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書燕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611756)
城市綜合性公園,主要是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營建、改造和整理的城市公園。城市綜合性公園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大片的種植綠地,還有各種游憩活動設施,是文化教育、娛樂、休息的場所,對城市面貌、環境保護、人民的文化生活品質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具有文物古跡的城市綜合公園的改造設計涉及到文物古跡的保護和非古跡區域的設計風格與古跡區域的協調統一,在不破壞整體風貌的前提下進行設計。設計前,先確定哪些范圍是必須保護的,哪些是可以設計的場地,避免對古跡造成直接或間接的損害。
對中國傳統造園手法進行研究,是對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一種探索。保護文化古跡,延續城市文化及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是現代景觀設計的必經之路。相對于古典造園,現代城市景觀設計能為城市增添活力,古跡景觀的保護建設能充分體現城市的悠久的歷史。要進行景觀創作,必須在尊重人的基礎上繼承、保護和發展。
(1)尊重場地。具有文物古跡的城市綜合公園是一個特定的環境,具有一定數量的文物古跡,但是在沒有文物古跡的片區要保持風貌協調,因此要尊重場地文脈進行設計。
(2)以人為本。這個原則是設計中重要的原則,任何景觀設計都是為人服務的,只有滿足人的使用需求才能算是好的設計。要以人的需求為主導,同時兼具保持場地的文化內涵。
(3)多學科融合。景觀設計應具備廣闊的學科視野,作為一個優秀的設計方案,除了藝術學、建筑學、規劃學、園林學之外,還要與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旅游學等眾多學科相融合。
中國古典園林為風景式園林,講究完全自由靈活而不拘一格,著重在于顯示自然的天然之美,表現一種順應大自然的風景構成規律。而不同于規整式園林風格,其講究規矩格律、對稱均齊,具有明確的軸線和幾何對稱關系,表現園林總體的人工之美。
在現代景觀設計中,針對具有文物古跡的城市綜合公園,一方面要保持古典園林的風格,另一方面要滿足現代人的使用需求,比如活動空間的設計。設計時可以局部采用規整式園林的形式進行設計,創造出滿足現代人需求的現代城市綜合公園。
(1)調查。環境場地是設計的主體,因此首先對場地有個大概的了解,實地調查環境的條件,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才能較好的把握場地的狀況,利用有利因素,因地制宜。
(2)立意構思。表達設計的中心思想,從適應環境滿足基本功能之外,過渡到更高的理念境界。選擇自然式,采用重復或漸變等多種樣式。
構思形象,在立意的指導下進行具體形態設計。整體構思是場地和環境總體布局和諧統一。軸線清晰,將場地中各個元素有機串聯或并聯,形成清晰的骨架線。軸線確定后,確定各個景觀節點的類型、形式和色彩等。然后確定游覽路線,形成“開始-進展-高潮-結尾”有序環節,起承轉合,使整個路線富有節奏感,結合景觀軸線和景觀節點與環境融為一體。
(3)深入。方案深入是對各個功能區域細節進行進一步考慮和設計,并使各個部分能夠有所聯系,比如山坡處理、石材選用、道路造型設計、亭廊橋等形式設計等。
(4)詳細設計。延續前面的步驟,將所形成的初步成果進行更深層次的細節設計,包括總體方案設計深入和單體方案深化以及局部詳細設計。
公園內部遺留的歷史文物古跡,經過歷史打磨,有較強的歷史文化氣息,包括亭子,碑銘石刻、古城墻、建筑、圍墻、牌坊等等。這些文物古跡是不可再生的,在進行具有文物古跡的城市綜合公園改造設計時,要對這些歷史要素進行保護和再利用,從而維持其自身的完整性和延續性,繼而延續、傳承公園歷史文脈特色。
在對公園進行改造更新時,可以通過歷史留下的文字記載了解當時的歷史情景,同時結合現代人們使用的需求,采取相應的情景復原,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通過紀念性小品、雕塑、歷史景墻等設計,將歷史文化信息通過這些實物形式予以表達,使觀賞者更加直觀的了解公園的歷史文化淵源。
根據具有文物古跡的城市綜合公園的特點,將其設計要素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地形、建筑與構筑物、水景、道路廣場及鋪裝、植物、景觀設施與小品。
在公園中,地形是公園的骨架,地形是一切室外活動的基礎。地形可構成空間的主景或者背景,引導視線;能塑造多樣的活動空間、豐富活動界面、控制游覽速度與游覽路線、組織排水等。
不同地區的園林綠地,因其原始地貌條件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各具特色。場地地形有自然的高低和方向,設計時應根據地形地貌進行小規模開發,適應地形設計方案。如在山地位置設計亭臺,在低洼位置設計水塘,架橋連接兩處不相鄰的場地等。
