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芳
(湖北工程學院 教育與心理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創新教師教育模式,提高教師教育質量
——湖北工程學院教師教育改革
劉運芳
(湖北工程學院 教育與心理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湖北工程學院在國務院《關于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意見》的指導下,創新教師教育模式,推進教師教育內涵式發展,在教師教育體系建構、教師教育培養模式、教師教育管理模式、教育教育課程改革等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果,有效促進了學校的教師教育發展,實現了教師職前培養與教師職后培訓的雙重職能,提高了學校的教師教育質量。
湖北工程學院;教師教育;改革
湖北工程學院是在原湖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孝感大學、武漢師范學院孝感分院、孝感師范專科學校、孝感學院的基礎上,于2011年更名,發展起來的地方綜合性大學。近年來,學校在著力轉型發展工程類專業的同時,繼續發揚長期積淀的師范教育傳統優勢,深刻體現教師教育新內涵,在教師職前教育規模縮小,教師職后教育終身化的教育大背景下,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為指導,貫徹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于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意見》(教師[2012]13號)的精神,不斷深化教師教育改革,推進教師教育內涵式發展,全面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努力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實現教師職前培養與教師職后培訓的教師教育功能。
湖北工程學院認真履行教師職前培養和教師職后培訓的教師教育職能,構建了覆蓋教師職前培養與教師職后培訓的教師終身發展通道。
1.職前教師培養,學科門類齊全。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和教師總量的發展,我國的教師職前教育規模普遍縮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湖北工程學院的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總量也明顯減少,自2011年以來,每年師范生人數總量都在一千二百人以內,教師教育成本逐年提高。但是為了滿足學生求學的個性化差異,也為了滿足中小學對教師人才多樣性的需求,湖北工程學院繼續進行學科門類齊全,涵蓋中小學各學科的教師培養工作。目前,學校開設有本科和專科兩個教師教育層次,共有14個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接受教師培養,分別是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英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音樂學、美術學、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教育技術學、體育教育等,湖北工程學院繼續發揮原“師范”教育優勢,每年為中小學輸送各科所需的教師專業人才。
2.職后教師培訓,助力教師終身發展。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知識更新、教育技術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常常使在職教師面臨各種教育挑戰,職后培訓是在職教師提升專業技能,適應新的教育形勢的必需要求。湖北工程學院在“一主兩翼”(堅持以普通本科教育為主,積極開展研究生教育和成人職業教育)的發展思路指導下,在“成人職業教育”歸口下,構建了教師職后培訓的終身教育體系。學校的成人職業教育學院在進行長線的學歷教育的同時,積極開展基于地方基于單位需要的主題性發展性短期培訓,建立了具有時效性特征的教師職后終身教育發展通道。成人職業教育學院積極開發本校教師資源,同時主動走出校門,與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等建立聯合教師培訓新機制,發揮教學一線的優秀教師和企業高級工程師在培養“雙師型”教師中的作用,以提高教師的實踐操作技能為目標,建立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中心。成人職業教育學院在多年的培訓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非統一”為特色的靈活適應社會需求的培訓模式,所謂“非統一”即培訓時間長短不統一、培訓地點不統一、培訓主題不統一,目的在于為中小學校和在職教師提供切合需要的個性化服務。湖北工程學院實施的“中小學教師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幼兒教師培訓”、“小學音樂教師培訓”、“中學英語培訓”等,為提高在職教師綜合素質,輸送特殊崗位教學人員做出了貢獻,充分實現了高等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湖北工程學院有深厚的教師教育基礎,積累了豐富的教師教育經驗,同時,也重視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進行教師教育改革。為切實體現教師教育的系統性、專業性、開放性、終身性特征[1],湖北工程學院在改革中逐漸形成了適應不同培養對象和培養任務的多種教師教育培養模式。
1.職前教師“1+2+1”培養模式。湖北工程學院先后探索了“3.5+0.5”、“1+2.5+0.5”、“1+1.5+1+0.5”等多種教師教育培養模式,這些模式在課堂教學課程的順序設置上有不同,但都執行半年實踐性課程即8周實習加8周畢業論文的學時分配。從學生的實習反饋看,8周實習時間被認為是“剛進入角色,實習就結束了”,并沒有從實習中真正掌握教學的基本流程和規范,更無法領悟教學的精髓。2012年以來,為實現“寬基礎、專業化、強技能”的教師教育培養目標,湖北工程學院探索“1+2+1”的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即學生集中一年的時間開設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集中兩年的時間開設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包括教育見習、教育行動研究與實踐等,集中一年的時間進行教學實習與畢業論文撰寫。由于學生的實習實踐以一年為單位,學生在實習環節中能承擔具體教學崗位,獨立參與教學,在完成具體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規范教學流程、把握教學技巧、了解學生特點、學習和學生相處與溝通,學會班級管理等。“1+2+1”模式實行3年來,從實習驗收的實際效果看,學生的教學語言、教學程序、教材處理、課堂組織等教學技能技巧明顯提高,教師角色“老練”程度增強,畢業入職速度加快,得到學生和實習學校雙方高度認同。
