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語道出了中華炎黃子孫在清明時節祭拜祖先、祈福祥和的美好心愿。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華民族最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中國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主要是祭祖掃墓活動,民間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早清明、晚寒食之說。而官方真正頒布政令有清明假日的可追溯到唐玄宗時代,緣由是解決官吏回鄉掃墓時間問題。起初為4天假日,隨后唐朝衙門依例放假5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7天。宋代亦如此,放假7天。到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
新中國成立后,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通常再與臨近的一個周末合并,共3天假日。
可見,清明祭掃對于炎黃子孫而言,是大事、要事、不能不做的事。自古以來,不論是民間或者官方都要舉辦或大或小的祭掃活動,而法定假日的設立,為民眾實現清明祭祖心愿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
又到清明時。今天,隨著兩岸關系穩步向前發展,兩岸炎黃子孫共祭同一祖先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共識,祭祖活動越來越多、活動規模也越來越大,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表達了中華炎黃子孫對祖先的崇敬之情,也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特別是祭拜我們的人文始祖、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軒轅黃帝,河南、陜西、浙江三地還逐步形成了相當規格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和“縉云海峽兩岸共祭軒轅黃帝”活動。此外,清明期間,兩岸各地還相繼舉辦了各式各樣的祭掃活動。
祭拜,是為了不忘先祖;祭拜,是為了祈福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