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學》2014年總目次
月亮的科學與意象 …………………………[1-1]
《自然》2013年度全球十大科學人物 …… [1-4]
《科學》2013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 [1-10]
文明的階梯 …………………………………[2-1]
2013年科學事件回顧 ……………………[2-4]
《自然》2014年值得期待的科技成就 ……[2-9]
《科學》2014年值得關注的研究領域 …… [2-10]
塑造現代生活的50項重大發明創新 …[2-11]
科學中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3-1]
克隆世界的自我救贖 ……………………[3-28]
要挽回名聲,先靜觀其行 ………………[3-32]
三種揭發科研不端的方法 ………………[3-33]
引力波揭秘宇宙圖像 ………………………[4-1]
獲取宇宙最初一刻的吉光片羽 …………[4-4]
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漣漪 ……………[4-6]
探測宇宙最初的暴漲理論 ………………[4-8]
引力波發現或重新“洗牌”物理學 ………[4-10]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會獲諾獎的發現”… [4-11]
關于“引力波”問答 ………………………[4-12]
法國啟動“想象不可想象”………………[4-23]
美國批準的首個新核反應堆 ……………[4-25]
美國尋求核廢料解決之道 ………………[4-27]
死刑判決中的“聰明線”…………………[4-28]
智商測試 …………………………………[4-32]
系統發育舉證探案法 ……………………[4-35]
基于證據的正義:損壞的記憶 …………[4-38]
疫苗的研究與使命 …………………………[5-1]
“我寧愿人們記住我是個科學傳播者” …[5-45]
癌癥研究面面觀 ……………………………[6-1]
少即是多——從布雷斯悖論引出的話題…[6-53]
科技創新“彌合大學生與企業之間的隔閡 [6-56]
技術轉移:企業資助的學術發明對創新的促進 …………………………[6-59]
“不平等”的科學觀 …………………………[7-1]
科學界對話“不平等”……………………[7-12]
“不平等,在所難免?……………………[7-13]
“不民主“:科學中的不平等 ……………[7-14]
托馬斯·皮克迪:富者愈富 ………………[7-16]
考古學揭秘“不平等“根源 ………………[7-19]
“不平等“的物理學原理 …………………[7-22]
社會流動性:永久不變?——《虎子崛起:姓氏與社會流動性歷史》書評 ……[7-24]
足球唱罷,科學登場 ………………………[8-1]
抗生素入選2014年“經度獎“研究課題 …[8-4]
抗生素末日敲響的警鐘 …………………[8-8]
南美科技“黯淡中亮點頻現 ……………[8-10]
南美:世界科技舞臺上的“玩家”………[8-11]
科學家談南美科技發展 …………………[8-14]
關注《世界科學》微信號 …………………[9-1]
關于科研評估 ………………………………[9-4]
兩國評估方案掌管經費額度 ……………[9-5]
澳大利亞ERA,雖不完美,但已實現目標 …[9-7]
研究績效評估:具有一定局限性 …………[9-9]
指標:讓科研行為有理有據 ……………[9-12]
研究影響力:有成果才有基金 …………[9-17]
個人如何申請PBRF(新西蘭)——問答奧克蘭大學簡·哈丁 ……[9-21]
致一位青年科學家的信 …………………[9-48]
機器的進化 ………………………………[10-1]
當代“煉金術士”有機化合物自動合成機…[10-4]
更安全和便宜的超薄太陽能電池誕生 …[10-7]
太陽能:人工樹葉的春天——光子轉化為燃料的研究取得進展 ………………[10-9]
自動合成機器或將擔綱“煉金術士” …[10-11]
中國赴美留學生動向變化分析 ………[10-24]
認識基礎科學的貢獻 ……………………[10-26]
允許使用電子煙以評估其風險 ………[10-27]
電子煙:懸而未決的難題 ………………[10-28]
外聯部門 …………………………………[10-49]
科學顧問:危機咨詢師 …………………[10-50]
從諫如流 …………………………………[10-55]
掌國家者控科學 …………………………[10-56]
學術生涯之外 ……………………………[10-58]
逃離者:實驗室外的生活 ………………[10-59]
笹井芳樹遺書指責媒體暴力 …………[10-62]
科學擁抱多樣性 …………………………[11-1]
一位中國學者眼中的CERN……………[11-4]
歐洲核子中心發展史 ……………………[11-6]