2.教師資格考試培訓,教考分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完善并嚴格實施教師準入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國家制定教師資格標準,提高教師任職學歷標準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師資格證書定期登記制度”。2011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改革和定期注冊試點在浙江、湖北兩省率先啟動,2012年擴大到河北、上海、海南、廣西等6個省(區、市)。試點工作內容涵蓋統一教師資格考試標準和大綱;完善考試科目設置,突出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考查;將考試命題和組織工作交給專業考試機構承擔,增加考試公信力;師范畢業生不再直接認定教師資格,統一納入考試范疇;破除教師終身制,5年一認定,加強對教師的師德、培訓和工作業績的考查等。2015年開始,教師注冊制度將全面推開,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再直接認定教師資格。根據國家教師資格認證的新舉措,湖北工程學院積極主動應對,在進行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改革的同時,大膽確立了“實施教師資格考試培訓,教考分離,面向社會”的策略,由湖北工程學院教育與心理學院實施面向學生也面向社會的教師資格考試培訓,不僅破解了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考證難題,避免了教師教育的“應試”傾向,還擴大了社會服務輻射功能,為有志教育事業的非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培訓機會和條件。
3.試點改革,探索導師制。為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湖北工程學院以教育與心理學院為試點,于2013年在教育與心理學院的小學教育專業開始試行“導師制”。導師制追求“全方位”培養學生,集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指導、專業成長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大學日常生活指導等責任與權利于一體,并實行管理模式的創新,實現“學生專業學習在學院,生活學習在書院”的充滿活力與思想自由的大學學習與生活方式。“導師”不同于老師,他比老師“管的寬”;“導師”不同于輔導員,他比輔導員更貼心。教育與心理學院正在進行的“導師制”,已經完成了學生的生活狀況、學習特點、人格等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完成了導師與學生的互選,確定了導師職責、管理模式、運行進程等前期工作,并已經進行了一年。一年來學生與導師的互動頻繁,如職業生涯探討、讀書報告、談心日志等等都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對增強學生的方向感、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與安全感、促進學生的學習發揮了重要作用。
4.置換研修,雙向發展。湖北工程學院為切實執行師范院校的基礎教育服務功能,于2010年,即“國培計劃”開始的第一年,參與“國培計劃”競標,成為“國培計劃”“中西部項目”置換脫產研修項目的組織實施單位。先后有來自隨州市、十堰市、襄陽市、荊門市、咸寧市和孝感市等多個地方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的多學科的農村骨干教師700余名參與培訓。培訓過程中,湖北工程學院為培訓學員設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在實踐技能培養的課程體系,邀請來自全國的優秀教育專家和來自全國教學一線的優秀專業教師為學員講課。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三結合”即理論學習與實踐研習相結合、專題學習與交流研討相結合、觀摩考察與反思體驗相結合的研修方式,在專家報告、名師示范、中學觀摩、視頻教學、分組討論、即時訓練、教學沙龍、“影子培訓”等多種研修方式中,切實提高了培訓學員的教育技能和理論修養,提高了學員的綜合素養。這些返校后的骨干教師正在各學校、各學區、各學科發揮“種子教師”的價值,深刻影響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質量。在進行“種子教師”培養的同時,湖北工程學院的學生到相應學校進行崗位“置換”,置換培養使職前學生有真正的“教學”舞臺,在真正的崗位教學中,學生增強了角色意識、崗位意識,培養了實際教學能力、課堂組織能力、師生交流能力,同時,更明確自己的職業優勢與職業不足,置換實習成為湖北工程學院多樣化培養模式的一個新模式。
管理模式創新是教師教育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保障,湖北工程學院積極進行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創新,為教師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
1.建立教學督導制。湖北工程學院建立學校、院系二級教學督導制,在學校和院系兩個層面成立督導小組。督導小組由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師構成,承擔聽課、評課、質量檢查、質量評估、紀律檢查多項職能,全學期覆蓋教師教學進程。督導教師在發現和推廣優秀教師的經驗、發現和糾正教師存在的問題、維護正常教學紀律、對學校教學工作進言獻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質量保障體系。
2.建立專業首席負責制、課程教授負責制。湖北工程學院建立的“兩個負責制”把專業發展、課程建設落實到具體的教師本人,通過嚴格的遴選,通過經費支持,實現負責人的“責任、權利、利益”三位一體,既發揮了專家教授的潛能,也激發了專家教授的責任意識,有效推進了教師教育專業發展和教師教育課程建設。
