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石家莊學院 政法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35)
傳統中國家庭代際關系的核心是“反哺”,費孝通將中國代際關系與西方代際關系分別概括為“反饋模式”和“接力模式”。[1]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國人的代際關系是子女必須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贍養老人是子女的責任,這種反饋式的代際關系被稱為“哺育”與“反哺”。“父慈子孝”是中國傳統社會理想的家庭關系模式。[1]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和市場轉型的深入,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農民不再固守土地,農村社會進入一場史無前例的社會變遷中。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在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農村傳統的鄉村文化逐步衰落,傳統的倫理、道德在發生裂變,老人在家庭的地位日趨下降,家庭重心下移,在代際關系上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本文從轉型期農村社會變遷的視角出發,探討農村代際關系的現實狀況。
在傳統中國,生育子女有著“養兒防老”的目的。代際通過“撫育”與“贍養”之間的交換達到平衡。在儒家思想中,道德的核心在于對父母的孝順,孝順包含著子女對父母的責任。子女必須尊敬和服從父母,并在父母年老時贍養他們。[2]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主要憑借農業生產經驗進行生產,年長者由于經驗豐富,對子女的生產、生活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子女的社會化也是在父母的指導下完成的,老人在家庭中具有重要地位與權威。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與城鄉壁壘的打破,農村的年輕人外出就業,他們掌握了先進的知識與信息,老年人的經驗卻相對落后,老人的社會地位與家庭地位受到質疑。
目前,在農村地區,老人對子女有著無盡的義務。首先要把子女撫養成人,兒子長大后,還要為兒子蓋房子、娶媳婦。近年來,隨著婚姻習俗的變遷,女方向男方要的結婚彩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逐年增加。以河北省東南部的衡水地區為例,在當地農村,老人為兒子蓋房子、娶媳婦是父母應盡的義務。當地結婚費用較高,見面禮、結婚定日子的彩禮加起來需要七八萬元。除婚姻費用之外,父母還要在兒子結婚之前建一棟新房,如果沒有新房,女方一般不會同意,甚至在當地都沒有人提親。除此之外,在兒子剛結婚經濟不富足的時候,老人還要為兒子的家庭提供經濟支持,等有了孫子后,還要擔負起照顧孫子的責任。另外,兒子婚后一般與老人分開居住。在父母喪失勞動力之前,子女不需為父母負擔任何生活費用, 一旦父母喪失了勞動能力,便只能在兒子家庭獲得最低的生活保障,難以獲得生活照料與精神慰藉,剩下的日子大多不會太長,因此,子女真正為父母承擔的義務遠不及父母為子女操心時的責任。[3]
在傳統的倫理觀念中,尊老和愛幼是同時被關注和強調的,老人在家庭中具有一定的權威和地位,處于中間狀態的中年人要給予他們同等的關愛與照顧。從某種程度上講,代際關系的重心支點處于中間位置。但是隨著近年來農村傳統倫理觀念的淡化,老年人的地位與權威受到質疑,出現了重點關注下一代的現象,表現為尊老不足而愛幼有余。[4]
隨著農村生產、生活的變遷,農村居民的價值觀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傳統的家庭文化逐漸衰落。很多年輕人更多地尋求個體生活的舒適化與便利化,不愿意為老人作出一些犧牲與讓步。這導致很多年輕人結婚后不愿意與老人生活在一起,更傾向于分家另過,或不分家而單獨居住。在農村,核心家庭占大多數,大部分老人都是單獨生活,尤其是一些喪偶老人,單獨居住與生活,與子代的關系并不緊密。這樣的生活狀態給老人生活帶來了很多意外風險。
在農村還存在代際關系緊張現象。所謂代際關系緊張,是指代際雙方中至少有一方對自己當前所處位置不滿,并試圖改變關系現狀,其中可能伴隨著代際摩擦與沖突。[3]代際關系中比較容易引發關系緊張的當屬婆媳關系。傳統的婆婆強、媳婦弱的代際關系向媳婦一邊傾斜。在大部分農村地區,雖然兒子結婚要支付給女方高額的彩禮,還要給兒子蓋好房子,幫助照顧孫子等,但是隨著農村青年女性權利自主意識的提高,大部分兒媳對于老人的付出并不認同,認為這是老人應該為兒子家庭所做的。由于結婚前并沒有太多的情感聯系,婚后又不生活在一起,所以大多數兒媳與公婆之間并沒有太多的感情。而作為大家庭的成員又要有密切的聯系,生活習慣的不同、價值觀的差異,導致以婆媳關系緊張為特征的代際關系緊張。這種現象在農村地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突出表現在對老人的贍養、對孫子女的照料等問題上的矛盾與糾紛。隨著家庭的核心化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在核心家庭中主導能力增強,具有家庭事務的決策權,由于公婆與兒媳原本來自于不同的家庭,所以兒媳對公婆遠沒有對娘家父母的感情深厚。但是在農村傳統倫理下,媳婦已經成為婆家的主要成員,理應對公婆孝敬,公婆也認為媳婦要贍養自己、尊重自己、體貼自己。但是由于缺乏情感基礎,兒媳與公婆之間難以做到互相理解與體諒,所以容易造成家庭矛盾。