CERN和互聯網問世的故事 ……………[11-8]
歐洲核子中心未來之思考 ………………[11-9]
科學多樣性的挑戰 ………………………[11-41]
醫學研究中被遺忘的病人 ……………[11-42]
優化知情同意程序 ………………………[11-44]
科研不平等的討論 ………………………[11-45]
科研多樣性的優勢在于合作 …………[11-47]
多樣性:科學的驕傲 ……………………[11-48]
皮膚下的秘密 ……………………………[11-53]
歐洲腦科學計劃新動向 ………………[11-55]
論文發表:美國院士的內部渠道 ………[11-57]
發現“霍比特人”十年紀 …………………[12-1]
“霍比特人”的故事 ……………………… [12-4]
“霍比特人”與人類進化之謎 …………… [12-8]
邁克·莫爾伍德與“霍比特人”………… [12-11]
在線合作:科學家和社交網絡 ………… [12-40]
世界上最安靜的地方 ………………… [12-52]
營銷月亮的人 ………………………… [12-56]
是時候該重新思考月球形成理論了 ……[1-19]
主流月球形成學說遭質疑 ………………[1-20]
月球密約 …………………………………[1-21]
探求火星大氣失蹤之謎 …………………[1-24]
粒子物理學:共同走向下一個前沿 ……[2-18]
超大型強子對撞機 ………………………[2-20]
面向所有人的量子物理學 ………………[2-21]
切忌停止對常數G測量的追求 …………[3-61]
量子物理學:有缺陷的完美 ……………[4-13]
量子計算——下一場信息革命 …………[4-17]
緊盯地球的“眼睛”………………………[4-19]
對話系外行星搜尋者薩拉·西格爾 ……[4-21]
解說石器中發生的故事 …………………[6-44]
延綿五十年的“能人”之爭 ………………[6-47]
核聚變波瀾 ………………………………[9-24]
核聚變“新貴”……………………………[9-25]
引力波探測的未來 ………………………[9-28]
阿爾文號再次下水 ………………………[11-39]
創新將根本改變一座城市的面貌 ………[1-14]
超能電池 …………………………………[1-62]
一開始就選擇了最佳的技術路線——記上海空間推進研究所的霍爾電推進研制 …[2-23]
預先打印“夢想成真”……………………[2-58]
空隙 ………………………………………[2-60]
分子結構:晶體的世紀 ……………………[3-4]
晶瑩剔透——慶祝晶體學的諸多成就 …[3-5]
原子的秘密 …………………………………[3-6]
X線科學新發現 ……………………………[3-8]
書寫晶體學研究史的女科學家們 ………[3-11]
EMBO負責人瑪麗亞·拉普丁訪談錄 …[3-14]
EMBO成就我職女科學家的夢想 ………[3-16]
EMBO會員賽德里克·布朗潘訪談錄 …[3-17]
EMBO及其誕生的學術背景 ……………[3-19]
EMBO大事記(1964-2013)………………[3-20]
EMBO成立50周年紀念活動 ……………[3-21]
慕課及其給上海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3-22]
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的成敗得失之爭 …[3-23]
慕課時代的“麗塔”………………………[3-24]
網絡教學不會取代傳統教育的地位 ……[3-25]
關于慕課(MOOC5)的幾個問答 …………[3-26]
誰需要MOOC5?…………………………[3-27]
MOOC5標準和法規的建立不宜操之過急 [3-27]
被寄予厚望的深度學習系統 ……………[3-50]
向機器人時代邁進的蘋果、亞馬遜和谷歌 [3-53]
尋找下一個愛迪生 ………………………[3-55]
政府數據開放,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3-57]
行為與生物學——記表觀遺傳學家理查德·特倫布萊 ……………………[4-54]
直面垃圾——趙有才教授團隊城市生活垃圾研究項目側記 ………………………[4-57]
暗能量的速度 ……………………………[4-61]
“工業4.0”:確保德國制造業的未來 ……[5-4]
德國各界領袖談“工業4.0”………………[5-5]
“工業4.0”在德國:從概念走向現實 ……[5-6]
漢諾威2014工業博覽會掠影 ……………[5-7]
全球首個“工業4.0”演示系統問世——訪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創新工廠系統部研究主任Detlef Zuenlk ……[5-10]
“工業4.0”時代的工廠 …………………[5-11]
德國的“工業4.0”其實就是美國的CPS——訪美國NSF智能維護系統產學合作中心主任李杰 …………………[5-12]