3.建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提高教師教育質量。湖北工程學院建立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以“協調發展、共同發展、終身發展”為服務原則,通過能力提升、教學評價、教學研究和教學咨詢等工作,為教師創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與資源共享的平臺,營造良好的教學文化氛圍,豐富教研教改成果,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服務。“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組織的教學經驗交流會、教學沙龍、教學示范、教學競賽等,促進了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是教師教育培養質量的重要制度保障。
湖北工程學院把課程建設作為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落腳點,積極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在教師教育課程結構調整、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課程資源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
1.優化課程結構,強化教師教育課程。在我國傳統的師范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學科專業知識所占的比例太大,而教育專業知識所占的比例太小,學科教育的內容占到了90%-92%,而教育理論與實踐內容僅占8%-10%。這種課程體系難以真正實現教師的專業化。在美國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學科內容占60%,教育理論與實踐占37%,在英國,兩部分內容的比例是各50%[2]。湖北工程學院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努力構建符合教師教育規律,體現教師教育特色的新的課程體系,減少“本體性知識”(主要是學科專業知識,即要教給學生的知識),擴充“條件性知識”(主要是教育專業知識,即如何教、如何引導學生學的知識),加強對教師教育專業技能的訓練,使教師真正成為適應新課程教學、遵循學生身心規律、引領新時代教育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專業人員,實現教師職業的“專業化”。2008年,湖北工程學院對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結構進行大的調整,重點體現在擴展教師教育公共理論課程,增加實踐學時。具體是,將傳統的教師教育理論舊4門擴展為新7門,將實踐課程占比調整為15%。*參見湖北工程學院本科培養方案2008版.新7門課程即當代教育學,學與教的心理學、學科教學論、教師口語、教育技術學、研究性學習指導與管理、教育實習。其中研究性學習與管理為當時全國首設課程,而將“教育學”名稱調整為“當代教育學”、將“心理學”名稱調整為“學與教的心理學”也反映了湖北工程學院對傳統教育學與心理學課程在內容與課程目標追求上的改變。
2.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校鼓勵教師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參與式、情景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提高學生思考能力,還思考空間給學生。同時注意靈活的教學方式與嚴謹有效的課堂秩序的辯證統一,避免以改革教學方法為名,行“放羊”之實的事情發生,保障課堂教學質量。湖北工程學院的課堂管理的嚴謹頗為出名,學校嚴禁教師遲到早退,實行教學事故在教師評優、職稱評審等多方面的“一票否決制”,教師們也時有“怨氣”,但從長遠的眼光上看,也正是這種管理使湖北工程學院的教師形成了尊重課堂、尊重講臺的良好教學風氣。湖北工程學院還通過積極進行課堂有效性研究,通過教學督導、教學沙龍、教學競賽、師德典型示范、名師課堂、獎懲制度等保證課堂的嚴肅性與教學效果的有效性。
3.加強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建設。湖北工程學院積極進行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建設,在進行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同時,充分認識公共教師教育理論課程的更廣泛的影響價值,重點進行公共教師教育理論課程建設,其中“當代教育學”于2007年建設成為湖北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2013年建設成為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當代教育學”課程團隊為湖北工程學院首批教師團隊;“學與教的心理學”和“研究性學習指導與管理”均已建設成為湖北工程學院精品課程。
4.聯盟互動,優質資源共享。在線課程,MOOC,是現代技術帶給教育的一場革命,通過聯盟互動實現優質在線課程資源共享,是現代課程教育的必然趨勢。2013年,湖北工程學院加入“湖北省教師教育聯盟”,2014年,湖北工程學院加入“湖北省教師教育網絡聯盟”和“全國地方高校UOOC(優課)聯盟”。這些舉措是湖北工程學院應對挑戰并抓住MOOC帶來的發展機遇,促進地方高校協同創新、合作共贏而做出的主動應對,是順應當前教育教學領域重要變革的積極選擇。湖北工程學院正積極探索網絡教育環境下教師教育專業跨界培養機制,根據聯盟“共創、共擔、共享”的原則積極參與聯盟UOOC建設,積極推動聯盟學校之間的教師互訪、學生互換、課程互通。使我校學生通過平臺享受校外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教育需求,同時創造條件讓我校的優秀教學資源脫穎而出,為更多的學生提供知識服務,更大層面地服務于我國的教師教育事業。
湖北工程學院正以國家教師教育改革大局為背景,積極貫徹國家各項教師教育政策,通過培養體系的建構,通過培養模式的改革、管理模式的改革和課程教學改革,全面推進教師教育發展,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為湖北省乃至全國的教師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1] 黃崴.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的轉型[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6):14-16.
[2] 辛濤,申繼亮,林崇德.從教師的知識結構看師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6):12-17.
(責任編輯:張曉軍)
2014-06-28
湖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北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規劃課題(jsjy201311)
劉運芳(1966- ),女,湖北應城人,湖北工程學院教育與心理學院教授。
G649.21
A
2095-4824(2014)05-0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