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鵬
(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檢察院,北京 101300)
聯合國麻醉品管理局在2001年就曾明確提出:“毒品正通過互聯網銷售。私人聊天室正被毒品商利用。人們在互聯網上正面臨著毒品的威脅。”[1]目前,傳統的犯罪正逐步向網絡虛擬空間滲透,毒品犯罪也不例外,通過互聯網提供制毒配方和易制毒化學品、通過手機短信進行毒品交易等網絡毒品犯罪已出現,網絡毒品犯罪已成為全球毒品犯罪的最新發展方向。2011年10月,我國首例利用網絡虛擬平臺進行毒品違法犯罪活動的“‘8.31’特大網絡吸販毒案”被公安機關成功破獲,該案覆蓋我國31個省市區,涉案12125名嫌疑人,繳獲毒品308.3千克。[1]其范圍之廣、涉案嫌疑人之多、繳獲毒品數量之大都是非常罕見的。
1.通過網上交易和快遞運輸方式販賣、運輸毒品
依據毒品流行的時間順序,理論上將毒品分為傳統毒品和新型毒品。傳統毒品一般指鴉片、海洛因等流行較早的毒品。新型毒品又稱“實驗室毒品”“化學合成毒品”,主要指冰毒、搖頭丸等人工化學合成的致幻劑、興奮劑類毒品。[2]由于新型毒品的主要消費對象是年輕人,而這些追趕時髦的年輕人大多喜歡上網,所以毒販們大多以互聯網為工具,采用暗號或密碼進行網上交易、網上結賬,進行毒品經營與交易。
目前網上販賣、運輸毒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一是“網絡虛擬店鋪銷售+支付寶付款+專業物流配送”。犯罪分子首先建立一個網站并申請一個網絡域名,然后再向淘寶等網絡交易平臺申請開設網店,這樣網絡虛擬店鋪就成功設立。在虛擬店鋪中,犯罪分子會發布一些有關新型毒品的信息,懂行的買家看到信息后就會主動上門,待交易談妥之后,買家通過支付寶將貨款支付并留下詳細地址和聯系方式。隨后,賣家就會找到專業的物流公司將新型毒品快遞給買家。物流公司往往不會仔細檢查所配送的物品是否違規,另外,由于新型毒品大多以香水、藥品出現,即便物流公司認真檢查,也很難識別這類新型毒品。二是“網絡聊天工具推銷+郵局匯款+快遞配送”。除了通過網店公開銷售外,還有一些犯罪分子通過網絡聊天工具(如QQ、微信、飛信、MSN等)發送毒品信息,而且發送時往往采用暗語或者密碼的形式,普通人很難識別,但行家里手一看便知是在銷售毒品。買賣雙方通過網絡聊天工具確定交易相關的內容,然后買家按照賣家的要求通過郵局向其匯款,賣家收到款后,就會通過快遞公司運送貨物。此種類型的交易往往都是在熟人之間或者經熟人介紹后進行。三是“電子郵件群發毒品信息+確定買家+快遞配送、貨到付款”。犯罪分子首先通過一定的手段,購買大量個人信息,然后通過電子郵件群發軟件向其得到的電子郵件地址群發毒品信息。同時為了避免所發的電子郵件被對方自動設定為垃圾郵件或者所發送的電子郵件地址無效,垃圾郵件的制造者將發出自動收集程序到網絡公告板和消息板上,一方面將毒品信息成功發送給對方,另一方面對電子郵件地址進行有效確認。如果電子郵件收到了對方的回復,犯罪分子往往再確定其他聯系方式。確定買家后,犯罪分子將毒品交予快遞公司并采用貨到付款的方式進行毒品交易。
2.通過電子郵件將毒品配方傳送到國內
制造新型毒品的國外不法分子在實驗室研制出新型毒品或其衍生物的配方,但由于所在國對制造該類新型毒品管制比較嚴格或者為了避開警方的視線,所以他們往往通過電子郵件將新型毒品的配方傳送到我國,販毒分子通過購買配方在國內大肆加工制造新型毒品。
3.網絡吸食毒品
海洛因等傳統毒品為抑制類毒品,通常在家中等私密場所獨自吸食,而合成毒品為興奮類毒品,吸食后有社會交往的沖動和欲望,通常是集體性吸食。以往吸食地點多發生于休閑娛樂場所,隨著公安機關打擊力度加大,逐漸轉移至賓館、出租屋等更加私密的場所,并最終出現在網絡中。
犯罪嫌疑人通常先制作一個網站,申請域名和虛擬主機,然后上傳網站,構成遠程站點,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上傳涉毒內容,并將網站分為十人房、百人房等各種類型的“涉毒房間”。每個“房間”都有一名房主,主要負責進入本房間人員的審核和收費工作。凡進入“涉毒房間”的,必須是熟人或者是經熟人介紹的,在“房間”里可以表演吸毒或者交流吸毒的感受,也可以進行毒品交易。
1.網絡毒品犯罪多為新型毒品
新型毒品是與鴉片、海洛因等傳統毒品相對應而言的,多指人工合成的致幻劑、興奮劑類毒品,包括K粉、搖頭丸、曲馬朵等。新型毒品具有鴉片等傳統毒品所不具備的特性:易制造、成本低、易攜帶、易服用、易隱藏。這些特性恰好與網絡毒品犯罪所需要的隱蔽性等特點相契合,為網絡毒品犯罪提供了便利。
