝術發展、意識形態的變更等等,能夠以一種溫和的方式作用于大學生。而剛性影響則多少帶有些強制性,能夠以特定的形式強迫大學生接受這種形式,例如法律條文等等。能通過客觀的社會條件來達到制約目的。無論這種情況是否是學生所能夠喜歡,都必須不折不扣地實行。物質和精神一直是統一存在而又相互對立的兩個概念。物質環境能夠影響大學生“三觀”的形成,這點毋庸置疑。無論是提供的生活環境,還是使用的物品,都可能對大學生造成影響。精神因素,則能通過精神領域,傳達給大學生一種心中的信念。
A.家庭是學生生命中不可忽視又至關重要的一環。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夠帶給大學生更好的成長休息環境。如果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道德出色的人,家長能夠有正確的道德觀念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是道德品質、行為方法、心理情況、處事能力等等,都會對孩子的成長有較大的影響。優渥的家庭環境,不僅僅指物質生活,更注重的是對孩子自身的培養。能夠從正確的方向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使用過度的物質消磨孩子的精神意志,才是正確的培養方法。
B.現在的大學通常采取寄宿制,大學生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生活在校園中。一個好的大學環境,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機會,也能讓學生更加領略什么是應有的“三觀”并且如何做到。
好的校園輿論環境能對提高大學生的“三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是標桿,正氣宣宣,健康向上的環境將是大學生觀念構成中一個最美的輔助。要做到充分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黨的知識政策,認識何謂科教興國,即將擔當著怎樣的使命。
C.以德治國的方針能夠更快更好促進現代的社會主義發展。宏觀社會環境的變更,也能從根本上改善大學生存在偏誤的“三觀”。
D.更多的將大學生帶到實踐中去,通過自己的雙手,對社會的體驗,在自身修行道路上去學會更多,完善自我。樹立自我完善的意識是大學生自身成材向上的必經之路。社會實踐也是大學生正確“三觀”樹立不可缺少的一步驟。
E.自我教育也成了比較重要的一部分。當大學生本身具有學習良好道德品質的主動性的時候,也能對抵抗消極影響起到較大的作用,能夠對“三觀”教育起到良好的影響。大學生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接受了更高層次的文化道德培訓,整體具有比較好的文化水平,自身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判斷能力,更好判斷是非,甚至帶動周遭社會的發展,這也是“三觀”教育的宗旨。
青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青年時期是人生“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三觀”的形成,既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響,也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作為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復雜系統,對處于成長階段的大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深入研究社會環境與大學生“三觀”形成的相互關系,探索改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思想影響的有效對策,對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中國教育報,2010-07-30(01).
[2] 十五大以來主要文獻選編:中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79-880.
[3] 王貴成.試論高等學校的環境育人工作[J].銅仁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01):9-11.
[4]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中國教育報,2010-06-07(15).
[5] 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