建筑是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建筑形式代表了公園的文化特色,反映著公園的歷史時期的文化特色和地域風格。建筑的體量、形式與當地文脈密切相連,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建筑文化、建筑形式。
具有文物古跡的城市公園中的建筑,一部分是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筑,另一部分是為滿足游賞、科普、休憩等功能的現代建筑,可仿造古建筑形式而建。
園林設計中的主要建筑形象有:殿、廳、堂、館、軒、榭、舫、亭、廊、樓、閣、臺、塔等,建筑細部設計有墻、門、窗等。與其他建筑相比,園林設計中的建筑更注重裝飾色彩的細膩和雅致,要更有觀賞性,與景觀融為一體。
構筑物設計應與建筑物設計要求相同,但構筑物自身能成為視覺景觀中心,也能起到輔助引導作用。比如牌坊、橋、堤壩、擋土墻、臺階、坡道、墻、隔斷等。
水景是景觀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的自然因素。在不同風格的園林綠地中,山水共同形成的“山水體系”,成為最能反映園林綠地各自特征的決定性要素。中國園林自古以自然山水而著稱,環山抱水之處是極佳的成景態勢,同時也是陰陽相生的辯證哲理。在公園中,水體是不可缺少的景觀要素。水可以構成多姿多態的形式,藝術地再現自然。園林設計中水務必要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哪怕再小的水面也要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點綴岸線。稍大的水面則要筑島架橋,設計堤岸,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有趣味的水景。
城市綜合公園中的道路廣場不僅可以引導交通,還聯系著公園中的各個景區景點。園路作為全園的景觀之一,也成為了公園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因為鋪裝的不同就有不同的質感與導向性;不同的鋪裝圖案構成給人不同的方向感:外散、內聚、導引、旋轉。具有歷史感的鋪裝材質有很多種,比如碎石、片瓦、條磚、鵝卵石等,花式任意,圖案變化無窮。
植物是公園設計中變化最多的一個景觀要素。生長情況取決于當地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特征,這就決定了不同地區的公園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觀。同時,各地區的文化傳統和信仰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園中的植物種類。植物不僅能供人們遮陰納涼,同時還能提供優美的景觀視線,形成動態的季相變化。
對具有文物古跡的城市綜合公園,新增的植物元素由于植株較小,歷史感不明顯,可以采用盆栽和修剪規整的形狀來表達,搭配古香古色的花盆,增加歷史感。
公園內部的小品設施分為休息類、游戲類、運動類、服務類、管理類、觀賞類。休息類包括座椅、休息亭、長廊等。游戲類中,游樂場的設施不能體現公園的歷史文化,因此可以設計有雕塑等來表現文化內涵。運動類中的運動場地和器械比較現代化,因此不予進行深入設計。服務類包括小賣店、公共廁所、垃圾箱、電話亭、飲水臺等,建筑類與古建筑設計樣式相同,其他設施可以采用抽象的歷史符號圖形和比較古樸的材質來表達。管理類包括維護設施(欄桿)、照明設施、標識設施、音響設施、宣傳設施,也可以結合材質和樣式來表達。觀賞類包括景觀石、碑刻、雕塑、公共藝術品,可以與水景、標識設施、照明設施相結合進行設計。
在公園設計中,除了滿足必要的人性化功能、經濟安全以及服務半徑等要求之外,還要做到整體風格協調,適當融入地方歷史文化內涵,反映當地的歷史文化。
具有文物古跡的城市綜合公園設計需要在尊重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設計,運用合理的現代景觀設計手法,對場地進行改造設計,借用仿古元素、圖形及仿古樣式,結合現代景觀設計手法,設計出具有悠久歷史氣息的城市綜合公園。
[1] 王曉俊.西方現代園林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2] 王向榮,林菁.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 孟剛,李嵐,李瑞冬,等.城市公園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4]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5] 陳敏.淺析城市園林設計中歷史文化的挖掘與表達[D].北京林業大學,2005
[6] 周成玲.城市舊公園的改造設計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8
[7] 關午軍.重生·再利用——城市更新中公園景觀有機發展研究[D].重慶大學,2006
[8] 李慧生.城市綜合性公園改造若干問題初探[D].北京林業大學, 2004
[9] 陳玲玲.景觀設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