2.網絡毒品犯罪手段更隱蔽,形式更多樣,移動性更強
(1)網絡毒品交易時間短,不留痕跡,隱蔽性強。在網絡販毒中,毒品犯罪的時間長則幾分鐘,短則幾秒鐘。這種超短時間的毒品交易使得犯罪分子一方面可以迅速躲過禁毒人員的偵查,另一方面也可以多次作案而不被察覺。另外,網絡毒品犯罪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無論是主體還是場域都是虛擬的,只有電腦主機、計算機終端、路由器、交換機和線路等存在于現實空間中。由于沒有現實的、有形的場所,在網絡中進行毒品交易很難被發現,也不會留下太多的痕跡,因而也就不易被偵破。
(2)網絡毒品犯罪的方式多樣。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各種聊天軟件、通信工具應運而生,犯罪分子利用QQ、飛信、電子郵件、微信、MSN等工具傳輸毒品信息,進行毒品交易。
(3)網絡毒品犯罪的移動性更強。一方面,犯罪分子往往不會固定在同一臺電腦或者同一個網絡進行毒品犯罪;另一方面,犯罪分子也不會固定在同一地點、同一城市進行毒品犯罪。由于網絡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犯罪分子不會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進行毒品犯罪。
3.網絡毒品犯罪的對象群體低齡化
網絡上進行交易的多是新型毒品,而新型毒品的主要對象是青少年。在廣東省查獲的吸食新型毒品人員中,年齡最小的僅為13歲。在眾多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員中絕大多數是青少年,浙江省公安廳數據庫中的1609名吸食新型毒品人員中,35歲以下的占86%。吸食搖頭丸、氯胺酮(K粉)等毒品場所由迪斯科舞廳、KTV等逐步向茶藝吧、咖啡廳、酒店、賓館等場所蔓延。[3]
4.網絡毒品犯罪的覆蓋范圍更廣
傳統的毒品犯罪覆蓋的范圍較小,主要集中在我國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即便是在國外,毒品犯罪所覆蓋的范圍也僅限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然而,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毒品犯罪分子通過網絡平臺建立了聯系,跨國毒品犯罪已經形成。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八大販毒集團,這些販毒集團通過網絡相互聯系,互通有無,網絡使得毒品犯罪覆蓋的范圍更廣,毒品交易也更安全。
毒品已成為危害人類社會的國際公害,努力消除毒品對各國、各民族經濟、政治發展的危害,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綜觀國外對毒品犯罪執法的實踐,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與參考之處。
隨著毒品犯罪的形勢發展,各國均適應形勢建立了應對毒品犯罪的專門機構。
1.美國
美國在1972年由國會批準成立專門的特別小分隊“幻影狼”來應對毒品犯罪,其主要職責是打擊毒品走私犯罪。1973年美國成立了聯邦緝毒署,隸屬于司法部。聯邦緝毒署對打擊毒品買賣和濫用進行統一指揮,其工作重點是切斷毒品流通渠道,尤其是外來毒品的渠道,并摧毀國內非法毒品貿易網的最高層,幫助州和地方警察阻止非法毒品流進其所轄區域。1995年聯邦緝毒署建立了20個機動執法隊(MET),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毒品犯罪的活動。
2.英國
英國政府注重發揮地方禁毒組織的力量。英國政府在地方上力求將內政、教育、衛生三個部的資源和專家整合起來,在各地設立禁毒行動隊(Drug Action Teams),以推動地方上各種禁毒力量的合作。20世紀80年代至今,英國政府更多地強調地方多種力量的參與,除了毒品專業人士外,當地政府、緝毒警察、禁毒志愿者、禁毒專業機構、社區等力量都被納入對付毒品的陣營中來,民間非政府組織,如志愿禁毒機構和居民社區,在禁毒和打擊毒品犯罪工作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3.其他國家
