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


上一次采訪羅文裕,還是2011年。彼時他重拾歌手身份,把過去譜成曲,用不加修飾的嗓音大大咧咧地唱了出來。可惜時過境遷,他不再是當年Y.I.Y.O組合里的美聲小子,歌迷也不太買羅氏“小抒情”的賬,但“還OK啦,不紅就是不紅,另外有一些運氣問題。做好本份,其他的交給市場”。反正,他可以繼續背起吉他,順著這幾年養成的習慣,四處旅行,走走停停。
記得那次采訪中,羅文裕說自己的生命是一首安靜的歌。因為足夠樂觀,他也就真的等來了人生如歌的旋律。2012年,羅文裕決定在北京工作、生活一年。“北京是一個非常繁華的城市,可是人來人往的步調也很快。要感受到這城市的美好,有時候要放慢腳步,然后去體會。”也因這一年的感悟,他在今年出版了一張迷你唱片《苦甜生活》,他將自己多年曲折的音樂歷程和人生歷練的心情寫入歌中,不只勉勵自己要樂觀地面對生活上的困境,也鼓勵每一個人遭逢困境時,堅持到底,永不放棄。仿佛夢想和現實的掙扎交錯,呼應著歌詞,在現實的生活當中,只要我們愿意,夢想還是會在現實的間隙中閃爍著光芒。
未來—直來
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一年,可能因為遠離故鄉,又或者工作事業也還在一個努力的階段,羅文裕對未來有一些茫然。“我真的體會到比如上班族的心情,我寫了一首歌叫《全世界的孤單》,是我在下班時間擠進地鐵里面,融入他們的那種氛圍之中,通過觀察后所寫的。比如寫到加班、賬單,把很多很生活化的文字放進來。”
很多年前,羅文裕也曾有過短暫的上班族生活,然而他發現自己最愛的還是音樂。“其實我覺得我自己的經歷可能跟很多人會很像。這件事情到底要不要繼續堅持,可能有很多的選擇可以讓你不要做這件你喜歡的事,可能為了糊口你就不去做音樂,可是整個過程里面要不斷地調試。當我堅持的時候,一步一步地就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羅文裕在歌中寫得那么淡,淡得那么奢侈;寫得那么真,真得那么稀少。像生活,不轟轟烈烈卻真真切切;像人生,不總是歌舞升平卻百感交集。這世界讓人上癮,卻也總是讓人丟失力氣,難解或無解,還好,此時此刻有人可以了解。坦白講,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所努力的,會不會與報酬成正比。很多人工作很多年后,會反問自己是不是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或許很多都是未知、甚至茫然。羅文裕說,很多時候不要去抱怨,反而認真做好當下的事情,對得起自己,才比較重要。“每個人不管在生活中是賺幾K的薪資,都不要被這個大環境K倒。”他希望每個人都保有對生命的熱血,無論喜怒哀樂,用力抓住每一次夢想。
羅文裕始終覺得音樂能夠在人的心里面產生共鳴,可以激勵人心。新專輯出版后,他決定以“音樂速遞”的形式走進普通人,用歌聲鼓勵每個人。新專輯中很多歌都是描述上班族的心情,羅文裕帶著自己的吉他和小音箱,走進臺北、北京一幢幢寫字樓,唱給每一個普通人。“我會唱一些快歌,就是比較激勵的那種,鼓勵他們。我覺得好像利用那半個小時,就能宣泄他們心里面的壓力。”
美濃的孩子
羅文裕是土生土長的高雄美濃人,4個月大時,只要一哭,媽媽就會把他放在收音機旁聽音樂,瞬間他就安靜下來。他說,從那時開始,音樂就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未受過正統音樂訓練,自學了一手好吉他,學生時期即離鄉背井開始在民歌餐廳自彈自唱,唱出人生第一首創作曲《自然而然》,也唱出了他的音樂人生。