“工業4.0”環境下的預測型制造 ………[5-14]
“工業4.0”應當是一種工業“進化”而非“革命”——訪斯圖加特(德國)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合伙人ThomasRinn ………[5-18]
“工業4.0”: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方式 ……[5-19]
宇宙學中的北極星——記BICEP2聯合團隊首席研究員約翰·科瓦奇 …………[5-42]
眾包:發揮“人多勢眾”之優勢 …………[5-51]
生物技術領域內的眾包集資 ……………[5-53]
“眾包”在墨西哥灣漏油危機中發揮作用 …[5-55]
“眾包”在救災過程中的作用漸顯 ………[5-56]
“眾包”在偵破追緝工作中功不可沒 ……[5-57]
“使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閣”——一家眾包網站是如何運作的 …[5-58]
合作能帶來更高的效率——眾包科研帶來啟示之一 ………[5-59]
蜂族潰敗 …………………………………[5-60]
“工業4.0”對我們的啟示 …………………[6-4]
從全球制造業變革看“工業4.0”的提示 …[6-5]
應對“工業4.0”須注意德國制造的定制化傳統——訪德國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合伙人夷萍 ……………………………[6-8]
中國制造應走2.0 3.0 4.0并行發展的道路 …………………………[6-11]
工業4.0時代:中國的機會在于數據和數據分析 ……………………………[6-13]
智慧工廠1.0是基于中國制造現實提出的轉型理念 ……………………………[6-15]
讓時間沖淡一切 …………………………[6-62]
戈登·摩爾對大數據科學家的慷慨 ……[7-26]
谷歌將大數據引入環保——一種基于數據處理的森林地圖新工具 ……………[7-27]
孟山都將“大數據”帶入小農場 …………[7-29]
IBM大數據副總裁:利用大數據提升客戶體驗 …………………………………[7-30]
IBM大數據及分析營銷副總裁:首席數據官出現了 …………………[7-32]
IBM零售咨詢負責人:個人信息共享還是不共享 ………………………………[7-33]
IBM客戶分析業務負責人:大數據可防止零售商店的“展廳現象”……………[7-34]
在自動化投入與勞動力成本之間尋求平衡——工業4.0之我見 ………………[8-18]
國際服務機器人產業的趨勢與未來 ……[8-20]
先行者:iRobot的成就與經驗 ……………[8-23]
機器人:物種演化的“異端”……………[8-26]
威廉·肖特基的機器人夢助硅谷崛起 …[8-28]
聽從“深淵的召喚——記地球物理學家羅杰·薩默斯的生命起源尋覓之路 … [8-57]
實驗室經理:高效的科學管理人 ………[8-59]
外星人蒂姆 ………………………………[8-61]
服務機器人距離產業化還有多遠?——訪上海交通大學陳衛東教授 …[9-37]
智慧汽車發展概況與趨勢 ………………[9-40]
智能皮膚——可穿戴設備新秀 …………[9-43]
鑄造中國特色的航天材料——記上海交通大學吳國華項目組的鎂合金應用研究 ……………………[9-52]
生態學新語言 ……………………………[9-57]
班吉的生日 ………………………………[9-61]
來了!第二個機器時代 ………………[10-12]
機器人能否成為你的上司 ……………[10-16]
羅伯特·諾伊斯與隧道二極管 …………[10-20]
創客魯修 …………………………………[10-47]
記昆蟲學家韋斯特-埃伯哈德的進化情節[11-20]
“科學好聲音”:讓科學流行起來 ………[11-61]
輪回 ………………………………………[11-63]
機器人的社交生活 …………………… [12-26]
成為人類的新同事 …………………… [12-27]
獲得對世界的感覺 …………………… [12-30]
神經形態計算給機器人帶來“意識” … [12-31]
以人類的面孔 ………………………… [12-33]
登上一架無人駕駛飛機 ……………… [12-36]
產業技術革命一定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繁榮嗎?…………………………… [12-48]
大數據時代,視頻監控進入互聯互通新階段——中國電信“基于SIP的網絡視頻監控方法和系統”項目側記 ……… [12-50]
另類投資 ……………………………… [12-58]
脊椎 ………………………………………[1-30]
脆弱的感覺神經 …………………………[1-31]
康復時代:脊髓干細胞療法 ……………[1-33]
再生醫學促脊柱重塑 ……………………[1-37]
新藥研發:化學制品保駕護航 …………[1-41]
移動機械技術 ……………………………[1-44]