荷蘭、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采取了設立專門的禁毒機構等相似的措施來確保禁毒有效性。如澳大利亞在1991年建立了毒品酒精策略部,隸屬于維多利亞州警察局的社會發展部。該機構被賦予禁毒工作的多項任務,從獲取毒品犯罪信息到偵破毒品案件,從對緝毒警察的專項業務培訓到開展全民毒品預防教育,從對涉毒犯罪分子開展毒品受害評估、咨詢、教育、培訓等減低危害的工作到搜集、評估和形成毒品走私及相關犯罪的數據信息,從而預測包括毒品使用在內的相關毒品形勢的發展趨勢等,凡是和毒品相關的工作都被該機構囊括其中。
現代毒品犯罪與傳統的毒品犯罪不同,尤其是網絡毒品犯罪具有高專業性、高智能性、高隱蔽性等特征,毒品犯罪偵查部門僅憑現有的偵查手段去發現、查辦網絡毒品犯罪案件非常困難。毒品犯罪網絡情報信息機制的構建,可以將毒品犯罪的各類情報信息引入案件偵辦的各個環節,為偵查人員提供翔實、準確的情報信息,幫助他們精確、高效地開展偵查工作,節省辦案成本,提高辦案效率。
在美英等發達國家,情報信息在犯罪偵查中,尤其是在毒品犯罪偵查中,被賦予主導地位,如: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就提出“情報信息主導警務”;美國聯邦調查局設立了大量的專門情報機構,如國家刑事犯罪信息中心(NCIC)、美國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埃爾派索毒品情報中心、美國犯罪歷史記錄中心(CHRI)等,在各類犯罪偵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4]
美國應對毒品犯罪的情報專門機構有埃爾派索毒品情報中心和阿爾帕索情報中心。成立于1974年的全美最大的緝毒執法現場業務提供信息服務機構阿爾帕索情報中心便是應對毒品犯罪最為重要的情報信息系統。該系統由DEA(美國禁藥取締機構)、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等15個聯邦政府機構的人員組成。該情報中心內含信息量極大的內部數據庫,該數據庫不僅囊括美國國內所有的犯罪信息和資料,也包括有關的非犯罪資料,比如所有進入美國的飛機、車輛、船舶號次、飛行員、飛行計劃的資料,以及所有進入美國的外國人在美居住的信息,從哪里來、乘什么交通工具、住在哪兒、什么時間走,只要45秒鐘就可以從系統中檢索出來。[5]
對市場上毒品交易的確切位置以及經常進行毒品交易地點的掌握對于偵破毒品犯罪案件意義重大。美國建立了毒品市場分析系統(DMAP),可以幫助緝毒警察成功偵破毒品犯罪案件。該系統是一種高技術的信息地圖系統,它能夠通過重點分析和調查吸毒者經常購買毒品的地方以及收集逮捕毒品犯罪分子的有關信息和數據,犯罪和交通事故等的情報線索幫助緝毒警察確定、發現和追蹤毒品犯罪分子。毒品市場分析系統(DMAP)同時還向第一線的警察反饋信息,綜合分析警察、公民提供的有關情報,并將結果輸入電腦。
應對網絡毒品犯罪既是一個法律問題,也是一個技術問題,需要多部門通力合作,從源頭治理。
網絡毒品犯罪利用的就是網絡技術進行毒品交易,對其進行規制,技術手段必不可少。
1.網絡監聽、定位技術的使用
網絡監聽是網監部門常用的一種收集信息數據的手段。通過相應的工具,網監部門可以監視網絡的信息傳輸。網絡監聽還有一個更大特點就是它可以在網絡上的任何一個位置實施。如果通過網絡監聽發現了毒品信息的傳輸,網監人員一方面可以迅速阻斷信息的傳輸,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對毒品信息的來源進行定位,從而找到信息傳輸的服務器。當然,網絡監聽只能監聽同一網段的主機,對于不是同一網段的主機無能為力。
2.網絡防火墻的構建
網絡防火墻是指計算機系統內部與互聯網接入服務商提供的外部網絡系統之間的一種過濾屏障。通過防火墻,可以將已經設定的危險信息和未經過授權的服務請求進行過濾,防止非法數據入侵用戶主機。例如,網絡服務商可以將毒品信息設定為危險信息或者未經授權的信息,這樣該類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就會被阻止在防火墻之外,防火墻也可以保護用戶的系統安全。
3.網絡傳輸線路中竊聽技術的使用
盡管在同軸電纜、微波或者衛星通訊中要竊聽其中指定一路的信息是困難的,但是從安全角度考慮,沒有絕對安全的通訊線路。銅電纜、雙絞線、光纖或者無線方式引入新的物理安全暴露點,通過被動式搭線竊聽、主動式無限仿冒以及利用計算機通訊設備天然存在的電磁泄漏都可以竊取信號。雖然此種方法對于竊聽毒品犯罪分子的交易信息比較困難,但是一旦能竊聽到,就會使案件順利偵破。
4.毒品犯罪情報信息系統的構建