在傳統的代際關系中,子代對親代的贍養是農村代際關系的重要內容。但是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老人的贍養水平并沒有得到提高。相反,隨著年輕人從業形式的變化,家庭養老遭遇危機。在傳統農業社會中,親代完全依賴兒子養老。對兒子來說,這一贍養邏輯是建立在父母對自己有養育之恩上,贍養是一種回報。而對兒媳來說,夫婦是一體的,丈夫應盡贍養責任的對象——父母(公婆),自己也義不容辭。但實際上,她更在意公婆在能勞作時是否對自己有所幫助,以致在贍養態度上有所表現。[5]筆者在很多農村地區調查發現,多數農村老人在自己有勞動能力時,基本不需要子女對其進行生活照料和經濟支持,憑借自己的勞動掙得一份收入養活自己,同時還盡量幫助子代家庭做一些事情。在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時,他們才需要兒子家庭盡養老義務。但是,目前農村老人的贍養問題不容樂觀。首先表現為對老人基本需求的忽略。父母年老以后,都需要子女在情感上給予更多的關照,但是很多年輕人不愿意與老人多交流,經常嫌棄老人嘮叨。老人在生活方面也需要子女關心,但是年輕人多數只關注自身的利益需求,說活、做事不顧及老人的心理感受。其次是對老人基本權利的侵犯。老年人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有著獨立的權利訴求。在農村,一些喪偶老人生活孤獨,希望再婚找到生活的伴侶。但是很多年輕人不顧老人的權利需求,對老人再婚問題進行再三阻撓,干涉老人的生活。把老人的積蓄及財產視為自己的私有物品,剝奪老人對財產進行重新分配的權利,一些年輕人甚至對老人的人際交往進行干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到城市務工。他們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出行方式不斷改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受城鄉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個人主義意識和主體意識上升,對家庭的責任感被對金錢的吸引力所代替,對物質條件的追求成為家庭的主要目標,在人際交往中呈現出更多的經濟理性,不分情況地重利益輕感情。在對待老人上,傳統的倫理觀念弱化。面對相對健全的城市養老體制和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人們極易在巨大的反差中產生心理失衡。在傳統的倫理觀念中,人們把對父母的贍養看成是自己無可推卸的責任,而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導致的福利不均改變了農民先前的觀念。在社會保障體制和社會保障政策尚無力全面顧及之時,就已經在心里把這部分責任讓渡給社會了。[6]
在傳統社會中兒童的社會化主要在家庭中完成。父母通過言傳身教,使代際關系的平衡性延續下去。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兒童的學校教育成為社會化的主要形式,學校教育的內容一般是現代性的科學知識,對兒童及青少年灌輸的更多的是個體自由、權利平等等,而缺乏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的教化。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及青少年缺乏對“孝”的內容的傳承與傳統性的倫理道德的繼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視這些為封建糟粕。這使得傳統的尊老、敬老失去了傳承的渠道。文化程度本來就不高的農民群體,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之下,失去了辨別善惡的能力,也沒有正確的價值指引。道德教育,尤其是家庭美德教育途徑的缺失造成孝道失傳,而孝道的失傳會使本應平衡的代際關系失衡。[7]
隨著農村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村的傳統道德習俗逐漸弱化,農民更多地成為追逐個體利益的行動者。市場經濟帶來農民對金錢的日趨重視和對生活享受的追求,鄉村共同體逐漸離散化,傳統的尊老、敬老的風氣逐漸淡化。農村的代際關系呈現出新的特征,代際關系不平衡,親代為子代付出較多,而子代回報較少,代際關系重心下移。青年人為追求個體生活的自由不愿意與老人居住在一起,代際關系疏離。由于老人贍養、孫代照顧等問題,兒媳與公婆之間容易發生家庭矛盾,引發代際關系緊張。在一些農村地區,老人的贍養狀況并不樂觀,缺乏生活照料與精神慰藉。在此狀況下,在國家層面應加強對傳統代際關系回歸的引導,在親代與子代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以加強親情溝通為基礎,建立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的代際關系。
[參 考 文 獻]
[1]費孝通.家庭結構變動中的老年贍養問題——再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J].北京大學學報,1983(3):7.
[2]趙爽.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的變化:文化與結構結合的路徑[J].青年研究,2010(1):48.
[3]賀雪峰,郭俊霞.試論農村代際關系的四個維度[J].社會科學,2012(7):73.
[4]王樹新,馬金.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代際關系新走向[J].人口與經濟,2002(4):19.
[5]王躍生.農村家庭代際關系理論和經驗分析——以北方農村為基礎[J].社會科學研究,2010(4):118.
[6]武卉昕,王萍.當代農村孝道流失的社會原因探析[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