急救醫學:需要速度 ………………………[1-46]
護頸 ………………………………………[1-48]
避免損傷 …………………………………[1-49]
醫學成像 …………………………………[1-50]
增強醫學視覺的掃描技術 ………………[1-51]
下一代醫學成像技術展望 ………………[1-53]
大圖像 ……………………………………[1-56]
外科手術的“眼睛”………………………[1-57]
軟件助力顯微鏡數字化 …………………[1-59]
以新的視角研究大腦 ……………………[2-27]
“人腦計劃”出臺前后的故事 ……………[2-28]
歐洲人腦計劃:志在先聲奪人 …………[2-31]
開發模擬人腦的智能芯片 ………………[2-32]
患帕金森綜合征的日子——一位匿名神經學家的自述 ……[2-36]
腦膠質細胞:另一種大腦作圖方式 ……[2-38]
歐美人腦研究計劃的互補性 ……………[2-40]
穿越大腦:故事已然發生 ………………[2-43]
為基礎研究搭建平臺 ……………………[2-46]
合成生命 …………………………………[2-47]
癌細胞和免疫細胞融合 ………………[2-48]
關于科學出版的思考 ……………………[2-50]
與流感作戰 ………………………………[2-51]
談談細胞生物學 …………………………[2-52]
精神分裂癥再思考:不僅僅靠藥物降伏 … [4-48]
“我的理想是癌細胞重新編程”——伊夏爾·本·雅各布訪談錄 ……[4-51]
利益驅動致使前列腺癌過度檢查 ………[4-53]
疫苗 ………………………………………[5-21]
疫苗進化史 ………………………………[5-22]
傳染病:戰勝三大病魔 …………………[5-24]
疫苗研發:探索新模式 …………………[5-29]
殲滅戰 ……………………………………[5-31]
最后的較量:根除脊髓灰質炎 …………[5-32]
公共衛生事業需要“注射”信任 …………[5-35]
預防流感大流行 …………………………[5-40]
2014年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 …………[6-19]
表觀遺傳學癌癥療法 ……………………[6-20]
AACR發布煙草評估報告 ………………[6-21]
肥胖與結腸癌 ……………………………[6-22]
如何應對研究結果無法重復 ……………[6-23]
自噬行為可使凋亡癌細胞復活 …………[6-24]
抗癌與納米醫學 …………………………[6-25]
啟動機體防御機制——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癥 …………………[6-26]
攻克癌癥復雜性之道 ……………………[6-30]
細菌在腸道腫瘤中的作用 ………………[6-32]
雛形漸顯的癌細胞蛋白質指紋圖譜 ……[6-33]
看清大腦腫瘤 ……………………………[6-34]
探秘大腦造福人類 …………………………[7-4]
精神分裂癥——把這些碎片放在一起 …[7-50]
精神分裂癥的根源 ………………………[7-51]
語言:迷失在轉換中 ………………………[7-53]
精神分裂癥的遺傳學復雜性 ……………[7-55]
藥物研發:生物模型待突破 ……………[7-58]
揭示分子秘密 ……………………………[7-60]
疾病預防:未雨綢繆 ………………………[7-62]
中風 ………………………………………[8-34]
中風漸成全球負擔 ………………………[8-35]
第一反應:與時間賽跑 …………………[8-37]
控制血壓刻不容緩 ………………………[8-38]
給藥:大腦的食物 …………………………[8-40]
機器助力康復治療 ………………………[8-42]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 ………………[8-44]
隱性但可預防的危險 ……………………[8-47]
天然產物全合成 …………………………[8-51]
有趣的植物基因組 ………………………[8-53]
病毒學再認識 ……………………………[8-55]
耶魯大學胸主動脈疾病中心教授談馬氏綜合癥 …………………………[9-46]
為什么我們有血型?……………………[10-32]
良好的睡眠入門法則 ……………………[10-37]
超個體革命 ………………………………[11-22]
微生物世界的利他主義——斯特拉斯曼談阿米巴蟲的社會特性 ………………[11-26]
微生物學需要一針“鎮定劑”…………[11-28]
古老基因組顯現新信息 ………………[11-30]
右撇子的成因,基因還是文化 …………[11-32]
抗菌藥物 ……………………………… [12-13]
后抗生素時代的耐藥防控對策 ……… [12-14]
一場對抗感染的軍備競賽 …………… [12-15]
微生物學抗擊耐藥性 ………………… [12-17]
視角:噬菌體的時代 …………………… [12-21]