任何犯罪的偵破都離不開對犯罪情報信息的掌握,毒品犯罪的偵破尤其是網絡毒品犯罪的偵破更需要有關毒品的情報信息,一旦掌握了情報信息,案件的偵破工作就會很順利。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針對毒品犯罪設立的情報信息系統,可以借鑒美國的阿爾帕索情報中心模式建立一個專門針對毒品犯罪的網絡情報信息系統,將國內所有毒品犯罪的信息資料輸入系統,以便查詢。
1.完善網絡毒品犯罪的相關法律規定
我國相關法律對網絡犯罪和毒品犯罪有著明確的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發布、傳播違反國家法律的信息。網絡毒品犯罪中網絡交易平臺和快遞公司的行為是否屬于犯罪,關鍵在于交易平臺和快遞公司是否明知其所從事的交易或者運送的貨物是毒品。但對于如何認定該類“明知”,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此外,根據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網絡交易平臺和物流公司有作證的義務,但是其在何種范圍內履行作證義務,依照什么程序來履行,都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網絡交易平臺如何配合禁毒部門將毒品信息刪除,如何將違法商品下架,也需要法律的進一步明確規定。
2.加強國際間禁毒合作
1999年2月,第四屆國際禁毒會議通過了10項決議,強調各國在禁毒工作中的配合,其中包括禁毒跨境合作、司法合作以及簽訂引渡協定等。[6]由于毒品犯罪是國際性犯罪,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因而各國必須在打擊毒品犯罪方面加強合作。一是加強網絡毒品犯罪國際立法合作。通過國際禁毒公約來明確各國在打擊網絡毒品犯罪中的義務以及相關毒品犯罪的司法協助問題。二是加強毒品犯罪信息的共享。各國之間要強化對毒品犯罪信息的共享,以便相互配合打擊毒品犯罪。三是建立國際間毒品犯罪分子的引渡制度。對于跨國進行毒品犯罪的犯罪分子,各國在對其抓捕之后可以根據引渡條約將犯罪分子引渡給其國籍國。
3.設立辦理網絡毒品犯罪的專門機構
傳統的緝毒機構已經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需要,可以借鑒國外經驗,設立專門機構來應對網絡毒品犯罪。同時加強網絡緝毒警察的隊伍建設,提高緝毒警察的網絡技術水平,增強緝毒警察對網絡毒品犯罪的反應能力。
對網絡毒品犯罪的規制除了技術和法律手段外,還要加強對網絡主體的道德規范。
1.網絡運營商應加強對網絡運營的監管
運營商對網上傳輸什么信息、買什么、賣什么不能不聞不問,也不能聽之任之。運營商和網絡公司應該及時屏蔽有關毒品的信息,對于涉毒網站應不予提供服務,對涉嫌違法的支付系統應及時關閉并報告給公安部門。
2.快遞公司應認真履行快遞貨物檢查責任
目前市場上一些快遞公司對所運輸的物品不予認真檢查或者根本不檢查,這就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將網上交易的毒品通過快遞運送給買家。快遞企業要切實履行快遞貨物檢查責任,對于那些違法違規的快遞物品要及時向企業和公安機關報告,不能只為利益而成為毒品犯罪的幫兇。
3.藥監部門應加強監管
藥監部門對于涉毒的精神類藥品如曲馬朵等要加強監管。受國家管制的這類治療精神疾病的藥品不能不受任何約束就隨意進入市場而成為犯罪分子獲利的工具。
[參 考 文 獻]
[1]李云鵬.互聯網涉毒犯罪研究[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2(5):16-22.
[2]劉暉.新型毒品違法犯罪現狀、成因與防控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9(5):78.
[3]劉謀斌.我國新型毒品犯罪發展趨勢預測[J].浙江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8):46-51.
[4]孫長國,金翌昀,陳寶琨.中外職務犯罪偵查情報信息工作比較[J].人民檢察,2009(13):41.
[5]趙秉志.毒品犯罪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97.
[6]王利明.電子商務法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