從小就很愛唱歌的羅文裕,天生擁有一副好歌喉,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總是獲得很好的成績,“做歌星”成為他小小年紀的夢想。16歲那年,他為音樂從故鄉美濃北上臺北念書,17歲那年因為想參加吉他比賽而報名學吉他,卻只上過一堂課就再沒去過。那時的他目標極為單一,認定了要組團,便一頭扎進房間,3個月不出門,苦練琴技。“那時覺得上課很無聊,我就自己看書摸索怎么彈吉他,苦練了3個月。”18歲那年,他已經可以在民歌西餐廳自彈自唱一小時了。20歲那年他創作出人生的第一首歌,更貼近“做歌星”的夢想,也順利踏入歌壇。早年憑借流行組合Y.I.Y.O出道,初略風光,卻也因此品嘗過何為速朽。在一段“瘋狂”人生后,他意識到,倘若“不學習什么叫放下,或者謙卑”,就將繼續在低潮徘徊;而徘徊的結果,是喪失夢想的資格。于是,他洗心革面,拎著吉他從頭做起。“其實今天的我們是過去累積而成的,可是未來的我們是從現在開始去改變、去努力的,我覺得就是不要只是停在原地。”
回首從前,羅文裕形容自己的心是“一個黑洞”,“無論丟進去什么都填不滿”。他用寫歌和投資賺來的錢玩網絡球賽,“說白了,就是賭”。他以為,刺激夠了,總有一天會讓黑洞消滅,卻不想刺激本身已經超出了掌控。好比一步錯,步步錯,像“戴著面具說謊,苦苦地逞強,我怎么變得如此荒唐”。后來,他把這段感受寫成了一首歌,名叫《想家》。如今過了而立的歲月,仍輾轉在曲折的人生之路上。他不再盲目地相信所謂使命何如,一次邁一小步,確定了前行的狀態,就縮回閑散的世界里偷樂一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放眼望去,比我好的音樂人實在太多了,但我只能在這個過程里,才會很平衡。”對話:一把吉他×一個聲音
《臺聲》:其實你早在1999年的時候就已經踏入歌壇,現在很多人認識你,倒覺得你是新人。
羅文裕:對,最早是以組合Y.I.Y.O.出道,當時我和歐得洋、黃啟熒在一起。那時還年輕,就是純粹在玩音樂。我覺得如今又以新人姿態回到現實中,說明是音樂一直沒有放棄我,我也從來沒放棄過音樂。就像是多年的朋友一樣,相互關心,相互扶持。當一個人和它建立關系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強的共鳴。我從上中學起就練習彈吉他、組團,后來到外面四處表演、發行唱片,這些事情都是和音樂有關。只是一個歌手會有順風順水的時候,也會有時候會陷入低潮的時候,但是音樂總是能夠帶給我快樂。
《臺聲》:我知道你曾經離開音樂圈蠻久的時間。
羅文裕:有那么一段時間我確實是離開過音樂,大概4年的時間,沒有任何作品。那時候的想法是,當一個人做什么都很容易得到,就不會珍惜。我投資跟音樂完全不相干的產業,比如健康、運動休閑,還有一些會館,甚至車子。但賺了更多錢,反而讓我心里更空。后來所有錢都玩掉了,一段瘋狂的人生啊!不過轉過頭看,如果沒有那種失敗的經驗,我不會知道什么叫放下,或者謙卑。其實那段經歷也成為我的創作能量,讓我更貼近人的需要,累積更多的創作靈感。所以我在2007年的時候,終于重新回到樂壇,發行了自己的新專輯,那時才真的算是“新人”。
《臺聲》:后來是怎么樣的機緣,讓你回到音樂圈?
羅文裕:放棄音樂的那段時光,我過得并不快樂。我做過一次深入的比較,把音樂和生意放在一起對比,結論是不管生意上多么風光,總是沒能給我做音樂的那種心境。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有朋友邀請我去教會,那是我第一次踏入教會。不知道為什么我很感動,后來就寫下了《幸福的距離》,這首歌后來收錄在劉畊宏的專輯中。那是我放棄創作4年后,我再次找回了創作的能量,也是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一首歌。
《臺聲》:你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吉他的?
羅文裕:16歲,臺北大多數中學都有學習吉他的風氣,男孩子都會學。那時談不上多好的技術,練習教室也很破。但真的是有夢想就好,純粹在玩音樂。
《臺聲》:如何發現自己會創作?
羅文裕:我在學生時代就在餐廳彈吉他唱歌,很喜歡音樂。當兵的時候沒事,就亂哼哼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首歌,叫做《自然而然》。比如說一種情緒,一處風景,都會引起人的想象。我覺得創作就是想象力的結果,創作者要隨時觀察、思考,記錄身邊的各種事。態度很重要,要真的很熱愛音樂,才能寫出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