公共衛生之抗生素政治 ……………… [12-23]
后抗生素時代來臨 …………………… [12-25]
寫在《瀕危物種保護法》通過四十周年之際 …………………………………[2-55]
未來的電子產品還是由硅做成的嗎? …[3-37]
電能儲存,走在不斷優化的路上 ………[3-40]
介觀科學,材料制造的新機遇 …………[3-42]
迎著太陽跑的福特混合動力車 …………[3-44]
從科幻走向現實的“海洋蒸汽機”………[6-36]
可再生能源熱潮的背后 …………………[6-39]
建在城市高樓中的垂直農場 ……………[6-50]
來自海洋的藍色能源 ……………………[7-37]
黑暗中也能獲取太陽能 …………………[7-40]
太陽能爐冶煉金屬 ………………………[7-41]
可充電電池革命 …………………………[7-42]
特斯拉電池如何推動能源革命 …………[7-46]
享受礦物燃料補貼的國家 ………………[7-47]
美國第一次能源轉型的故事 ……………[7-48]
高分辨率成像空間射電天文臺——突破分辨率極限的“空-地”觀測網 ……[1-25]
“我選擇天文研究就是因為興趣”………[1-27]
哈羅德·M·阿格紐(1921-2013)…………[1-63]
一流光學研究團隊出來的青年科學家——訪2013年啟明星計劃入選者武愕研究員 …………………………[2-53]
弗瑞德里克·桑格(1918-2013 )…………[2-62]
微型機器人在臨床醫學上的應用研究 …[3-45]
“還是靠踏實工作、慢慢積累”——訪2013年啟明星,上海交大王坤東副教授 ………………………[3-47]
珍妮特·羅列(1925-2013)………………[3-62]
肺癌的預防、治療及研究 ………………[4-42]
從武俠夢到生物醫學夢——訪新華醫院心胸外科呂雷博士 …[4-45]
約翰·W·康福思(1917-2013)…………[4-63]
機器人焊接技術 …………………………[5-47]
堅定選擇去企業實現抱負的年輕人——訪振華重工焊接研究所所長張華軍博士 …………………………[5-49]
劉惠春(1960-2013)……………………[5-62]
阿雷漢若·扎法若尼(1923-2014)………[5-63]
“我想做的就是讓綠色建筑名副其實”——訪中國建筑科學院上海分院李魁山博士 …………………………[6-42]
杰羅姆·卡爾勒(1918-2013)……………[6-64]
使每秒千萬條數據儲存成為可能的年輕人——訪上海寶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專業技術總監沈春鋒博士 …………[7-35]
研究炎癥與心梗預后的80后——訪上海市東方醫院心衰研究所占貞貞副研究員 ……………………[8-48]
斯戴芬妮·露易絲·廓萊克(1923-2014)… [8-63]
全球健康成為本次大會最熱門話題 ……[7-31]
女科學家談事業與家庭 …………………[9-34]
“與更廣泛的公眾溝通,是科學家的責任” [9-35]
讓創新成為一種傳統 ……………………[9-36]
溫頓·瑟夫與互聯網 ………………………[9-44]
沖擊感覺系統最后一個科學前言的年輕學者——訪復旦大學生命學院閆致強教授 …………………………[9-49]
安德魯·M·賽斯勒(1928-2014)…………[9-63]
生物入侵與城市生態安全 ……………[10-44]
園林綠化界率先開展生物入侵研究的啟明星——訪上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鞠瑞亭高級工程師 …………………[10-45]
笹井芳樹(1962-2014)…………………[10-64]
藍色LED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11-10]
LED發現百年歷史 ……………………[11-11]
大腦導航系統發現獲諾貝爾醫學獎 …[11-13]
挪威的“大腦”——記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夫婦的大腦探尋之路 ………[11-14]
超高分辨率熒光顯微鏡獲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11-18]
不可忽視的前庭研究 ……………………[11-35]
專注于大腦皮層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訪華師大腦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陳愛華研究員 ………………[11-37]
一流團隊培養出來的年輕人——訪2014年度啟明星計劃入選者、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副研究員馮純 …[12-46]
喬普·朗格(1954-2014)……………… [12-60]